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来源: | 摄影: | 日期: 2013-05-14 09:06
昨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县博物馆联合对我县天子湖镇上马山地区一处古墓进行挖掘、清理。
早上7时,工作人员已经在现场开展挖掘、清理工作,周围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群众。“什么年代的?”“有没有值钱的东西?”“墓主是谁?”……显然,村民对自家附近发现的古墓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不时兴奋讨论着。
记者到达时,墓穴上方掩土已经被完全清理,形成一个约4米深的坑。整个棺椁轮廓已基本呈现,但周围仍裹有厚厚淤泥。工作人员手里拿着小刷子、小铲子等工具,仔细地刮、铲棺椁上的淤泥。随着淤泥被清理,层层包裹下的棺木开始显露它炭黑的表层颜色。
上午11时许,古墓已初现模样。据目测,椁长约3.5米左右,宽约2米,一棺一箱结构,木制。仅从外观上判断,该棺木保存较好。
由于千年古墓“脆弱”的特殊性,考古人员的发掘过程显得特别谨慎和细致。“每次清理棺木时,必须要用竹签、手铲、毛刷等进行清理,尽量将主棺的尺寸、厚度、宽度等清理出,以便观察。”工作人员介绍道。
下午2时许,随着清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棺椁内赫然出现铜镜、木俑等随葬物品。记者注意到,每次考古人员取出这些物品,都需两个人的协同配合。一旦被取出,一旁的工作人员便立即用保护膜将其仔细包裹,并用标签记录。“这是出于对文物保护,被发掘出来后,周边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这些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对棺木或随葬品等在短时间受到影响。”
下午3时30分,棺椁被打开。棺内“铺”有一层厚厚淤泥,尸骨未被保存,但有发现人体大脑组织及一张竹席。通过测量,该墓内椁长3.3米,宽2.6米。
“根据随葬物品及棺椁等判断,该古墓年代约在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是典型的楚文化墓葬。”现场负责清理挖掘工作的省文化考古研究所专家告诉记者,该处古墓并未被盗过,虽经千年时间的洗礼,棺椁保存较为完整,随葬物品也保存较好。经初步鉴定和统计,出土文物约28件,其中包括漆木器、盒、卮、奁、耳杯、鼎、钫等。至于棺内其他器物等,还待进一步考证。
据专家介绍,本次发掘的这座楚文化墓棺椁、随葬品等保存的完整程度,较为少见,是我省迄今为止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楚文化墓之一。该古墓的发现对研究楚文化墓葬制度具有很大研究价值,同时对于研究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文化风俗、乡村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