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07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马晓如 见习记者 金胜潜
时间:12月4日上午
地点:报福镇上张村
参加人员:村民代表、村干部、博物馆干部
议题:生态文化如何传承
今年3月1日,报福镇上张村山民文化生态博馆正式开馆,成为我县生态博物馆12个专题馆之一。馆内富有安吉本地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生活工具和主要建筑物,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民俗文化资源。日前,“美丽中国·安吉实践”——学习十八大现场“板凳会”走进报福镇上张村山民文化生态博物馆,与村民共话生态文化的传承问题。
“我们都是博物馆的主人。”博物馆的管理员黄南方刚刚走进博物馆,就赶紧拿出了一本厚厚的记录本,“这些人都是今年来我们这里参观过的,北京的,南京的,还有外国的呢,都是我给他们开门的,有时候还要磨豆浆、做糍粑。”
翻看记录本,记者发现,从今年3月8日开始有记录以来,已经有120多个批次的客人来山民文化博物馆参观,有时上百人,有时十来人。
“是的,如果没有博物馆,我们村里还没有这么大的知名度呢。”村里的妇女主任杨春兰接过话茬,讲起来村里办山民文化博物馆的情况。她说,“2008年,村里创建美丽乡村时,想建一个能够代表村子特色又富含文化内涵的文化陈列,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议,我们决定在保存尚好的山民文化上做文章,又经过去年的提升,博物馆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了。”
“村里建山民文化博物馆,我们都很支持的。”79岁的村民赵水根嗓门洪亮。“那个时候,不管是村干部,还是家家户户的村民,都很高兴地把家里的‘古董’拿出来的。”赵水根说着站起来,带着记者边走边看,“这个钱箱和这台织袋机是黄南方家的,这张婴儿床是朱高明家的……”
落座后,杨春兰告诉大家一个数据:博物馆里展出的400余件物品,绝大多数都是村民们主动捐赠的,“年代最久远的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
“不过,也有遗憾。”彭锡铭老人说,“很多东西都在文化大革命中毁掉了,比如以前村里杨、潘两家大户人家的旗杆、‘吊马石’,还有不少文化书籍也都被烧了。”
老人的话把大家的话题转到了如何做好遗失和遗漏文化的挖掘、传承的话题上来。郑炳荣说,“文化应该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我们村里有一位书画家,全国都有名的,也可以利用起来的。”顾彩凤老人说,“我们村里有很多文化文艺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舞灯,这些也都是文化嘛!”“以前的人对文化都很尊重的,村里有一个字纸亭,现在都没有的,很可惜的,是不是可以再建一个”……
看着旁边的杨善智老人一直没有发言,记者便问起他的想法。“其实,我想的跟他们不一样,我是觉得博物馆应该不仅能看,还应该产生经济效益。”老人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黄南方老人接着说,“是的,我现在每天管理费才5块钱,如果博物馆能产生效益的话,肯定会更多的。”
刘晓赶紧告诉大家,“经营也是馆里正在考虑的方向,县里文化、旅游部门已经开始调研,把全县12个主题馆进行联票经营。到时候,大家都会有收益的。”
中午12点,走出博物馆,看到的是山村的别致美景和山民的悠闲自在。这景,这人,都是安吉生态文化传承的主人。让历史与现代结合,让文化与人结合,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生态文化的传承,必定花开更艳。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