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国内要闻

浙大一院收治的首位H7N9禽流感患者杨大伯踏出医院

  浙江在线05月09日讯37天,67岁的杨大伯经历了死亡的恐惧和康复的欣喜。

  昨日上午,他踏出浙大一院病房楼。此时天下着小雨,他仰头躲过护士打着的雨伞,任由细雨洒在脸上,还忍不住伸出手接住几个雨滴,脸上的笑容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旁的老伴和医务人员看着,也笑了。

  杨大伯病愈出院了。

  他是浙大一院收治的第一例H7N9禽流感患者,也是本报以及全省读者热切关心的一位重症病人。

  问他想家吗

  杨大伯眼圈马上红了

  前几天,10多位在医院救治的H7N9禽流感确诊病人先后出院,便有许多读者关切地打来电话询问:你们最早报道过的那位杨大伯怎么样了?

  昨日上午11点,杨大伯的老伴章阿姨走进浙大一院的病房,弯腰给杨大伯穿上鞋子,扶着他慢慢下地,走出病房,再扶着他坐上轮椅,告别救治了他整整37天的浙大一院。

  记者在一旁问杨大伯,想家吗?杨大伯立刻眼圈红了:想啊,家里离不开我呀,老伴身体弱,这么多年都是我照顾的,家里的小孙子只有3岁,每天叫着想爷爷了,我真想早点回家呀。

  大病初愈,杨大伯脸颊瘦削,但面色红润,心情很激动。

  章阿姨说,一个多月了,背地里眼泪流了不知道多少,知道老伴出院,她前一天晚上开心得睡不着。

  昨日一早,杨大伯在医院接受最后一次体温检测,体温在37摄氏度以下,身体其他各项指标也正常。

  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也大大松了一口气,医生护士全力救治悉心护理37天,都值了。

  回想发病猛

  苏醒时竟不知身在何处

  昨日杨大伯讲话的声音有点沙哑,医生说是因为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喉咙受影响,但休养一段时间会好起来的。

  杨大伯说,真没想到这场病会差点要了命。“当时怎么来的浙一,我都不知道,醒过来问护士,在哪里?护士说是浙一,让我放宽心。护士们都穿着隔离服,认不清她们长的模样,但照顾我就像对家人一样细心。”

  时光倒回到4月2日,那时上海首次出现H7N9禽流感患者,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对这种新疾病知之甚少。而杭州的杨大伯,出现了咳血、不明原因的重症肺炎。浙大一院专家进行会诊后,估计很可能与这种新病毒有关,于是立即把杨大伯转入浙大一院隔离病房抢救。随后检查结果证实杨大伯感染了H7N9新病毒,成为浙大一院收治的第一位H7N9禽流感患者。

  杨大伯当时已经处于H7N9病毒侵犯人体的最高峰——呼吸衰竭,双肺出现“白肺”状态,血压不稳定。如果没有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随时有生命危险。

  杨大伯领悟了这个道理:

  好好活着,珍惜健康

  被送入隔离病房抢救后,杨大伯的老伴章阿姨和儿子只能守在家里,每天守望的就是医院打来的电话,连医生的语气,都能决定章阿姨的悲喜。还有一个信息渠道就是报纸,那时,本报登了杨大伯病情好转的消息,章阿姨捧着报纸开心了一整天。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杨大伯病情慢慢好转,生命体征渐渐稳定,他终于成功脱离呼吸机,肺部炎症逐步消退,身体慢慢康复。

  住院多日,杨大伯与医护人员都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有一次李兰娟院士查房,向他转达隔离病房外家属的问候,杨大伯激动地在写字板上写下:我想早日回家,感谢浙一给我新生。

  细心的护士为了给杨大伯解闷,送来了收音机,护工拿来了报纸杂志,杨大伯说,自己特别留意关于禽流感的报道,报纸有一条信息说国外专家赞扬中国此次处置禽流感信息透明又快速,杨大伯说,我就是例子!

  死里逃生,杨大伯说,自己福气好,碰到的都是高水平的医生专家,生过这场病,自己也领悟了这个道理:好好活着,珍惜健康!

  昨天,浙大一院收治的首位H7N9禽流感患者杨大伯出院,面对前来送别的医护人员,杨大伯频频拱手表达感激之情。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