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7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酱香老范
2014年元旦,位于递铺天目路上的安吉书画艺术院举办了“安吉乡贤书画展”,其中有高仿的吴昌硕作品。吴曾使用“聋缶”、“大聋”之名号。他曾说:“行年方耳顺,便得耳聋趣。”70岁以后一度自号“大聋”(自刻“吴昌硕大聋”印)。在《自题七十七岁画像》中说:“聋如龙蛰,蹩如夔立。”看似自嘲,其实却折射了大师一心专注艺事,不被外界杂音分神的执着之志、沉潜之心、宁静之态。“大聋”者“于无声处”潜心艺事,遂成一代宗师。难怪陈衡恪在题画寄怀吴昌硕时说:“是非二耳听,莫扰大聋翁。”
唐朝大将郭子仪有言:“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听力障碍是常见的老年病。从老年人自我心理调节来说,“聋”了的“阿家翁”,以从容、旷达的心态面对“聋”,有利身心。虽然任何听力健全者都不会因为聋的“好处”而故意把自己变聋,但也有人(特别是老人)不仅不因为“聋”而自怨自艾,反而津津乐道于一己之“聋”,或爱标榜自己的“聋”,或把“聋”当做一种境界来追求。这在书画家中并不鲜见(吴昌硕是其中代表)。此种消息,别有意趣。
画坛怪才、指画大师刘锡玲(1848~1923),字梓谦,是中国绘画走向世界的第一人(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其巨幅指画获金奖),自号“聋道人”,别号“自闻居士”。无论是“聋”,还是“自闻”,皆反映了其专心致志、置外界各种噪声于耳外的沉潜心态。想起某年央视“春晚”最受好评的节目——《千手观音》,由邰春华担纲的21名聋人出演,不聋怕是演不到如此化境。“除听好语耳常聋,不见诗人眼底空。”(唐诗)心理学上有“选择性遗忘”之说。莫非书画家的“装聋”也是“选择性失聪”。
大画家高邕(1850~1921),自号“聋公”。“当代草圣”林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国画家朱梅村(1911~1993),自署“独眼、半聋居士”。另一位自号“半聋居士”的是近代画家颜纯生。据王德森《半聋居士生传》:“半聋居士者,吴门老画师也,年七十矣,而兴益豪……居士隐于画,不与世相闻。”书画“聋”中求,笔墨俗也难。
书画家多长寿,而老年人难免不便于“听”。然以“聋”自榜,几乎成了老书画家们之“特权”。网上《耳聋的好处》一文,概括了诸如“视觉更敏锐,观察能力强,辨别色彩形状和表情动作之细微差别的反应敏捷……很少受环境噪音干扰,专心读书,工作时易集中注意力”等十大耳聋的好处。这显然有利于书画创作。书画乃视觉艺术,没一个书画家会津津乐道于自己的“视弱”,就像音乐家不会沾沾自喜于“失聪”。
如今,书画界中也有人听力健全得可当侦察兵,但整天充塞于耳的是吹牛拍马、哗众取宠、拿捏腔调、阿谀献媚、讨价还价、打情骂俏、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之声。真不如当一个“聋”了“阿家翁”。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