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8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记者 孙溢璘
只要一有空,上墅乡的老年活动中心门前就会聚集一些爱好乐器弹奏的老年人,他们尽情地吹、拉、弹、唱,个个身怀绝技。85岁的王天河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怀的可不止一技,除了拉得一手好胡琴外,还做得一手好胡琴。
一走进王老伯的家,墙上悬挂着的若干把胡琴顿时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不用介绍也知道这些胡琴都出自王老伯之手。“它们都是邻里乡亲随时可以借去拉练的,喜欢啥样的他们自己挑。”王老伯看着墙上的这些“宝贝”笑着说。
虽然,这些胡琴的制作工艺比不上买来的胡琴那般精细,但也耗费了王老伯不少心血。记者注意到,其中有两把胡琴上刻着“纪念中国残奥会开幕”、“纪念中国残奥会闭幕”的字样,王老伯说,他被残疾人那种无畏的拼搏精神打动,便用自己的方式制作了这两把胡琴为残奥会上的运动员们加油鼓劲。还有几把胡琴上画着竹叶,他说作为竹乡人,制作的胡琴当然要有竹乡特色,那必然就少不了有关竹子的点缀。
当问及如何想到自己制作胡琴时,王天河直言单纯只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其实,王天河熟练的好手艺和他退休前的工作有着一丝关联。1966年,他是一名“石匠”,制作石雕、刻字刻碑,工作就是每天动手精雕细琢。再后来,因为他懂得力学,便开始“造桥”,从参与建造的第一座桥“龙西桥”开始,王天河施工大、中、小桥梁70多座。安吉所有看得见的拱桥,几乎都和他有关。也许就是这样一份每天需要思考、动手的工作,练就了他娴熟的动手本领。“我就是喜欢动手做点东西,看着自己做的东西特别有成就感。”于是,退休后的王天河也不想闲着,开始琢磨着做些什么。
退休那年,有些音乐基础的他向认识的人借了把二胡,准备在家拉拉唱唱。可是只过了3天,对方称自己要用便将二胡拿回了家。还未过足瘾的王天河有些“郁闷”了,“稀奇什么,我自己做。”说干就干,王天河立即向别人借了二胡样品,量好了尺寸,决定动手试一回。
没有蛇皮,王天河就用青蛙皮代替做皮膜,没有马尾,他就用棕毛代替做琴弓。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钻研,他的第一把二胡“诞生”了,外观和乐器行里出售的如出一辙。他迫不及待地试拉起来,音量倒是无可挑剔,可是音质却没有想象中的完美。欣喜之余的王天河又开始思考: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呢?思来想去,他决定买一本制作胡琴的书,按照正规、专业的方法重新制作。后来,经过摸索,他的第二把胡琴“诞生”了,这回,不仅外观上较第一把有了改进,就连音质也毫不逊色,这让他开心不已。
从此,王天河做二胡算是入了行。经过研究和摸索,他的“作品”除了二胡外,还涉及到越胡、板胡、京胡、中胡等多种胡琴。制板、锯、锉、打磨……无数道繁琐的制作工序,在很多人看来枯燥乏味,可王天河却乐在其中。渐渐地,他在不断摸索中还学会了创新,他发现用不锈钢管代替竹筒做京胡琴筒,用吃完的椰子壳做板胡琴瓢,拉出的音色都极其悦耳。“多种材料都试试,不仅能废物利用,说不定还能拉出特别的音色。”王天河自豪地说。
看着一把把胡琴应运而生,王天河也越做越有劲了。从退休后制作的第一把胡琴至今,他的“作品”已经有200多件了,而大部分都被别人花了低廉的成本价买走了。除了胡琴,王天河还做起了三弦、鼓板等乐器。自从成为县老年艺术协会的一员后,他还总是义务修补协会里损坏的胡琴,熟能生巧,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胡琴修补上的问题可以难倒这位八旬老伯了。如今,慕名前来请王老伯做琴、修琴的人络绎不绝,很多“常客”甚至只需要一个电话就向老伯订购了想要的胡琴。
制作乐器给王老伯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看着每一把胡琴的“诞生”,他都会觉得这是人生中的极大快乐,对于这些“宝贝”,他也是如数家珍。他说,趁着自己还有劲,要把做胡琴的水平发挥到极致,他会一直做下去,会做得更好。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