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0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酱香老范
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自然资源。人离不开水,但水经常给人类带来水患。中国历史上一直有重视治水的传统。远古的大禹就因为治水有功而成为民族英雄。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利国利民,功在千秋。拿安吉历史来说,原安、孝两县建有很多座祠山庙。如灵峰区块下扇村西南1.5公里,村北原有祠山庙,村以庙名。祠山庙祭祀的是汉鄣郡太守张勃。张勃因治水有功,老百姓争相祀之,相传他是猪龙的化身。最盛时原孝丰县境内共有23座同类之庙,尤以西南部为多。可见历史上安吉老百姓对治水有功的地方官,颇为感恩。
安吉地处西苕溪上游,源短流急,河谷狭窄,河床降率大,暴涨暴落,是全省暴雨中心之一。历代水旱灾害频繁。2013年“菲特”强降雨云系给本县大部分地区带来强降雨,天荒坪上水库降雨量为1054毫米,创全省单站雨量历史最大值。查考旧史,本地虽在唐代即有垒坝、筑堰、挖塘等治水之举,南宋始围田筑堰,明、清及民国时期也陆续有小规模的水利建设,但囿于历史条件,洪涝灾害仍频频不断。新中国以来,大兴水利,随着赋石、老石坎两座大型水库和其它水库的建成,水患在安吉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系统的破坏日益加剧。除洪涝之传统水患外,工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饮用水不达标、水资源浪费等新水患,已日显突出和严峻。
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五水共治”的决策: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并要求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在新近闭幕的安吉县“两会”期间,县委和县政府召开“五水共治”动员大会,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山青水净”三年行动,并下达“河长制”责任书。在“五水共治”上力争走在前列,是生态安吉和“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这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县情所需,更是民众普遍而强烈的意愿。当然,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五水共治”,才能让安吉长葆“水净、山青、气洁、土沃、景美”。
安吉虽作为山区和半山区县,但水资源相当丰富。台湾版《孝丰志稿》“山水”篇云:“吾县为山水奥区,山多水亦多……高山出泉,溪流多至十数,汇为西苕溪之源。”西苕溪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全县,几乎汇聚了境内全部溪流,形成叶脉辐聚状单一水系,乃安吉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美丽乡村,水韵天成。
安吉的旅游观光几乎无一以山作招揽(“大汉七十二峰”更名“浙北大峡谷”)。安吉就山本身来说,在旅游观光上乏善可陈。山上之竹(大竹海)才是其看点。安吉的水却大有看头。明代“鄣南八景”中和水有关的就占了三个:“渚溪夕照、梅溪春涨、石埭夜航”。如今,安吉的知名自然景点,大多与水有关。江南天池、藏龙百瀑、黄浦江源、天赋湖光、九龙峡、石语潭以及多处涧溪清吼、随心逐浪的漂流等,其景观之魂就漂在水上。游人信手一掬,满掌湿淋淋的诗意……
“五水共治”,全民参与。让“湿淋淋的诗意”永久萦回在安吉大地。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