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2月01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文 / 吴静
人物名片:
余供华,1964年10月出生于安吉县开发区(递铺镇)霞泉村。1981年考入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读研;1988年获中英友好奖学金资助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地质地球物理方向博士学位;后进入企业界,曾在摩托罗拉和斯伦贝谢等跨国制造业公司从事供应商和物流管理,后转入IT行业,曾在苏格兰电力和苏格兰税务供职,并在工作期间攻读了工商管理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完成了从理科到管理学的转变,从2005年起受聘于苏格兰的斯德林大学,在管理学院从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组织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现和妻子及两位女儿寓居在英国苏格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最能让余供华感同身受。离家32年,出国24载,“家乡”在许多时候都是他可望不可及的一个关切,一种与生俱来的挂念。他说,现在渐渐能够体会“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自豪与无奈,自豪的当然是乡音不改,无奈的是鬓发渐衰。
庆幸的是,现在时间不晚,时光也正好。常回来看看,总好过“两两相望”。
师恩深深深几许
1964年10月,余供华出生于现在的安吉县开发区(递铺镇)霞泉村外碧坞自然村,当时是港口公社的一部分。在这个普通的小村落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年少时光。回想那时,他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老师、学校,母亲的样板戏剧本、《毛泽东选集》,还有极富年代感的竹筏和深夜去河道里扎火把抓螃蟹。
上世纪70年代初,余供华在自然村上了小学。当时学校只有一位叫徐雁的老师,负责3到4个年级的教学。这位徐老师以严厉著称,同时利用复式班的优势,采用以大带小的教学方式,大孩子充当小老师,为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把笔学写汉字。徐雁老师的教学显然十分成功,当余供华到了初中升高中时,发现从霞泉成功升学的七个学生里,有六个是徐老师的学生。如今他回国,每次都会去探望徐老师。“很感谢他,他的启蒙教学帮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才让我以后的学习之路走得比较远。”
小时候的那所学校如今早没了踪影,却似乎在余供华心里扎了根。去年闲暇之余,他依据脑海里的印象,把老学校的样子画了出来,让大女儿用工笔描绘一番,回国时便带给小时候的同伴看,没想到对方一眼就认了出来。“那时除了家,学校在我心里无疑是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他笑着解释着这份说不清道不明的念想。
说到那时,不得不提当时的状况。一方面是书本的匮乏,一方面是他对于阅读的渴望。怎么办?余供华想起当时的情景就笑了,“幸好我的母亲是一位文艺爱好者,也是党员,我得以看到母亲带回家的样板戏剧本,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还有每个党员都有的四卷本《毛泽东选集》等等。小时候还有机会去霞泉的大会堂看现场演出。他说,从“书”里他读到了故事;看表演,他体会到了社会的存在。“原来每个人还可以扮演和自己不一样的角色。”
经历多次“跨行”和转变
和余供华交谈,会觉得他应该是一位从小用功稳重的人。“可能难以想象,我们初中时学习也很不用功,成绩也不是特别好。”他解释说,当时高中才开始学英语,自己没上心思,2年混混沌沌下来,第一次高考英语成绩才25分!结果那年,大学也没考上。这对他来说“是很伤自尊的事情”的。痛定思痛,从ABC字母重新开始学起,大大地下了1年苦功,之后的高考,他的英语80分,在全县和其他两名同学并列第一,同时也考入浙江大学。“现在有朋友的孩子说学不好英语,我就拿自己举例。只要肯下功夫,再用一定的方法,肯定能进步。”
1985年,余供华本科毕业后继续留校读研。1988年,在研究生学习即将接近尾声时,他获得了中英友好奖学金资助,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地质地球物理方向博士学位。问他当时做出这一举动的原因,他给出的理由是“当时谁都想出国,连俞敏洪都不例外”。
他讲了一件发生在大学的事情。当时凭借80分的英语入学成绩,他参加了新生英语分班考试,没通过,所以被分到了普通班。他一直没有放松英语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后来他的英语老师建议他报考英语专业研究生。“对于这件事,我有两个感悟。”他介绍着,第一是庆幸自己并没有考上快班,他说在普通班反倒使他有了后来扎实的基础,“可见快不见得是好事!”;第二是后悔没有去报考英语专业研究生,当时觉得隔行如隔山,因此不敢尝试。“回想起来,文科可能更适合自己,所以现在我总是在‘跨界’、‘跨行’!总是希望找到更适合我的事业。”
的确如他所言。在英国这些年,他进入企业界,曾在摩托罗拉和斯伦贝谢等跨国制造业公司从事供应商和物流管理,后转入IT行业,曾在苏格兰电力和苏格兰水务局供职,完成了商界内的“跨行”;工作期间,他攻读了工商管理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完成了从理科到管理学的转变;2005年起,他受聘于苏格兰的斯德林大学,在管理学院从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组织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完成了从工业界到学术界的跨越。
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他说自己还在酝酿着更大的转变。
少小离家老大回
余供华在介绍两个女儿安雅、安杰时,特意强调“是安吉的安”。安吉对他来说,那是故乡,那是家。
他曾经写道:“不论离家多远,最难以忘怀的还是生我养我的父母,虽然有违孔夫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家人及其他亲朋好友的照顾下,父母生活得健康愉快。我也很想念诸多培养过我的老师和以前朝夕相处的同学。我知道他们中很多人奋发有为,不论在安吉还是在他乡,已有骄人的成绩,也有不少还在为生活奔波辛劳。在这里,我想祝福所有安吉人生活健康充实。”
他还写道:“身在海外,心系祖国,梦牵家园,这是对所有游子的最好写照。我们为祖国取得的每一点成就而高兴,为祖国遭遇的任何不幸而痛心。我更是关注来自安吉的点滴新闻。值得称道的是,最近几年,安吉数次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亮相,显示出安吉人走出竹乡,走向全国和走进世界的眼光、能力和胆魄。”
“过去几年,每年回一次。现在是回得越来越勤快了,去年回了两次。”说到家乡,他的话匣子便打开了。他说,家乡变化快,自己常常跟不上“形势”。虽然去年回来了,但自己并不知道“递铺”已经被称作“开发区(递铺镇)”了,也不知道“天子湖镇”指的是哪里……“家乡很多建设都非常好,公路越来越宽敞,方便大家出行。甚至还有滑雪场,让安吉人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地方。”
他关心安吉的方方面面,就访谈的两天前,他一早醒来,发现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软件报出安吉空气质量指数为“235”,虽然优于北京当天的345,但也着实把他吓了一跳。“安吉是生态县,获得了‘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我们要花大力气去维护这个来之不易的荣誉,做到名副其实。”他祝愿道,“希望安吉在今后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等各个方面走在全国的行列,也希望为此能尽个人的一份绵薄之力。”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