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专题汇总 > 生态道德课第三季

《生态道德课》第三季《博物山水间》--上舍村

    溪龙乡的起伏茶山孕育了白茶仙子,滋养了一方人。梅溪镇上舍村的山坳里则飞腾而起两条文化大龙,翱翔云际。

  秋雨朦胧中,志愿者们来到了上舍村,寻找非遗文化底蕴。在浙江龙舞文化博物馆内,志愿者们遇到了“休憩”中的蛟龙,或盘踞,或徜徉,让大家兴奋不已。

  “浙江有名的龙舞文化都会在这里展示,自然有用安吉特色毛竹叶制作的竹叶龙。”馆内正与几位老师傅一起修补馆藏的上舍村村委委员朱正国接待了志愿者,并为大家细心介绍起来,“竹叶龙传承化龙灯的精髓演变而来,起源于清朝光绪9年(公元1883年),由九盏竹笋灯、一盏龙头灯、一盏龙尾灯组合而成,2009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条全身缀满竹叶的巨龙栖息在馆内中央,在它之上正是娇艳如花的化龙灯。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化龙灯,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将灯舞变成龙舞并结合跨砚、敬笔、赠鞋、送元宝等民俗形式,向村民贺春祈福的一种民间表演,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听完介绍,志愿者们对“双龙”更加钦佩,而这份尊敬之情在老手艺人前愈发浓重。74岁的化龙灯第五代传承人杨森芳和79岁的竹叶龙第三代传承人胡启华就趁着雨天,在馆内一角修补竹叶龙的竹笋灯。两位老人眯着眼,里里外外翻看手中的竹笋灯,遇到松散的地方便穿线打结,动作熟练麻利又小心翼翼。虽是不同龙舞文化的传承人,但就如“双龙”有解不开的情缘一般,两位老人对“双龙”都了如指掌,爱护有加。

  做完手中的活,胡启华老人便领着大家到内室,详细讲解起化龙灯来,“你们看,这是个金元宝,打开就是龙头。蝙蝠灯合起来就是龙尾……”老人逐一向志愿者们展示化龙灯“进门是花灯,出门是龙灯”的艺术形态以及“聚宝盆变龙头,寿桃灯变龙珠,蝙蝠灯变龙尾,九盏花灯变为龙身”的“四变”特点。

  听着化龙灯的变幻神奇,志愿者们更是忍不住要亲自操作一番。二炮不知从哪找来一条“大鱼”,瞪着圆溜溜的眼睛,逗得其他人捧腹大笑。末维拉则拿起蝙蝠灯,展翅飞起来。看大家玩得津津有味,几位老师傅就组织志愿者们舞起了小型竹叶龙,一番“腾云驾雾”后,大家纷纷感叹“舞龙不易,”“不光要体力还要技术啊。”

  一片欢声笑语中,志愿者们似乎离“双龙”更近了一步……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