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来源: 安吉新闻网 | 摄影: 陈玉兰 | 日期: 2014-08-06 10:11
迄今200多年之久的上舍化龙灯,成功跻身国家非遗项目,不仅成为每一个上舍人的骄傲和荣誉,更是传承上舍代代厚积沉淀的民俗文化。
“能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真的很不容易。从申报书的准备到视频拍摄再到舞蹈排练,都离不开省市县各级专家、部门、乡镇的悉心指导,也离不开群众的倾心参与。”梅溪镇上舍村党支部书记朱文华如是说。
舞龙场景增至12个
2013年上半年,浙江省下发第四批国家非遗项目申报文件,要求各地推选预报项目,经一番删选,去年7月份,我县决定推选“化龙灯”。
“化龙灯”精髓之一就是舞蹈部分,此次申报需要拍摄一段视频,因“化龙灯”进门、出门有变化,上舍村场地有限,县文广新局开始踩点,寻找县内各大古民居、老宅子、穿村小巷等不同场景共计12个,开始拍摄,丰富舞龙场景。具体的有天子湖镇迂迢村的徐家大院、山川乡大里村的阮氏古宅、鹤鹿溪村的胡氏故居等。
“这些都要重新编排,总共排了1个多月,邀请县文化馆副馆长应关林实地指导,同时邀请省级专家把脉。”朱文华说,排练后的“化龙灯”适合在各个场景进行表演,甚至可以在小巷内穿梭。
2013年10月份,在湖州市召开的三县两区国家级非遗项目论证会上,“化龙灯”项目全票通过。 2013年12月份,舞龙视频全部完成。
今年年初,由省文化厅送至北京审核。“全省国家级非遗舞龙项目较多,若不是特别优秀,基本不会考虑‘化龙灯’。”最后专家组认为,化龙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由它衍变的长兴百叶龙都是国遗,“化龙灯”没有理由不入选。
连夜赶制道具
舞龙场景丰富,舞龙道具随之更新。在舞蹈中根据其历史记载全部还原“四变”,其中关键点就在于道具上的提升。
时间紧迫,制作道具的专家又在杭州,怎么办?于是,上舍村将第五代传承人杨森芳带到杭州,加班加点连夜赶制道具。经过一次次尝试,才成功提升。改变龙身色彩,让其拥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另外,在外形上镶边,并在荷花灯上张贴花瓣等。
道具改制,表演人员服饰也要随之改变。男演员着装恢复成清朝风格,女演员服饰变成具有杭嘉湖地域特色的蓝印花布。在舞蹈动作上同样作了相应调整,在原先12个动作的基础上增加3—4个动作,挖掘舞龙传统民俗,比如拜门时,为刚结婚的人送鞋子,谐音为“孩子”;为读书人送毛笔,寓意其“金榜题名”等。
“除了自己排练,省里专家还过来指导,看是否符合国家要求,若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场立即整改。”朱文华说。
材料修改不下5稿
一本《申报书》,长达6000多字,涉及7大块内容,共计20余页,反复修改不少于5稿,最终于2013年12月份成稿。“一本看似简单的《申报书》,背后却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朱文华说。
上舍村搜集、提供基础材料,县文广新局非遗中心进行整理。为了丰富申报内容,非遗中心又前往县图书馆、文化馆及湖州市群艺馆,通过查找《安吉县志》补充申报材料内容,并将《中华舞蹈志·浙江卷》、《长兴百叶龙》等资料作为其辅助材料。
“国家文化部对申报书有很严格要求,细到字体、字数都有规定,比如,项目简介不能超过600字,页数及各分块内容文字字数均不能超过规定字数。”县文广新局非遗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之后,邀请省级专家前来指导。
经反复修改,经过县、市、省直到国家级的层层审核,《申报书》最后敲定成稿。
要代代流传下去
入选国遗,让上舍人兴奋之余,也开始有了担忧,最大的问题就是队伍能否壮大。
“以前会舞龙的村民现在年纪都大了,年轻人又外出务工,壮大队伍确实比较难。”朱文华说,村委会也尝试让一些学生参与进来,但都是临时的。曾经想到将化龙灯交由县文化馆传承下去,拿到艺术学校试水,因学生兴趣不大,最终没有成功。朱文华是既忧心又无奈。
化龙灯不能失传,该怎么办?
有人建议,村里可以尝试与一些企业合作,培养舞龙团队;或让镇政府支持,整合化龙灯、竹叶龙、女子双龙“四条龙”;再者,培养学生舞龙兴趣,学校与村委会联合组织活动等。
“这些建议都很有借鉴意义,化龙灯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们一定不能让其失传。”朱文华表示,我们已经制定五年保护计划,计划建立“化龙灯”传承教育基地,借助龙博物馆做好宣传、教育,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龙舞文化档案管理体系、龙舞文化保护机制、扩大龙舞文化交流等,让“化龙灯”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