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欧阳
“你们可以帮忙转交捐款吗?”10月13日,《安吉新闻》刊登了孝丰镇大河村龙潭自然村村民梁孝慈身患重病,但因家庭困难需要帮助的情况。报道刊登当天,一位名叫王润发的热心读者揣着600元现金找到了我们。
“我之前没有转过款,怕转错了。”王润发解释说,他之前联系过大河村村干部潘仕英,对方给了他转款的银行账号,但他担心自己操作失误,“好心变成坏事”。前一天他值晚班,早上8点下班后,就亲自把钱送了过来,希望我们帮忙转交。
王润发是江西景德镇人,来安吉已经12年了,一直从事保安工作,工资不高,一个月也就一千来块钱。为了多攒点钱,今年6月份开始,他又找了一份工,一边在中汇大酒店当保安,一边在塔塔科技有限公司做保卫工作,连轴转,平均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从晚上23点上到第二天早上8点,之后回家休息几个小时,下午从16点开始上到晚上23点。结束后,紧接着去另一家上班,从23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王润发说。
打着两份工的王润发对自己十分“苛刻”。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租住的房子是别人的地下室改装的,一个月仅需百来元房租。中汇大酒店的保安工作管一顿饭,600元是他两个月的生活费。
“梁孝慈挺不容易的,虽然我能力不大,但能帮一点是一点。”他这样解释自己捐款的初衷。
事实上,捐款这事,王润发已经不是第一次干了。从2012年开始,他已经前后捐过两次,这次是第三次。
“第一次捐款是给江西老乡,一个只有16岁的小姑娘。”王润发说。小姑娘名叫戴婷,2012年暑假在给父母的餐厅帮忙时,不慎引发酒精爆炸,不仅客人受了伤,自己也因此住院。父母在赔偿客人后无钱医治戴婷。“小姑娘蛮可怜的,当时民警还有很多江西老乡都捐了款。”王润发也捐了300元钱。
“第二次是孝丰一个患尿毒症的人,叫什么杰的。”王润发无法叫出受捐助者的名字,笔者随后查阅了2012年10月份对当时事件的报道。患尿毒症的人名叫陈杰,以卖烤鸭为生,因为家庭拮据,面对巨额的医药费用,一直省钱不愿看病。其母亲甚至瞒着儿子在街上四处求助。“刚开始知道这件事是在生态广场,当时滴水公益的义工在进行募捐。”王润发说,他在现场捐了20元钱,后来看到报纸对其病情加重的后续报道后,他再次来到报社捐了300元钱。
“我能力有限,帮不了什么大忙,能帮一点是一点。”采访中,这句话被王润发反复提及,表情很不好意思。当笔者问他是否还跟当时的救助者联系时,他连连摆手:“我做这些不求什么回报的。”王润发说自己后来都没有跟救助者联系过,只是陈杰的妈妈有主动打电话致过谢。
“你的钱来的很不容易,为什么却乐于这么做?”“每次捐款后,我都觉得很开心。”王润发说,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帮助梁孝慈,能再见到当初戴婷受伤时,大家一起捐款的景象。
采访后记
也许在进出中汇大酒店或者塔塔科技有限公司的时候,你会遇见王润发。哪怕遇不到,看到这里,你也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就在你身边。当他每个月工资1400块的时候,他捐出了300元,当他每个月工资1500元的时候,他捐出了320元,当他每个月有两份收入时,他捐出了600元。时间在变,他却不变,一直坚持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公益。
有人说他傻,有钱不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也有人调侃他,怎么不把钱捐给我。他却努力地相信,自己的行为会影响身边的人。“能帮一点是一点。”他不断强调这句话,既像是在默默地抚慰自己只能捐几百块钱的无奈情绪,又好像是在鼓励自己继续坚持下去。“能帮一点是一点”,笔者一遍遍默念。扪心自问,我们的处境与王润发相比如何?但行动呢?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