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新闻评论

以文化的眼光看治水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重视治水的传统。在这个长期以农为本,却又水患经年的东方古国,“治国必先治水”乃主政者之共识。历代名人中不乏治水有功的能臣。在这些治水能臣中,有的是著名的文化人,如白居易(西湖白堤即是其治水工程)、范仲淹、王安石、以及明代兵刑工三部尚书、湖州人潘季驯等。治水固然是政务,是工程,但治水事业也不妨用文化的眼光来打量。

  几千年来,前人积累了大量的治水经验,值得借鉴。然在北魏郦道元编《水经注》后,并无完整的水利史典籍。直到2010年,作家出版社推出了《中国治水史诗》(上下册),计200余万字。记叙了中国所有大的江河水系和部分地方水域的治水历史,兼及古今国内著名水利工程,弥补了中国水利史一大空白,颇具史料价值和纪实价值。该书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和广东文学院院长程贤章担纲主编,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担任顾问并亲自题写书名。李存葆、蒋子龙、徐坤、张炜、叶延滨等近百位知名作家参与其事。以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眼光来审视中国源远流长的治水史,文化无处不在也。

  举一个以文化的眼光看治水的例子。清代文人钱泳的《履园丛话·水学》中有一篇《治水必躬亲》,精短有味,兹录如下: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此文阐述治水当注重的要领以及官员“必躬亲”的原因,强调必须深入一线实地勘察,从实际出发,因“水”制宜。如有“千古治黄第一人”之美誉的湖州人潘季驯,乃“治水必躬亲”之表率。据王锡爵《潘公墓志》,他常深入工地指导治水,“轺车所至,更数千里”,“日与役夫杂处畚锸苇萧间,沐风雨,裹风露。”

  该文又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以期山川河流的长治久安。这篇写于两百多前有关治水的小文,于当下的“五水共治”可资借鉴。如“五水共治”实行“河长制”(由党政领导牵头负责对具体河道的治理),可谓“治水必躬亲”的一种人事制度保证。当然,除洪涝之传统水患外,而今还面临着工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饮用水劣质化、水资源浪费等一系列因“超常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新水患,且事态严峻。当下治水比传统的兴修水利更复杂和艰难,更需要“相度”而“得其情”,“咨询”以“穷其致”。

  治水需花费大量财力、人力、物力,主其事者在行事过程中的清廉自律,亦是治水有成的人事保障。前些年水利建设中不乏“豆腐渣”工程。有的地方因一项水利工程而揪出一串贪腐分子。“计利而忘义”,罔顾工程质量,借治水而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不啻溃堤之穴蚁。治水以求“山青水净”,官员当先心存明净。

  近日,安吉县政协常委会向全体政协委员发出“倾情参与‘五水共治’、全力助推安吉发展”的倡议书。政协委员大多是社会各界别的精英。他们当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在“五水共治”中多有作为。近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县作协,也联合举办了“五水共治、山青水净”主题征文活动。如果说“治水必躬亲”是对官员的要求,那么,为利国利民的治水事业鼓与呼,文化人亦与有责焉。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