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0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丁峰
孝源街道久联水稻种植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是我县首家水稻合作社,合作社除了拥有流转的几百亩农田外,还有18台水稻收割机。与其说“久联”是水稻种植合作社,不如说是水稻收割合作社。
专业服务渐成趋势
昨天清晨,在孝源街道久联水稻种植合作社的场地上,社长李永平正和社员们忙着修理水稻秧苗育种机器。“每年这个时候,社员们都会一起把合作社的农机修理维护一遍。”李永平说,水稻收割机、插秧机等不只是合作社用,更多时候还会去外面找活,这才是社员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李永平,我县农机专业化服务行业中最早吃螃蟹的人。
“早在2002年,我就开始从事水稻收割服务。”李永平说,那时候政府还出台政策,允许跨区作业。他从中看到商机,借钱以每台23.5万元的价格购买了3台水稻收割机,从此走上水稻收割服务道路,最北到过山东菏泽,最南到过广东湛江。
虽然辛苦,但收益很可观。“每台机器每年的纯利润有5至6万元。”李永平说,那时候收割水稻只有40至60元/亩,他雇佣了12个人帮忙,“每年都可以赚台机器钱。”
十三年过去了,水稻收割的纯利润仍然停留在5至6万元。李永平说,虽然现在水稻收割每亩涨到了100至130元/亩,但柴油、人工等成本费用也大幅增长,“而且现在的100元不能和十多年前的购买力相比,折算起来,收入还下降了。”
2006年,李永平和7个村民联合成立合作社。“初衷是因为每年都要去外省做活,想多些人能有个照应。”李永平说,每年10月份开始,他们将合租社的水稻收完之后,就组团出去帮助县内外的农户收割水稻。
水稻插秧也是合作社的一大业务,生意最红火时,合作社插秧机开遍县内各个乡镇。“最好的时候每年可对外承接2000多亩农田的水稻插秧,但自2008年以后,各乡镇的种粮大户都有了自己的插秧机,这一块业务直线下滑,如今每年只有递铺街道、孝源街道1000多亩农田还在继续。”李永平介绍说,另一个原因是县内有了同行的竞争。
插秧机毕竟价格较低,种粮大户都能负担的起,而大型农业机械却并非如此。从县农业局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县每年大型农机销售的70%都由专业农机队伍购买。“散户负担不起,以种粮为主业的合作社精力不够。”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分析。
想要发展制约不少
今年,久联合作社在原有的14台水稻收割机基础上,又新采购了4台新型联合收割机,它们能将收割的稻草直接打碎还田,免除了稻草捆扎的烦恼。
这符合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合作社与同行竞争的“战略”。“秸秆焚烧污染环境,肯定会禁止。”李永平这么认为,但在实际操作上,他还是有些担忧。因为使用新型联合收割机,农户就要为每亩水稻收割多付出10元,农户会不会买账?或者谁为这笔账买单?
“如果要农户自己出钱,那么他们肯定不会选择新型收割机。”李永平说,自己出钱就等于降低了种粮效益,如今种粮食本来就是微利。他认为,或许只有政府补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有些乡镇已经出台了补贴政策。
人才青黄不接也让李永平有些着急。合作社里常年出去找活的这批人中,年龄最小的有41岁,最大的已经有61岁。“机器操作、维修都要有证件的。”李永平说,尤其是机器维修,不是一蹴而就能学会的,得常年摸爬滚打才能熟知,但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这一行。
作为农民,李永平十分关心农业发展,土地流转是他经常提的话题,这关系到他生意的好坏。“土地大规模流转,使用农机作业也方便,专业的农机队伍也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李永平说,如果是连片的农田,收割机一天能收割近百亩,这个效率是人工收割望尘莫及的。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的土地流转程度还不够高,或者说是土地流转后耕作的质量不够高。“说是机械化收割,其实还是打零工。”李永平有些抱怨,经常是收割一块田就换一个地方,每个农户种植的水稻品种不同,机器在稻田里不容易转向,这些都制约了他们这个收割队伍的效率提升。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