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安吉人文频道 > 故鄣历史

民间俗语中的“草根智慧”

  我县作为一个移民大县,自古就有“十里不同姓,百里不同俗”的说法,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在安吉世代居住的同时,也将他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带到了安吉,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集,也就有了如今这样一个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的安吉。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安吉的多样文化,通过语言的世代传递,留给了现代人丰富的精神财富。口口相传的民间俗语,就是通过简洁易懂的词汇,在生产、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将天文地理、饮食起居、生产劳作、人情世故、人生哲理等等,概括、描绘得入情入理,还朗朗上口,令人不得不佩服先辈们的无穷智慧。

  不久前,由安吉民间艺术学者王季平经过多年收集编著的《安吉民间俗语》一书正式面世,书中收录了王季平三十余年在安吉各地收集的一万多条民间俗语,这些俗语究竟是何意思,产生的背景何在?记者撷取一二,为您细细呈现。

  “节气不等人”

  古时人们过日子,对四季变化以及二十四节气的把握一直是不可缺少的,每一个季节,每一个节气,都会反映不同的天气变化,也有不同的规律可循。

  比如,“惊蛰不动风,冷到五月中。”说明惊蛰是否刮风,对后期天气影响很大。“春分、秋分,日夜不差分。”如今人们都知道,在春分、秋风这两天,整个地球都是昼夜等长,而这些现代人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古人已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类似的有:

  “夏东风,燥松松,夏南风,井底空。”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西风不过酉,过酉三天都不走。”

  “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等等

  “吃饭穿衣量家当”

  过去人的生活中,物质相对贫乏,吃穿选择也相对较少,人们往往就拿吃的、穿的、住的来说事,留下不少类似的俗语,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状况,以及普通人通过穿衣、吃饭这些日常生活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比如:“千层纱,不如一层花”,就说明旧时人们在穿衣上的喜好,这里的“花”,指的是棉花,旧时老百姓在穿衣上都认为棉质的衣服最好,因此在姑娘出嫁时,一定要穿上一件大红棉袄,表示比平时穿的好。

  从前衣服少,穿破是常有的事,衣服破了有没有及时缝补,就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勤劳,因此就有了“衣服笑破,不笑补”这样的俗语。类似的有: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衣不差寸,鞋不差分”

  “衣有三件不破,饭有三餐不饿”

  “有福无福,三间朝南屋”

  “人生一世,吃穿二字”

  “吃尽美味还是盐,穿尽绸缎还是棉”

  “大改小,穿不了;破长衫儿改短袄”等等

  “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

  在安吉农村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一天两位农村的邻居老太太相遇,其中一位向另一位抱怨:“我家的媳妇真懒惰,每天早上起来,还要我给她做早饭吃。”另一位一听同样是一阵抱怨:“你不知道,我家的媳妇从来不下地。”老太太就问:“那你为什么不带着她一起去呢?”老太太无奈地说:“真是‘佛家不知道道家,一家不知道一家事’啊。”农村老太太虽然讲不出什么是佛家什么是道家,但是却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一道理。都说大道至简,许多从生活中信手拈来的俗语其实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像“人灭人,灭不煞,天灭人,眼一霎”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如果要纠缠下去是无休止的,而天注定的事,只要眼睛一眨就了断了,也就是告诫人们不要人为制造仇恨,老天自有公道。蕴含着道理,其实也是所有俗语的共同特点,类似的有: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心难摸,鸭胗难剥”

  “一升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

  “人多不洗碗,鸭多不生蛋”

  “当面喊哥哥,背后掏家伙”

  “人无妻,房无梁”

  “人情是把锯,你不去,他不来”

  “宁要一口到心头,不要千钱到坟头”

  “教子勿离书,种田勿离猪”

  “早划算,好一半,迟划算,坏一半,不划算,剩个铜钿串”

  “好伴搭好伴,螺蛳搭蚌伴”

  “出门不带钱,到处惹人嫌”

  “听三不听四,月半当十四”等等

  “天凭日月,人凭良心”

  在过去信息量少,流通缓慢的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多的是与自然打交道,因此也在长期感知自然,或许经验的同时,将天地与人事进行比较认识,得出了一些类似的规律,来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做参考。

  比如:“天上下雨地上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把这两件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事联系在一起,告诫夫妻之间要相互宽容、体谅。

  又比如说:“山上无直树,地上无直人”,说明看人不能完全凭自己喜好做判断,而要理解世上无完人,就像山上没有完全笔直的树一样。类似的有:

  “秋好半年稻,妻好半世福”

  “西北风实在凉,亲妈不如丈母娘”

  “扇风不凉起风凉,婆婆虽好不及娘”

  “再甜的甘蔗不如糖,再亲的婶子不如娘”

  “树靠根深,人靠心正”

  “腐木不可为柱,奸人不可为伍”

  “花香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等等

  “天会调,人会料”

  过去的农耕时代,老百姓都是“看天吃饭”,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丧失了主动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劳动人民早就总结出了不少自然界运行的规律,知道什么天气会促进农业增产,什么天气会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在天气条件有利的时候加强利用,在不利的时候尽早做好防范。

  有毛竹山的人都知道“若要毛竹养得好,泼山捏黝笋看好”,也就是要及时清理杂树、杂草,做好新毛竹的标记,保护新长出的笋。比如“春勿砍竹,夏勿伐木”,告诉人们要遵循竹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不能在生长期进行砍伐。类似的有:

  “惊蛰打雷,百米成堆”,

  “春打五九尾,庄稼变小鬼”,

  “秋冬旱,竹笋少一半”,

  “秋后三场雨,遍地出黄金”,

  “ 白露白稀稀,秋风稻出齐;寒露呒青稻,霜降一齐老”,

  “白露晴三日,砻糠变白米”

  “夏至不起蒜,必定散了瓣”,

  “处暑雨,粒粒皆大米”,

  “秋风不出头,割草喂老牛”等等

  “夫妻有情义,勿怕呒柴米”

  男女婚姻在历代社会都离不开人们的讨论,人们对于婚姻的看法多少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之一,前人对谈婚论嫁之事怎么看,在俗语中可以看出,各个时代各种不同的婚姻观还是比较多的。

  “会嫁的嫁儿郎,不会嫁的嫁田庄”

  “夫妻小配小,胜过白糖和蜜枣”

  “夫妻老配小,好比退笋烧猪脚”

  “宁嫁一个投缘的,不嫁一个有钱的”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条扁担,挑起就走”

  “嫁山嫁水嫁黄金”

  “一代没好妻,三代没好子”

  “宁做穷家妻,不做富家妾”

  “初嫁由亲,再嫁由身”

  “露水夫妻不到头”

  “男婚女配,门当户对”

  “男也懒,女也懒,落雨落雪翻白眼”

  “男子痴心一时迷,女子痴心没药医”等等

  “子大父难管,儿大父难当”

  在过去的家庭伦理上,对于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孝敬长辈,以及在家庭关系中经常出现子孙不孝,教子无方等问题,都在民间俗语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比如“养儿不教,不如养猪”,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惯儿不孝,惯狗上灶”用狗作比喻指出了过分宠爱的危害性;而“灰打不了墙,女儿养不了娘”这一句,从现在社会的角度来看,则显得过于片面,因旧时女儿都是出嫁,因而才有了“女儿养不了娘”这样的俗语。“一父养十儿,个个糯米团,十儿养一父,瘦的像个猴”很好体现了儿子多产生的弊端,说明儿子多在养老问题上并不一定有优势,还有可能更不善。类似的有:

  “惯儿不孝,肥田出瘪稻”

  “儿要教,井要掏”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长病无孝子,慈母多败儿”

  “九子不葬父,一女打荆棺”

  “一代归一代,哪有孙子靠奶奶”

  “一代传一代,萝卜拔起种芥菜”等等

  “世上三件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过去的职业没有如今丰富,打铁、撑船、磨豆腐被称为三件苦差事,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铁需要一锤一锤打,撑船需要一槁一槁撑,磨豆腐需要一圈一圈磨,且都是靠人力,体现了任劳任怨、踏实勤恳的精神。旧时代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从前人留下的俗语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一些当时社会的择业观。类似的有:

  “街头上油嘴子,离不了乡下泥腿子”

  “跟着先生当娘子,跟着屠夫翻肠子”

  “读书读得高,裁纸不用刀”

  “铁匠红一红,木匠一个工”

  “木匠怕漆匠,漆匠怕光亮”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肩挑一百八,裤子剔袼褡”

  “亲戚家三天不去不为稀,田埂上一天三趟不为多”等等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