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来源: 安吉新闻网 | 摄影: 吴静 | 日期: 2014-04-09 15:13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不但让政府更有余力加大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老百姓对文物和收藏的兴趣也日益高涨。近年来,各地民办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民办博物馆发展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我县为例,第一家民办博物馆起步于2004年10月,经10年发展,全县目前已有春山收藏馆、中国竹子博物馆、上张山民文化生态博物馆、马村蚕桑生态博物馆、安吉移民文化生态博物馆、鄣吴竹扇文化生态博物馆及永裕现代竹产业生态博物馆等7家民办博物馆,此外还有31家民办性质的地域展示馆。
这些民办博物馆历经建设、提升,现况如何?日前,记者走访了县内部分民办博物馆及民办地域展示馆,一探我县民办性质博物馆的发展——
春山收藏馆是县内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建筑面积达800多平方米,馆内收藏了大量毛泽东像章等艺术品及其它爱国主义教育史料,每件藏品都有着积极的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经十年发展,馆内藏品数量从2000件增加至2500余件,但似乎却难挡颓势。
日前,记者走访春山收藏馆,虽是旅游旺季,收藏馆却是“铁将军”把门,而不远处的竹博园大门口却排着长长的检票队伍。“虽然用门可罗雀不太合适,但客流量的确剧减。”创办人、安吉籍退伍军人徐晓荣告诉记者,当初因填补了我县国有博物馆红色史料不足的缺憾,收藏馆一度成为“红色教育”示范地,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及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人络绎不绝。“最初每年客流量保持在15000人次,三四年后就不行了。”他说,也许是缺乏营销,也有可能是收藏品更新不足,参观者越来越少,到如今每年客流量甚至不足5000人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天不到14人次。其中不少还是奔着竹博园去的,“顺道”参观而已。后继乏力,成为徐晓荣心中的“痛”。
今年成功“晋级”民办博物馆行列的上张山民文化生态博物馆目前境遇与春山收藏馆类似。清明小长假期间,原本应当热闹非凡的博物馆也是大门紧锁,一派“深宫冷院”的萧索。
村党支部书记程亦进介绍,2009年起村里配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建山民文化展览馆,2011年又进行提升,增加手工艺展示、儿童游戏等近200件器物。但此后,博物馆的发展便停滞不前。对此,他解释道,2009年—2012年,博物馆每年客流量达10000人次以上,但去年起,客流量降至2000—3000人次。“平时有人管理,但近三年来都没有变化。”他觉得,藏品数量及布展设计一直没有“更新换代”,成了客人流失的重要原因,此外,“不收门票”的经营模式,也让很多旅行社打了“退堂鼓”,导致博物馆知名度无法扩展,市场无法打开。“这里承载着咱们上张的山民文化内涵,内容厚重并且独树一帜。”程亦进惋惜道,“它应该有好的发展,而不是‘孤芳自赏’。”
相比以上两家民办博物馆,民办地域展示馆发展更加尴尬。
梅溪镇石龙村陈嵘林业文化展示馆占地仅二三十平方米,场地小,展品寥寥无几,以图片为主。原本是配合美丽乡村特色展示所建设。经几年发展,展示馆成为当地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基地,其它作用发挥不大。“面积小,实物也不多。”村委委员周银湘向记者解释道。
别看溪龙白茶产业红红火火,可白茶文化展示馆的发展并没有跟着“水涨船高”。当地展示馆负责人告诉记者,白茶文化展示馆用于展示安吉白茶发展文献史料和传统制作工艺流程,可以推进安吉白茶原产地保护,提升安吉白茶产业知名度、美誉度,就目前情况来看,展示馆多用于中小学生教育,对外展示的功能多数时间并未发挥。此外,如果想要从展示馆“升级”到博物馆,其藏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类都尚未达到要求。
“就整体情况来看,民办博物馆数量少,功能仍显单一,而民办性质地域展示馆部分勉强经营,普遍后劲不足。”县文物局副局长程永军介绍,无论是从藏品数量、场地设施、展览水平,还是业务研究等方面,我县民办地域展示馆转型民办博物馆及民办博物馆发展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为何我县民办博物馆发展会遭遇“瓶颈”,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