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3日 | 来源: | 作者: 陈玉兰
编者按:强村富民,是广袤农村的不懈追求。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条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村至今仍在十万元以下徘徊。强村之道,道在何方?即日起,本报《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推出“强村之道”系列报道,试图通过解析典型案例,总结成功实践,挖掘路径方法,为更多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指导和借鉴。
这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1.1万余亩的土地上居住着3050人,2010年之前的村集体收入不到10万元,曾被称为安吉的“北大荒”。但是短短几年时间,该村脱去贫困村帽子,摘下美丽乡村精品村桂冠,村集体收入和人均收入分别达到70多万元和1.5万元左右。是什么,让这个平原土斗区乡村实现了美丽蜕变?连日来,记者深入天子湖镇高庄村,试图揭开这道神秘的方程式。
一次“试验”致富一方百姓
回想起3年前的日子,高庄村荷花自然村45岁的村民龚光胜仍然记忆犹新:为了家里的7、8亩田,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少有歇下来的日子。一到农忙时节,还要到处请小工帮忙收稻子、插秧。“一年忙到头,钱却总是多不起来。”如今的龚光胜,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不用操劳家里的农事,还有模有样做起了“大户”。他承包的200多亩土地种起了水稻、玉米等作物,一年收入不少于6万元。
龚光胜的华丽“变身”得益于土地流转。2010年,由于种田效益不高,加上很多老百姓外出务工无暇顾及,不少农田抛荒。正为此事犯愁之时,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从政策中看到机遇的高庄村开始挨家挨户宣讲政策,得到村民响应。随后,村里组建高老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上片区200多亩土地,8位村民首先入社。以每年每亩480斤稻谷(折算成人民币近700元)的租金,将土地交给合作社后,村民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合作社务农,到年底根据天数拿一笔薪金。
高房村民组63岁的王昌高就是这8名入社村民之一。“第一年将8亩土地流转出去,收入就有2万元左右。如果是自己种植的话,亩净收入只有200元。”2万元和200元,这笔账谁都会算,王昌高尝到了甜头。“现在我开始承包土地种玉米、毛豆、水稻,除去成本,一年的毛收入也有8万元。”
和龚光胜、王昌高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放心地将土地交给合作社,做起了“甩手掌柜”,社员从最初的几户增加至30多户。而后,合作社又流转上片区块1100亩土地成功创建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涉及舟子、嘴子、王家庄、高房、董家棚几个自然村。并与浙江大学合作,引进高产品种,合作社一年的收入有10多万元。
一只甲鱼带动一片产业
有了土地流转,高庄农业逐步走上规模化生产。然而只有土地没有产业的道路显然走不远。如何打破传统农业种植,实行多元化的产业化发展?毕业于水产专业的村党委书记杨国乔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带领村民养殖甲鱼。
大胆想,认真干!杨国乔学过技术、跑过市场,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第一次带动12户村民流转几百亩土地开发水塘,搞水产养殖,小有成效:平均每户家庭年收入达到5万元,比往年多了一倍。
效益是最好的广告。村民不断加入,养殖面积连年增加。目前全村已有3000多亩养殖基地,甲鱼养殖户70多户,并成立了高庄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养殖标准、统一品种、统一供苗、统一经营。
村民李玉建将自家20多亩水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一边养殖甲鱼,一边在合作社学习养殖技术。“以前种水稻除去成本每亩产值最多600元,现在不同了,按照每公斤甲鱼80元计算,亩产效益也有上万元,这个变化太明显了。”李玉建说,看到自己有了这么大的收益,邻居们也跟在后面将水田流转给了合作社。村民王艺友加入合作社不久。他说,依靠合作社,自己只要养好甲鱼就行了,其他都不用操心,采购苗种和饲料都要比自己买便宜,去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元。
甲鱼养殖每年可吸纳200多人固定就业,可解决60多人的季节性用工,这让许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梦想。目前围绕甲鱼养殖的就业人员共计1000人以上,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眼下,村里又建造了包括甲鱼养殖在内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馆。“以后游客进入生态园,既可以到垂钓区垂钓甲鱼,又可以到观赏区观赏夹板龟、鳄鱼龟等稀有品种。”相关负责人谢连贵说。
外资入驻眼界同步提升
村民腰包鼓了,集体收益高了。但村干部们认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还不是很明显,要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必须向外借力。
在村下片区块,闲置的土地有1000多亩,涉及6个村民组200户农户。高庄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一口气将1000亩土地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仍然实行村民拿“租金+薪金”的模式。
不同的是,这片区块之前已有园区项目投入,争取到农发项目千万元资金。沟、渠、道路等一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0年11月,浙江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相中”这块土地及周边环境,与高庄村签订合同,打造一个集种养殖、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园区。而此次,采取的合作模式为“反租倒包”。
所谓反租倒包,即村民将土地交给村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土地倒包给企业。一方面企业通过经济合作社将租金交付给村民;一方面村里赚取每亩100元的流转工作经费,1000亩的土地每年有10万元的资金收入。
有实力的工商资本入驻,在带动村庄经营的同时,也解决了村里50周岁至60周岁这批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南充自然村55岁老人熊美海有一条腿活动不便,活难找。如今通过在起源担任统计员一职,每年的收入有3万元。同样,庄山自然村村民叶书发在企业做园工,每天的工资70元,一年的收入也有2、3万元。老叶说:“做做零工又不累,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还能有一笔不少的收入。”
据起源相关管理人员介绍,园区内每天需要小工20几人,最多的时候70余人。“本村劳动力几乎全部解决了,现在根本供不应求,我们还要到附近村里去招人。”村委会主任姜红兵说。
全局谋划踏梯乘势而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高庄全村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已达5000亩左右,占全村土地面积的近一半。村党委书记杨国乔算了一笔账:水稻和甲鱼经营,收入分别有10万元左右;园区倒包一年10万元不成问题;产业区经营管理费5万元……经测算,村集体收入有70多万元。与几年前相比,提高了近7倍,村民人均收入也提高至1.5万元。
杨国乔介绍说,目前村里的一些老校舍、老村委会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盘活、出租,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收入。村里拿出部分资金反哺农民,改善了交通道路、新建了幼儿园、村办公大楼等。
“土地流转只是一个抓手,要谋篇布局,全村一盘棋,利用土地谋划农业产业经营,村集体经济的雪球才会越滚越大。”
高庄村与浙大农学院合作,邀约专家多次现场规划、论证,一份完整明了的“高庄村农业产业规划图”出炉:全村土地沿交通主干道“东长线”规划,分为生态甲鱼养殖区、休闲观光区、粮食产业区、特色花卉种植区、蓝莓种植区以及水栀子种植区6大区块。
杨国乔说,除了土地,林地、水塘也是村里的一笔财富。今年,村里规划建造第二个农业园区,合作经营模式与起源一样。目前已与周边老百姓达成意向,流转上片区块1500亩土地、林地,种植蓝莓、山核桃等一些高端苗木。另外,鑫鹰机场项目也落户高庄,征地工作已基本完成,这也将带动村庄经营。
“村庄富起来,日子火起来,这是我们的初衷。大作土地文章,带动一产的同时,我们希望加快接二连三,产业增收的‘高潮’才会尽早到来。”杨国乔道出了高庄人的共同心声。
短评: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现代农业,这是作业方式的大步跨越,更是思维方式质的飞跃。高庄村大胆流转散户手中的土地,实现农民就近洗脚上岸,进而巧借工商资本,转产转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户和村集体“双赢”。这种农业发展模式值得思考和借鉴,这种敢于发展、善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值得学习。破解发展瓶颈,首先要解开思想疙瘩。在发展的道路上,大胆迈出第一步,是致胜的不二法宝。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