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9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记者/胡旦
就在不久前,统里村村长戴士根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声音很熟悉,是村里的一位老者,但电话内容却让戴士根诧异和动容。电话里,老人和戴士根说,自己要立遗嘱,需要村里给盖个章,而遗嘱的内容则是老人要求在自己死后不进公墓,而是采用树葬。
因一条新闻执意“树葬”
老人名叫陈群,今年已经90高龄,初见老人时,他正坐在村口晒太阳,虽银发苍苍,但精神很好。见到记者时,老人有些顾忌:“我做这个决定并不是为了出名,除了家里人和村里,我一个人都没告诉。”
在传统丧葬观念并未移除的农村,老人的想法在一些人看来是有些惊世骇俗的,甚至会因此产生旁的想法。而老人却坚持这么做。他说,有这样的想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大约五六年前,老人在一份报纸上看到,如果不改革殡葬,50年后就会有2500多万人吃不上饭。看完这条新闻,老人便记在了心里,“当时我就想,吃饭问题可不比别的,是不得了的大事,我不能要求别人做什么,但我可以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老人说,自己家门口的山边上就有两座土坟,“我看着这两座土坟就在心里盘算,两座坟所占的面积,如果种上毛竹的话得有100多根,按每根50斤算的话就有5000斤,这样推算50年,算算真是吓一跳!”记者问,“那公墓呢?”老人答,“我去看过,公墓也要5平米!”老人算起账来一点都不含糊,显然这笔账在老人心里已经盘算过不止一次,但回头想想,老人这精打细算,算的都是后人账。
年前,老人在电视里看到了“树葬”的相关信息,便把埋在心里许久的想法说给了儿子儿媳听。老人多年的心思,夫妻俩心知肚明,也因此并未提出异议,只是儿媳说这么大的事情,他们夫妻俩不能做主,于是正月初八,老人把一家老小全部聚在了一起,开始游说其他子女。“我跟他们说,人死了不过一抔黄土,做个坟,大家忙得不得了,也没多大意思。”老人的态度一直很淡然,而子女们也渐渐地接受了老人的想法。
记者问老人,如果后人要想纪念怎么办?老人说得很简单,“我看过相关报道,树葬就是人死后把骨灰撒在树林里,或者深埋在树下,我跟小辈们说,如果想纪念,就种棵常青树,纪念的时候,在树上放朵花就行了。”
老人也有自己的疑虑:“提出这样的想法,可能会有一些人不理解,这是我自己的意愿,但不能让儿子儿媳为难。”老人特别在遗嘱上签上了自己的姓名,还盖上了私章,再三嘱咐村里的干部,“这是我自己的想法。”
“多管闲事”的热心老头
尽管90高龄,但陈群老人精神特别好,甚至有些“爱管闲事”。村里搞美丽乡村,村公路两边种上了花草,老人常走的路边也种上了海棠。“路两旁绿化一搞真的不一样,走路的心情也好很多。”老人对这样的变化喜在心头。可过没多久老人的喜里却掺了点忧,老人“爱管闲事”的心理也开始“作祟”。“山上拉毛料的车经过的时候,经常会把路边的海棠花拉倒,每次走过这条路都会看到一些倒掉的海棠,真可惜啊。”于是老人每次经过倒掉的海棠边都 会把海棠扶正,然后用脚把翻起的泥土踩实。因为这个,老人在路上总是要磨蹭好久。
有一次,老人看到一户做毛料的人家因为门前的海棠妨碍了毛料的运输,便把海棠给拔了,老人走上去,问这海棠要拿去做什么?那人便说因为海棠妨碍,要拿去烧火,老人便问那人,海棠给我好不好?那人同意了,老人便把16棵海棠带回了家,经老人的悉心养护,海棠大部分存活了下来,随后老人把海棠交给了公路养护人员,移种到别处去了。
老人的“爱管闲事”,似乎已经长在了骨子里,他不仅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也乐意去影响周围人。村里换届选举,老人比谁都热心,看到新当选的干部,也会忍不住唠叨,要把村里的事做好,要多关心群众,老人若是觉得村里有什么地方需要完善,也会主动向村里反映。村里的干部打趣说,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其实村有一老也是如有一宝。
尽管老人并未在村里担任“一官半职”,但老人对村里的事处处上心,村里成立老年协会,老人便自告奋勇加入老年协会组织的护村队,和队员们一起走村巡户,顺便也担任“老娘舅”的角色,管一管村里的家长里短。对于护村队的工作,老人似乎意犹未尽,不过“现在老了,做不动了。”老人说道。对于老人的“不务正业”,家里人也感受颇深,老人的儿媳打趣说:“还好没担任什么职务,要不然老爷子肯定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家里可就顾不上咯。”而老人对此莞尔不语。
老人不仅管村里的“闲事”,还“管”着国家大事。老人手里拿着最新一期的《民主与法治》,而老人说,这本杂志,自己已经订了30年。老人认真地告诉记者,书上报道的贪官名字和贪腐金额,他都会用笔记录下,老人回忆了一下说,“就书上写的就有5600亿了。”老人的行为虽只是个人兴趣,但其中折射出的,却是老人对社会法制的敏感与自我社会责任的体现,而这样的认知与表现,让人敬佩。
一辈子和大山打交道
老人爱看电视,爱读报,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农民,一辈子,和这大山紧密相连。在记者与老人碰面前,老人才刚从山上回来。九旬老人,可着实忙碌,他细数了自己的活计,有十几亩的毛竹山,地里种着一亩白茶,一些玉米和小菜,家门口还放养了几只鸡鸭,林林总总,除了一些要靠年轻体力的重活,山上地里的活计,老人几乎一力包办。
这几天白茶刚刚上市,老人可忙活开了,四处请人采茶,鲜叶还要自行加工。不过今年的白茶收成不好,种在地里的白茶有不少烂根了,老人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如何改善种植工艺了。
山里的作物都需要水,但挑水上山却是体力活,为了节省体力,老人自己发明了一种就地储水法。“我先在山上挖个坑,再在坑里铺上塑料薄膜,只要一下雨,坑里就能储水,等到我要用的时候就从坑里取。”老人对自己想到的这个方法十分得意,“前几天下雨我也是用这样的办法储水,今天上山正好能用上。”
山里人的智慧和勤劳在老人的身上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老人说,自己70岁的时候承包下了家附近的一片荒山,挖了三年才把山土理顺,种上毛竹。说到这,老人比出五根手指,算下来,一年有四五万斤呢!记者问老人,年岁已高,为什么依然在大山里劳作不息,老人说,自己辛苦劳作一辈子,所有的成果,都在这大山里,在山里劳作早已成了改不掉的习惯。
老人的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老人则和孙子留守家里。与大多数老年人的想法一样,老人觉得既然是家,就必须有人守着,“我一把岁数,别的不行,看看家,就当是家里的一把锁。”
老人的孙子在淘宝上开了个网店,每天都顾着店里的生意,几乎不离电脑,山上的活也管得少,但老人闲不住,“儿子儿媳都叫我别老往山上跑,可是走惯了山路,一天不走,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不过老人也服老,“我自己的身体自己很清楚,许多事情也是请了小工来帮忙做的。”前几天老人采购了3000斤化肥,前几年都是老人自己给山上的毛竹施肥,不过今年老人打算破费一点,请了小工代劳。
老人说,一辈子在这山里,也多受这大山的照顾,签下这份遗嘱,也算是给这大山最后一份回报。
现在,这份遗嘱保存在戴士根那里,戴士根说,这是老人对这个世界的一份心意,每想到此,都感觉心里沉甸甸的。
老人的行动让记者感佩,愿老人身体健康,愿我们的青山更美!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