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金鑫
“竹乡饭店有7层呐!”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老递铺,跑了一上午工地的戴泽胜马上来了精神,跟记者侃侃而谈。
那时的递铺只有一条街,“直肠子似的”,戴泽胜这么形容。街上没多少店面,但7层高的竹乡饭店,对于像戴泽胜这样农村出身乍到城里的人来说,已经是最洋气的事物了。全安吉最高的房子,也影响了他的一生,震撼而兴奋之下,高考填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建筑专业。
1986年毕业回乡,戴泽胜被分配到住建局工作,从此和递铺一起共同成长。那时的县政府还在现今商贸广场位置,戴泽胜就在上郎村附近租了间房子,“现在的上郎是市中心,以前还是城郊结合部哩!每天上班要走几分钟路。”
过了没多久,他就参与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建设项目、也是第一座超越竹乡饭店的建筑——邮电大楼(现电信大楼)。这个工程也是安吉历史上第一次将地下室建设加入了规划图纸,戴泽胜回忆说,“老一代的建筑家们实战经验已是非常了得,但也没接触过地下室工程,尤其是防水问题的解决。”
科班出身的他翻遍了能找到的参考资料,请了很多老教授帮忙,终于成功配出符合规格的防水剂,并顺利应用到了钢筋混凝土中。邮电大楼的拔地而起,刷新了递铺的楼层高度,一度成为安吉的地标性建筑物,“老安吉人都记得楼顶的那口钟!”
从此以后,不断突破建筑难题、创楼层新高似乎成了这一代建设者的追求,且孜孜不倦。“人民剧院就是很好的例子,是我县第一次建设大空间、大跨度的房屋。”戴泽胜激动地说,再后来,他参与建设的工商银行大楼、金叶大酒店等建筑,一个个后来居上,都渴望在城市的扩张中崭露头角。
“当时的房子全是用马赛克、面砖来粉饰,哪像现在还有玻璃墙。”戴泽胜从深深的回忆中“醒”来,转念说,房子建得多了,路就得修好。几年时间,递铺已从只有递铺路的“直肠子时代”迈入了胜利路与递铺路同繁华的“丁字时代”,“尽管当时的胜利路只有现在胜利桥到玉华路这么一小段,但已经露出了迅速崛起之势。”
到了90年代,单位给配上了自行车,戴泽胜兴奋得骑着他的“永久”逛了一圈县城,看一看自己参与建设的几座大楼。“街上人车混杂,没有明确的交通规则,左行右行都不管,交通信号灯是2000年之后的事了。”戴泽胜回忆说,那时的递铺一只脚已经跨向了递铺港的另一边。
随着城市的发展,递铺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气,人们在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的基础上开始渴望更多的精神享受。于是,这一代建设者们在递铺港边建起了第一座公园——昌硕公园,然后又开始了10公里长的河滨绿化拓宽,城市的框架在不断变大。“当时来说是个浩大工程,人力财力有限,那时候像玉磬路这些道路工程一年才能修建出一条,哪像现在,就说城投公司一家,一年也能修出十条路来。”
时间继续往后移,递铺的变化日新月异。老车站搬迁,建起百汇大厦;县政府迁建,并修起生态广场;发展大厦、中都百货大楼、云鸿大厦,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人民剧院一带改成了高楼林立的昌硕广场;七纵七横一环线城市道路网线逐渐形成;引山入城、引水绕城、引竹雅城,古老驿站正变身宜居、宜业、宜游的优雅竹城;城区、园区、景区联动,县城正从递铺港时代迈向浒溪时代......
看着自己的心血之作有的被拆平、有的被改建,戴泽胜多少有些失落,但心底是开心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说明安吉的城市在迅速地发展,而且是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戴泽胜这一代人的努力并没有因此停止,他们的智慧仍在不断迸出火花。采访结束后,他又马不停蹄的奔向了绕城东线的建设现场,要知道,这个项目包含着安吉城市道路建设史上第一个隧道工程……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