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来源: 安吉新闻网 | 摄影: 记者/王敏怡,摄影/朱陈琛 | 日期: 2013-11-25 17:12
在县城区胜利东路锦银百货边的小巷里,有这样四位师傅,十几年来,无论小巷外的世界如何变迁,他们依旧每天守着自己的修鞋铺子,看着路边熙熙攘攘的人群,与小巷里的商户们谈天说地,等待着顾客光临。
陈民生,59岁,风风雨雨28载,一个小小的修鞋铺支撑起了一家四口人的生活。“我刚开始修鞋的时候,是在老县政府外面,在那儿做了七八年,才搬到这小巷里。”说起自己修鞋的历史,陈师傅滔滔不绝。
“我从县府搬到这小巷的时候,其他三个人还没有搬过来呢!那时候路两边的店铺是有,不过没现在漂亮,路也没有现在那么宽。夏天没有现在热,冬天还是现在暖和。”
干起修鞋的行当之前,陈师傅也是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改革开放后,陈师傅为了一双儿女能够有更好的生活,他离开了祖祖辈辈耕种的农田,来到城镇修鞋。虽然修鞋不是什么大手艺,但也是县城里的人们离不开的一门手艺。
“那时候啊,人们穿的穿皮鞋都是军用皮鞋,长得都一样。来修鞋的大多数都是给解放鞋、水胶鞋或者布鞋补疤,或者是给军用皮鞋补跟,价格也就几毛钱。”陈师傅回忆说。
“现在还补鞋最多的就是女人高跟鞋的后跟,再就是鞋脱线或脱胶。现在补鞋价格相差很大,从一块钱到二三十块钱不等。”
“好久没来了!”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爷风尘仆仆地来到陈师傅修鞋摊前,“是啊,这段时间忙。你看看,给我这帽子缝个线行不?”陈师傅立刻带上老花镜,三下五除二,就补好了,“多少钱?”老爷爷掏出钱袋想给陈师傅钱,陈师傅则硬是不要。“十几年前,偶尔看到这儿可以修鞋修东西,我以后每次要修什么东西都会找到他。”老爷爷告诉记者。
“是啊,我们可都是多才多艺,修鞋、修拉链、修伞、修扣子,都会!”一边的丁金强师傅忍不住说。
丁师傅修鞋也有二十个年头了,和陈师傅一样,丁师傅也是自学成才。“现在,生意好的话一个月有三四千,不好的话可能就只有一两千了。”虽然修鞋的收入看上去不错,但是这份辛苦也不是常人能够体会的。每天日晒雨淋,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紧紧得守着自己的铺子。
“冬天的时候,天气再冷,修鞋的时候也只是带着无指手套,西北风吹来,感觉手指都要吹裂了。”丁师傅感慨地说,“今年夏天的时候特别热,我们也就只能吹吹电扇。实在太热,我们就早上做半天,下午的时候派一个人值班,所以夏天收入就不太好。”
谷云亮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今年49岁,说起自己开始修鞋的原因,显得有点无奈,“二十多年前,还在家里种田,可是后来身体不好,干不动重活了,就只能干点轻松的,挣几个钱。”
“二十多年了,补鞋机都修坏四个,这个是第五个,前不久刚买的。”难怪记者看着这手摇补鞋机毫无历史沧桑感,还锃锃发亮。
虽然补鞋收入看上去还不错,52岁的叶荣升感叹:“现在物价高,田也早被征用了,全家就指望着补鞋摊了。”所以,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一定会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