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来源: 安吉新闻网 | 摄影: 文/王敏怡,摄/朱陈琛 | 日期: 2013-11-08 14:17
来到报福老街,街道两边的铺子不少,可人却不多。经过一家古朴的商铺,它没有店名,铺子里没有装饰,一位戴着眼镜的师傅正坐在缝纫机前认真缝制着一件棉袄。
岁月流转,各种衣服已经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昔日红火的裁缝铺子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报福老街上的这位老裁缝,一做衣服就是五十年。
铺子主人严永中说,自己17岁时跟着师傅从天台来到报福,那时只想着能靠这门手艺养活自己。跟着师傅一学就是四年,那时拜师学艺并不简单,不是只学手艺,最重要的是要打好下手,白天打扫卫生、洗菜做饭、种菜洗衣,什么都要做,只有空下来的时候才能跟着师傅学一点缝纫活。为了学好手艺,严师傅总是尽快做好其他事,来看师傅做衣裳,晚上再挑灯练习。
四年后,严师傅终于学出了山,就在报福街上(现在的报福老街)租了一个小店面,做着自己的小本生意。“那时,没有衣服卖,人们穿的衣服都是扯布做的。我们就要会做各种衣服,中山装、旗袍、军装、大衣、大襟、对襟都做过。”
虽然那时人们都要扯布做衣裳,可是普通百姓一年也难有两三件新衣服。也只有过年前的那段时间,普通人家无论多穷,都会给孩子置办一件新衣裳。而那段时间,也成了严师傅最忙的时候,“那时候,经常要做到凌晨三四点。很多小孩还会一直在我店里等,做好了马上就穿上,第二天好去拜年。”腊月里冷,严师傅会端上火盆,让孩子围坐在火盆边,边烤火边等。这件新衣他们等了一年,身上的衣服已经打满补丁,因此他们无论多困都一定会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新衣,换上自己的新衣。
人们拿来一块布,严师傅先要为顾客量尺寸,接着画好剪裁图,剪裁好后,用包缝机和缝纫机完成衣服的最后一道工序,有时候可能还要缝上纽扣,做上拉链。六七十年代,做一条女式裤子4毛5,一条男式裤子5毛5,就这样一毛一毛地,终于在1976年,严师傅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房子,一家四口就挤在不足24平米的小木屋里。
又过了几年,老三老四也相继出生了,严师傅就更努力工作了,靠着严师傅的缝纫铺,四个孩子茁壮成长。说着说着,严师傅还拿出了前年给自己做的长袍,一件是用普通棉布做的,一件是用缎子做的,说是要等自己老了做不动了就拿出来穿。
严师傅今年已经67岁了,做衣服做了整整50年。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来做衣服了,大多都是来修改一下衣服的,会来找严师傅做衣服的也是一些老人。“现在做一件普通的衣服要三四个小时,以前这时间两件都做好了。”
虽然,严师傅手脚慢了,眼睛也不太好,但是那个无名的老缝纫铺还是会一直在报福老街上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