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1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记者 黄昀 实习生 俞泮
爱好摘报的人并不少见,但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还真不多,家住孝丰镇的王立强就是其中之一。30多年来,他坚持阅读报刊杂志,将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摘抄,并及时书写自己的所感所悟,几乎每天抒写2000余字,共制作了300多本摘抄本,还取名为“南腔北调”。
在王立强家里,记者看到,百来本摘抄本垒起厚厚一大叠,记者大致翻了一下,摘抄的内容简直包罗万象,大到国际国内要闻、名人名车、历史事件、奇闻趣事,小到旧时代的粮票、邮票、车票、照片等等。说起这些摘抄本,王立强如数家珍,“这边大部分是‘南腔北调’,为了多样性,从去年起改名为‘说东道西’,里面都是各方杂谈,还有我自己的随笔、感悟,想到什么都写上去,自己写的文章、诗歌大概占了三成左右。”
“从1979年就开始摘抄了,中间一直没间断过,算算也有三十几年了。”王立强告诉记者,1979年那会儿,还在当兵,因为当时担任副指导员一职,经常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每周都要给队员们上2—3次政治课,对文学内涵要求高,偏偏自己学历也不是很高,文学功底薄弱,怎么提高知识水平呢?王力强打起了单位订的报纸的主意。
“那时候,条件差,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整个部队好几十个人都指着这几张报纸呢,天天盼着报纸来,一拿到手大家都要抢的,动作稍慢点都要排最后了,想要剪下来更是想都不要想。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没办法,只有手抄了,没想到这一抄还抄出了乐趣,一直坚持到现在。”王立强说,这30多年来,他生活的主旋律就是“读报、剪报、抄报”。《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安吉新闻》等都是他离不开的报刊。从1987年回到地方工作,王立强调换过很多岗位,但是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坚持读报、摘报、编制“南腔北调”,有时每天要看好几十份报纸,只要看到觉得有意思、有价值的东西,立马摘抄下来。
从刚开始的每年7至8本,到现在的每年近30本,30多年制作的300多册“南腔北调”凝聚着王立强对知识的追求。记者发现,这些摘抄本的字体多不相同,每本摘抄本都做了封面,封面上写着“南腔北调”或者“说东道西”,还有每期的年份月份,可见王立强真的花了不少心思,“这些封面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刚开始的封面比较破烂,还有用挂历做的,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好,封面也越来越考究了。”王立强说。
采访时,王立强的妻子刚好在家,“别人有空都喜欢打打麻将,喝点小酒,偏偏他不一样,他是真的喜欢这个,一有空就待在书房里摘抄,一天不落,每天最起码要花一个多小时,有时候找不到他了,不用想,保准在书房呢,楼下书房要是没有,那就是在楼上书房,跑不了。朋友叫他出去玩,电话不打好几遍,基本不去的,他就爱写写画画,有时候摘抄的诗歌,自己还要配个图,都是亲手画的。”
每当有亲朋好友到王立强家做客,准会点名要看他的“南腔北调”。“因为这些册子的知识量很大,有些朋友临走还要带几本去,我都十本十本往外借,不然借的少我容易忘,要是没还,摘抄本的时间就断了,所以只有铁兄弟才能从我手上拿走这些宝贝呢。”王立强骄傲地说,今后他还可以指着这些东西跟小辈们讲讲老一辈的东西,比如粮票的使用,钱币交替的故事,“那时候一分钱还可以买菜呢,他们肯定不知道这些典故,很有意思”。
天天读报、摘报,这不光是兴趣、享受,还能锻炼身体。王立强说,常读报,可以活跃脑细胞,延缓老年痴呆症的发生,而且写写字还可以锻炼身体。另外,知识面广了,认识的人都喜欢跟他聊天,他感觉生活也特别充实。
“看到这一本本‘南腔北调’,我就觉得自己的人生特别有意义。”王立强说,他总想着等几十年后,可以把这些东西留给后代或者朋友,一代一代传下去说不定就变成古董了。他还有一个设想,就是有机会的话,弄一个陈列馆,把这些收藏展示出来,不用太大,几平米就好,大家可以一边喝着茶,一边品他摘抄的美文。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