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来源: 安吉新闻网 | 摄影: 陈玉兰 | 日期: 2014-07-18 09:43
随着美丽乡村纵深推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家书屋”已成为老百姓在家门口读书、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靓丽风景线。
然而,对这道“风景”农民朋友颇有微词:“去了几趟都是关门的”、“想看的书总是很难找到”、“借阅有时很困难”……“风景”看得见,摸不着,好看不中用。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群众身边的烦心事,让农家书屋真正“鲜”起来?连日来,笔者进行走访调查。
现状:诸多问题浮水面
走进横山坞村,小小的农家书屋设在村委会三楼,大门却一直紧闭,常年不开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没专人管理,看书的人也少,都是年纪大的人来转转,要么寒暑假学生来借一些,总体借阅村民并不多,图书利用率不高。”村委会有关负责人张桂英说,农家书屋是当年创建美丽乡村时建的,图书有3000多册,也有表格登记,由第11村民小组老队长兼职管理。后来,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没有好的地方放置图书,村委会又经常搬来搬去,不少图书遗失了,有些人看了之后就拿走,图书少了不少。“如今不开放了,要等到下半年文化礼堂建成后,再准备搬过去。”张桂英坦言。
横山坞村并非个案。章村镇章村村的农家书屋设在村老年协会,一把钥匙交给兼职“管理员”村老年协会会长蒋焕根“看管”。蒋焕根说,目前图书只有800余册,平时基本不开放,如果有人想看书,就找到他开门。“环境设施不齐全,光线暗,没人愿意来,所以农家书屋基本闲置的。”蒋焕根说。
走访中,不少村兼职“管理员”有着同样“怨言”:村民很少来看,经常一天到晚一个人也没有,工作没有成就感;情况好些的,平均每天三五人,差的平均三五天一人,造成图书躺着“睡大觉”;收藏的一些书籍、杂志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来看书的人找不到想看的书,书屋就冷清下来了。
县图书馆馆长洪生浩认为,目前我县农家书屋职责不明,像资产归属、维护和后续发展由谁负责等均未明确,难以做到各负其责;有的农家书屋重建轻管,未建立相应监管机制,对日常运行缺乏有效管理和引导;很多书屋的图书数量少,基本没有更新渠道,资源匮乏;另外,管理人员也很缺乏,基本为兼职,加上缺乏专业知识,缺少对图书的推荐宣传。
探索:综合利用建机制
历经多年摸索,不少村也已意识农家书屋发展的弊端,正在探索尝试综合利用,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带动农家书屋的人气。
荷花塘村就是一个典型。在村新建的文化礼堂二楼,一个面积达8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内,文化类、政经类、生活类等图书达1000余册,墙上还张贴了村民借阅通知、农家书屋管理员工作细则等公示牌,村委会工作人员崔云欢从抽屉内拿出一本借阅登记本,上面密密麻麻登记了最近借阅村民的姓名、时间及还书时间等信息。
为管好农家书屋,村委会聘请了附近村民唐国平为农家书屋专职“管理员”。“每天的开放时间是上午8:00—11:00,下午13:30—17:00。”唐国平说,农家书屋的门口还写着他的姓名和电话,有村民在开放时间之外想借书,可以随时联系他,他会前来处理。
而在天子湖镇高禹村农家书屋,因具备与图书馆放置一起的优势,充分利用周末及寒暑假时间,结合学生教学、培训等内容,大力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今年暑假,该农家书屋内开设了“放牛班的春天”合唱团,最近一个月时间内,又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县书法家协会等,为学生开展“春泥计划”书法课等。
结合文化礼堂,将农家书屋做的有声有色。杭垓镇磻溪村农家书屋内,用竹子制作而成的书架引人眼球;路西村农家书屋书架设置低矮,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坐在舒适的地上就可以到拿着书本就读;尚书土干村一走进农家书屋,就能看到‘书香隽秀、文化复兴”的浓厚文化气息字样;上墅村农家书屋内,经常有三五成群的村民坐在书架前,拉拉琴,聊聊天。
引入支持整合资源,农家书屋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远程教育等结合。新村村、龙口村等村将农家书屋放在农村电影院前,书吧、书橱等设施让村民们大开眼界。
破题:多元管理重保鲜
问题浮出,也有探索,但如何真正做到农家书屋“鲜”起来?业内人士认为,摒弃传统“借书、看书”观念,“一屋多用”是农家书屋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向,通俗意义上来看,农家书屋管理模式可以灵活多变。
“选好书”,农民要读得懂、用得上。看书屋内的图书是否贴近群众阅读习惯和欣赏口味,不能一味照搬照抄;如今农村看书群体发生明显变化,留守老人、儿童较多,要研究看书群体,像很多中青年“洗脚上岸”,农业种养殖书籍也并非受欢迎,这就需要设置点单式图书阅读服务。
该人士建议,在管理上,有条件的村鼓励专职,兼职的村也要保证开放率,不能一味“铁将军把门”;大力推广三个“定”:定期开放、定人管理、定时服务;其中,定时要有稳定的预期,采取常态化、长效性管理模式;定时,就是要根据老百姓生活习惯,灵活多变。
县图书馆有关负责人认为,要想激活农家书屋,需经常开展各类评比活动,集聚人气。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与农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比如暑期培训班、青少年读书节等。
如何让农家书屋保持长久生命力?有人认为,重在“管好书”。鼓励基层农家书屋通过举办图书漂流活动,使村与村之间图书可以流动起来,图书并非一个村独享。实则,乡镇、村也不能有严重的“等靠要”意识,定期购置一些新图书,丰富农家书屋图书内容。
“农家书屋发展了这么多年,没有与旅游很好结合,也是做不好的。”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我县将农家书屋作为一道文化盆景,安排10个点开展提升,结合文化礼堂,在4条旅游精品观光带上串点成线,作为旅游营销景点,并纳入相关考核中。
采访手记
“农家书屋”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如何将好事办好,让其既中看,更中用?笔者以为,镇村各级部门除了加强管理、建立制度、落实人员等之外,关键还在于积极做好藏书供应与更新工作,使农家书屋常有新书借,常有新书看,尤其在图书选配上,尽量多选“农情”味重的“对口”图书,这样才能得到农民的真正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