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金鑫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安吉。”对于安吉人来说,建城55周年来,生态人居的理念始终坚持,并得以传承发扬,市民栖居的家园逐渐从闹市转向青山秀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逐梦山地人居样板区之旅。
市民老郑一家,历经三次搬迁,住房从农房到平房再住进楼房,后来又住进庄园式的别墅洋房,居住条件逐步变好。这一家子的住房变迁史,正是县城50余年人居条件快速改善、市民幸福安居的一个缩影。
从农房住进平房
在胜利桥碰到老郑时,这位年过六旬而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准备乘公交车回城南下郎村。而曾几何时,村里两百多号人还在纠结城南距离城区的路程太远。“80年代的时候,进城赶趟集,要走几里地的田埂,得花个把钟头的时间。”
当年,老郑中专毕业回家乡,被安排在机关部门工作。一家五口人暂住在县政府招待所的两间小房子里,只有20多平方米。虽然住房面积小,但能从村里搬进城里住,已十分喜悦。
“房间里就一个单间,上厕所都是用马桶。”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孩子的床铺设置成上下铺,简简单单的家具一摆,家里已没有空余的地方,烧饭就只能放在走廊上。
“有时家里来了要过夜的客人,只能向人家借宿,或安排两个儿子挤在一起,腾出一张床,让给客人睡。”老郑回忆说,那时,住房普遍困难,很多到县城工作的人只能暂住招待所或借住亲戚家里。
而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老郑眼里的县城也仅仅只有一条狭长的递铺街,从上街头走到下街头花不了20分钟时间。沿街多为砖木结构的陋房,店铺均为排门板,递铺港也是一幅河堤缺损、杂草丛生的景象。跟全省很多地方一样,“镇镇像农村”,那时县城还没有商品房、居民小区的概念。
从平房搬入楼房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解决诸如老郑这样公职人员的住房问题,建设新村、昌硕小区等相继建起,这些公住房是县城商品房的前身,也是安吉住房改革的启幕之作。
“组织上照顾我,分配了一套二居室,虽然是小套房,但终于住进了楼房,全家人都十分开心。”经过简单装修后,老郑一家于1988年搬入建设新村居住,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屋内厨房间、卫生间、客厅、房间都有,下水道、花坛,后来改建的柏油路面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当时以为会在那里住一辈子。”
进入90年代,县城像样的小区开始出现,天目新村、桃园新村等小区不断刷新着面积、高度和设施等的新纪录。
其时,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国人的翘首期盼下召开,安吉这个小城终于也迎来了改革的大潮。
“我有好些同事都住上了带电梯的楼房呢!”老郑说,房子越来越多,递铺街上的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显繁华,递铺港边建起了花园,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不常出门的我一不小心还会迷路。”
本世纪初,以“绿色生态的地方性居住环境”为主题,祥溪花园、安深花园、汇丰花园、时代新城、嘉和苑、天平花园、丹桂苑等设施配套齐全的现代居住小区全部建成。生态人居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安吉成为当年全国唯一一个“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单位。
从楼房乔迁庄园
进入新世纪,随着两个儿子和女儿长大成人,先后参加了工作,老郑一家的经济条件日渐好起来。老郑拿出多年的积蓄并向亲朋好友借款,重回下郎村,建造了一幢小别墅,全家欢天喜地地住了进去。
同时期,以上郎村、港北区块等为代表的旧城、城中村,市政配套设施的落后逐渐显现,旧城改造运动一呼百应,同时全力打造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
汀香别墅、龙山庄园、林语香溪、悦榕庄桃花源等一批致力于打响山地人居品牌的楼盘应运而生。完善的基础设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设计合理的住宅结构将安吉的人居环境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2012年,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成为至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一流的生态和人居环境,吸引更多高品质楼盘在城市周边的青山绿水间拔地而起。不仅许多安吉老百姓住进了高品质的住宅,连杭州、上海等大都市的市民也纷纷到安吉购房、置业、定居。
“现在,我和爱人住在自家的庄园里,离市中心不远,乘公交用不了五分钟就到了市中心,逛街购物挺方便的。这里又少了城市的喧嚣,多了一份宁静,比较适合我们老年人的生活。”
每天用过晚饭后,沿着村道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安逸而幸福。到了周末,子女回到家里团聚,聊聊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享受着天伦之乐。“住着山里人的环境,过着城市人的生活!”老郑的话不经意间道出了山地人居的本质。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