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7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酱香老范
近年来,安吉建设“美丽乡村”,注重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和历史人文,成效明显。笔者程度不一地参与了若干地域文化展示馆和村文化礼堂的策划。在基层走访时,发现有的乡村文化建设,乱象存焉。
县开发区(递铺街道)所辖的古城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位于安城西北部九龙山脚下古城村的古城遗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系秦汉鄣郡郡治所在地及安吉县前身——故鄣县县治。据《重修浙江通志稿》:“鄣郡乃浙省有郡治所之始。”浙江境内最早的省级行政中心就在这一带。如果说浙江的史前史,从溪龙上马坎写起,那么,古城这一带可谓“安吉历史文明的原点”。然而在这里,笔者见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景象。
古城村在新建的村办公大楼前的大道和公路连接处,今年新矗了两块大型花岗岩景观石,上面有具历史人文内涵的浮雕图案。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石头上镌刻的两个大字,居然是“故障”!“故鄣”变“故障”,一个偏旁位置之差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这景观石和浮雕刻字,村里显然是把它当成重要文化标志物来做的。为此还投入了三四十万元。而“故障”之低级错误,实在令人无言。
还有,本县不少行政村在村口显要处,矗一块景观石(石多产自本地溪涧),并请会书法者书写村名,镌刻于石头上。这本身是一件“有文化”的好事。某村也如此行事,然石上所镌,书写者落款居然在石头右上方。
据了解,书写原件落款之位置是正确的。那么,怎么会“换位”呢?
原来,民间刻字者觉得原本应刻落款的位置,石质不好,且不平坦,遂自作主张地将其挪位,改刻到石相较好的右上角。刻石者也许是出于好意,但做的事情“烧香引出鬼”。遥想当年北京琉璃厂旧书铺的伙计,能自学成为一流的版本学家。而今,最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在经常承接和“文化”有关活计的刻石匠那里,一无所知。“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不懂文化者,也敢刻石碑?”
去年我到四川青城山游玩,入山门后见一座全用植物筑成的亭子,名为“雨亭”(于右任书写)。亭柱上有唐诗名句:“山径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整个亭很生态、很有文化品位。然景点工作人员在张挂两句诗时,左右位置弄错。历史文化名山,居然犯如此低级之错误。看来,我也不能太苛求安吉的村官和石匠。至于那些打着文化旗号的广告或文化策划(创意)公司,承揽乡村文化建设项目,只要你钱打进来没“故障”,他们才不在意文化不文化、“故鄣”或“故障”呢。
同样是为“美丽乡村”增光添彩,某行政村在村口矗一石牌坊。牌坊柱子上要有对联。村干部找到县诗词楹联学会主其事者。为满足农村基层的“文化需求”,相关人士热心相助。很快拟就两幅对联,且由两位本地书法家书写。村里将其镌石。后来,当事人去实地一看,发现柱上既没刻上撰联者名字,也没刻上书联者姓名。遂自嘲此乃“赤膊对联”也。平心而论,这与其说是没“知识产权”意识,不如说在对联规制方面,一无所知。“赤膊对联”,在旁人看来,遂成“文化迷案”。不过,我“吐糟”制联、书联的朋友,这要怪你们自己知名度不够啊,如有赵本山、唐国强的影响力,哪怕是汪国真或苍井空老师也行,不管字写得如何,不“青石留名”也难。
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传承和弘扬乡土(地域)文化,是大好事。但既然事关文化,就要尽量把事情做得“文化”一点。我们曾经历过以“革命”之名义“革”文化的“命”,教训惨痛。而今乡村文化建设要谨防乱象,不要以文化的名义糟蹋、驱逐或污损文化。“故鄣”变“故障”,烧香引出鬼。如今,在民间、在乡村,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态中,传统文化之失落和湮灭,从本文举例中大抵可一叶知秋。
当女友改名为“玛丽”时,你怎么还能送她一阙“菩萨蛮”呢?当“故鄣”成了“故障”,显然是文化发生了故障。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