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16日,安吉县新闻宣传中心学习考察团一行九人在主任韩树根的率领下,带着“突破跨越过程中的瓶颈”这一课题先后赴《城乡导报》(余杭)、《萧山日报》、《绍兴县报》、《慈溪日报》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他们在报社经营达到2000万左右并向更高层面发展阶段的新闻生产模式、广告经营方式、综合运作方式以及在资源配置、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团学习背景和考察单位基本情况
安吉县新闻宣传中心经过五年的努力,新闻事业和新闻产业均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媒体影响力。尤其是在媒体经营方面,继2009年经营总收入成功突破1000万元后,2011年又取得近2000万元的成绩,其中报纸版面经营创收达到1260万元,经营总收入继续领跑于全省同类媒体。
在经过了相对快速的发展,在经营收入接近2000万的关键阶段,资源的配置、新闻的生产方式、广告的经营方式、内部的综合运作模式、组织管理和体制机制等方面与新闻和经营的规模均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也出现了增速放缓的趋势(2011年版面广告增长率仅为4.6%),经营与新闻配置的相对不科学,内部生产效率低下,对立冲突逐步显现。突破瓶颈制约、实现规范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总编办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城乡导报》(余杭)、《萧山日报》、《绍兴县报》、《慈溪日报》作为学习考察对象,学习他们在向更高层次跨越的过程中,如何科学配置资源、如何改进新闻生产方式、如何推动广告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如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和内部规范运作?
《城乡导报》、《萧山日报》、《绍兴县报》、《慈溪日报》分属于杭报集团、浙报集团和宁报集团,2011年,四家报社的经营收入均在4000万元以上,其中《城乡导报》2011年经营总收入5400万元,广告收入为3600万元;《萧山日报》2011年经营总收入1.7亿元,其中广告收入5600万元,发行量突破6万份,成为全国县市区域报中出版规模最大、发行量最多的报纸;《绍兴县报》2011年发行量为63000份,经营总收入为4300万元,其中广告收入为2900万元;《慈溪日报》2011年经营总收入5027万元,其中报纸广告收入3408万元。
考察中我们看到,四家媒体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前景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上级媒体、都市类报纸和区域内广电媒体等竞争对手的挑战前,显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并不断地作出改革和调适。他们以自己的战略定位、运作方式、战略转型、规范建设、创新能力对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再挖掘、再放大、再增值,也使得各自媒体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揣摩。
二、主要收获
近年来,余杭、萧山、绍兴、慈溪四家报社都不约而同地推行强势媒体战略,积极探索推进媒体影响力建设,在本区域中保持强大的媒体影响力,并处于强势地位,也处于领先地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新闻影响力建设。
新闻影响力是媒体影响力建设的灵魂。吸引受众来阅读新闻产品,更多地凝聚社会注意力,是构建新闻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无论何种媒体,在凝聚受众注意力的手段上,主要集中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而四家报社正是在这两方面下了苦功。
《城乡导报》的新闻理念是抓住一个新闻事件做深策划、给足版面、做足影响,直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轰动为止。该报注重加强新闻报道的策划和组织,注重新闻信息的加工整合,尤其在深度报道方面,形成了“1+N”模式,即1篇新闻报道和N篇背景性链接文章。如,2009年1月1日起,余杭临平老城区将全面实施单行线系统。虽然旨在改善临平城区交通“两难”问题,但在一个县级城区实施单向行驶是极为罕见的,市民不一定能了解并支持,媒体的宣传很关键。2008年12月18日,在有关部门宣布交通组织方案后,《城乡导报》推出5个版的特别报道《明年1月1日起老城区实行单向行驶》。这个“新闻1+N”特别策划报道,分“老城区单行线如何酝酿出炉”、“公交线路调整的幕后”、“临平老城区单行系统示意图”、“临平副城公交线路调整方案”、“单行线大路由此更通畅”等5个部分,而真正的新闻只有800字左右,其余全是解读,报道及时,信息详细,解释得体,达到了政府满意、百姓释疑的多赢效果。
《绍兴县报》则通过新闻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的新闻来提高影响力,该报的报道以深、鲜、活见长。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评奖中,《绍兴县报》采写的连续报道《“特殊党费”交纳第一人》荣获二等奖,这也是我省县(市)报在该奖项中实现的零的突破,极大地提高了报纸的影响力。
《慈溪日报》则通过实施新闻精品工程来推动新闻影响力建设,重点培育了“农家屋檐下”、“阿明闲话”和“您关心的事”等栏目。“阿明闲话”栏目获得中国地市报二等奖,“农家屋檐下”和“您关心的事”分别获得宁波市记协名栏目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名栏目三等奖。
2、注重媒体品牌建设。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品牌”概念引入传媒领域,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对于县市区域报来说,打造报业品牌对其赢得竞争、赢得发展壮大的空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而我们考察的四家报社显然都意识到了这点,先后提出媒体品牌建设,并不断提升品牌形象。
立足本土、主打亲民是四家报社媒体品牌建设的一块基石。《城乡导报》在改制后大打余杭牌,在版面的总体配置上,保证余杭本土新闻的量,并将民生、社会、服务单独设立版块,开通帮忙热线,设立帮忙栏目;同时打好亲民牌,该报在“报纸每增加一项服务就与百姓贴近一层”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地开设服务类、资讯类栏目。《萧山日报》一直秉承“办一张亲近的报纸”的办报宗旨,并坚守“因为本土,所以亲近”的办报理念。《绍兴县报》在本土化方向上提出了“贴近决定影响力”的理念。而《慈溪日报》的本土化取向则以顺应本地市民阅读需求为宗旨,把触角延伸到角角落落,使市民感受到《慈溪日报》的记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建强势、权威、主流媒体是四家报社媒体品牌建设的又一基本取向,《萧山日报》提出了打造中国最好的县市区域报(现代传媒企业)的发展目标,并号召员工发扬“在钱潮浪尖上奔跑,在传媒梦想中超越”的企业精神。《慈溪日报》在品牌报社建设上提出了“最具强势的主流媒体、最具品牌的文化企业”的口号。
在媒体品牌战略的推进与实施中,《慈溪日报》采取“与狼共舞”、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升《慈溪日报》在同类县市区域报中的品牌影响力。在第四届中国品牌媒体高峰论坛和中国传媒大会·2011年会上,《慈溪日报》分别获得“2010-2011中国品牌媒体百强·地市党报品牌创新力10强”和“金长城传媒奖·2011中国十大影响力地市党报”称号。同时从2006年以来,《慈溪日报》不断举办一系列原创性的文化品牌活动,其中面向全国的“中国·慈溪杨梅仙子大赛”已举办了6届,并被列为慈溪市杨梅节开幕式,由此探索出一条媒体与政府、群众互动的新路子,该项目获得了“浙江省报业首届自主创新项目”;2010年,《慈溪日报》成功注册了“杨梅仙子”商标,属全国县市区域报首家,今年已与一商家签订合同,将合作开发“杨梅仙子”牌农产品。此外,《慈溪报社》联谊单位活动、年画宝宝评选、“动漫嘉年华”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也大大提升了《慈溪日报》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为了更好地打造报社品牌,《萧山日报》则专门成立了品牌运作委员会。从2005年开始,该报还每年举办一届读者节,以此为载体,打响报社品牌,扩大报纸影响力,使办报质量和产业拓展实现较大飞跃。《城乡导报》则通过在《南方周末》刊登广告以底薪12万元面向全国招聘视频节目主持人,并成功招聘2009年世界旅游小姐前五名入围者来获取影响力,同时举办“唱响余杭、为余杭人打造梦想”系列活动,该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得第二年就成功吸引了绿城50万元冠名权并成为绿城客户答谢活动的策划组织者。
3、注重多元化经营。
2007年开始,四家报社先后提出了多元化经营的思路,并积极开启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子。2011年,《城乡导报》经营总收入5400万元,其中非报纸广告收入占33%;《萧山日报》经营总收入达1.7亿元,其中非报纸广告收入占67.1%;《绍兴县报》经营总收入为4300万元,非报纸广告收入占32.6%;《慈溪日报》经营总收入5027万元,非报纸广告收入占32.2%。四家报社的非报纸广告收入均超过30%。
开启多元化经营之路最早、发展最好的是《萧山日报》,除5600万的报纸版面广告外,多种经营收入达到1.14亿元。作为一家非传统的纸质媒体,目前《萧山日报》已成为一家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手机媒体为一体的全媒体现代传媒企业,主要涉足文化演出、培训、出版、会展、旅游、风险投资等领域,并先后开办了旅行社等8家公司,多元化发展使《萧山日报》去年的经营收入猛增5000万元,成为多元化经营的极大受益者。
《慈溪日报》在坚持以报为本、做大广告主业的基础上,以文化为主题,努力拓展与办报办网相关的经营项目。报纸发行实施“一提价二扩量”的策略,确保发行收入稳步增长,并达到1000万的创收目标;印务中心则在确保《慈溪日报》印刷的同时,投资1080万元,实施设备更新项目,使得印刷能力大为增强,预计2013年印务收入将达到1000万元;同时,该报还创办了以户外广告、社会文化活动策划为主营业务的文化传媒分公司,并获得两块LED、开展阅报栏项目,年画宝宝评选、小记者培训、杨梅仙子评选、动漫嘉年华、《慈溪商人》发行等为《慈溪日报》的多种经营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增长基础。《慈溪日报》多元化经营的基本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0%。
- 注重经营方式的转变。
细分市场,以专业化方式生产,实行从大广告部模式向工作室模式转型,是我们考察的四家报社在版面经营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的共同做法。
《萧山日报》2009年前在经营上仍然实行大部制管理,由广告部对经营总负责,经营重担由广告部主任一肩挑。由于广告部主任精力有限,往往抓大放小,只能做到大行业管牢、活动做好,其他行业就放弃,同时由于一个人总负责,使得其他业务员在业务上不够用心,使部分广告资源流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营的发展。2009年,该报在运作模式上改大部制为行业分包制,将所有版面广告按行业分为房产、行政事业、乡镇、商业医疗、教育、财经、汽车家居、旅游休闲、分类、企业等十大门类,并按照风险承包、目标管理、部门承包三种模式进行管理,每个行业由主编确定3—5人组成经营采编一体的团队,按照不同行业,合理确定标的和基本奖励与超产奖励标准额度。在标的确定的基础上,团队内实行同奖同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得广告运作职责清晰、操作简单。
《城乡导报》从2007年开始实行版块化经营。目前该报广告细分为形象、房产、金融、卫生(健康)、教育、家装、商业、汽车、美食、通讯、旅游、分类、工业企业、记者站等15个版块,并率先在家装和旅游版块试行。旅游版块推出当年就获得旅游局30万的协办,家装由当初的基数20万无人敢做到基数提高到40万争着做,并实现当年创收100万元的业绩。在工作室模式的支撑下,该报版面经营突破了一度在1000万左右徘徊的局面,实现当年500万的增长。
《慈溪日报》2006年从工业企业、金融、保险行业中培育民营经济周刊开始,并向教育、公安周刊发展,到目前发展成为民营经济、楼市家居、每周文摘、文化周刊、教育周刊、生活休闲周刊等六大周刊。
《绍兴县报》也实行工作室模式并进行承包,将经营工作按行业分为商贸、金融、医卫、汽车、房产、信息等六大门类。
5、注重科学配置各类要素。
科学配置新闻与经营的版面,是实现做大经营的同时不影响新闻质量和媒体影响力的重要内容。《慈溪日报》在新闻与经营的版面配置上采取“1+X”的扩张模式。“1”就是报纸最基本、最基础的主体部分,包括区域时政要闻、地方新闻、社会民生新闻、国际国内新闻和文体新闻等纯新闻版面,保持对开4个版面的容量。“X”就是服务性、地域性、行业性、文化性与经营性相融合的周刊。从2005年9月份全方位实施改版以来,《慈溪日报》由原来的对开四版每周7张报28个版,逐步增加桥城新闻、民营经济周刊、教育周刊、公安周刊,以及楼市、家居、休闲、健康、汽车、旅游、商场、文化等专版,目前版面规模达到每周18张报纸72个版面的规模。文化和生活休闲类也将以周刊模式运转,该报计划在“十二五”内实现每周对开100版的办报规模。出版方式上,该报也逐步向ABC模式转型,即A版为日报的常规版面,B版为以桥城新闻为主的晚报都市报类新闻和C版的专刊周刊类版面。
《萧山日报》在版面配置上采取设置固定新闻栏目(版块),限定广告总量,经营版面数量倒算的模式,并建立分周广告量分析制度,明确整版广告不超过3个,其他广告分解到多个新闻版,每个版面限定广告高度(头版四分之一,其他不超过半版),当整版广告超过3个版时,视情况扩版,确保新闻总量相对合理,形成了每天不少于12个版,周四达到24个版,每周96个版的版面规模与配置。
《城乡导报》则在设置固定新闻栏目的前提下,以活动拉动版面需求。如在去年版面广告形势较好的时期,在日均40版的情况下做到随时扩版,最多一天甚至达到132个版面,今年教育部门办活动又推出了84个版面。
以人版系数科学设定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四家报社体制改革带来的根本变化。《慈溪日报》2005年改版和内部改革采取增加版面、减少采编人员的方式,增加版面和减少人员所增加的采编工作量分解到已有采编人员当中,在增加20%的记者考核分的基础上来分解任务,要闻编辑也从每周3.5个版的编辑任务增加到4.5个版。在周刊方面,每增加一个周刊,在核定周刊工作量并将工作量进行相应分解到部室的基础上,由部室决定采取扩员还是工作量分挑。
《萧山日报》除合理确定采编基本工作量外,十大门类均配置周刊,由周刊负责版面的生产,每个周刊根据工作量不同核定3—5人,60%的经营任务在周刊版面上体现,40%的任务可以在正刊上体现,人员绩效随版面增减而在绩效中体现。
6、注重人才储备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把加快事业发展过程作为人才培养和储备的过程,做好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人才的充分储备是四家报社特别是《城乡导报》、《萧山日报》的又一成功之处。四家报社均采取适当的待遇留人、报社员工待遇在当地均处于了领先地位。《城乡导报》90余名员工中,处于采编岗位的人员达53名,其中编辑9名,专题部10名,报纸记者22名,网络部记者12人,两个记者站各5名,他们承担着6个本地新闻和所有专刊、特刊报道的生产;《萧山日报》采编岗位人员在整个报社大楼中占据了两个楼层,近百名记者。四家报社在成功地取得了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积累和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三、思考与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感叹四家报社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认真消化吸收考察成果,努力在结合上下功夫,使学习考察成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成为反思工作、改进方法的契机,成为加快发展、实现跨越的动力,为实现5000万的经营目标,为推进媒体影响力建设而努力。
1、我们有实现快速增长的能力基础。
五年来,安吉新闻中心立足“新闻立命,经营立身”的理念,一手抓新闻,一手抓经营,经营活力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纵向看,2007年—2009年中心仅报纸广告平均增长率29.3%,是全省同类媒体中率先冲破千万的媒体。尤其是2009年在整个报业经受经济危机冲击,大部分经营下滑的情况下,中心经营稳中有升,达到了逾40%的增长,2010年又实现了25%的经营增幅,2011年经营业绩达到1800万元,继续领跑全省同级媒体。
横向比,2011年萧山常住人口151万,GDP1450亿元;余杭区人口85万,2011年GDP738亿元;绍兴县人口70万,2011年GDP920亿元;慈溪市人口104万,2011年GDP876亿元。而2011年,安吉县人口为45万人,GDP220亿元。结合人口总量和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了我们不缺理念、不缺能力、不缺思路,我们有信心做得更好。
2、增添了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信心。
在广告收入接近2000万的关键时期,中心大胆地提出“5000万我们还要走多久”的目标,前瞻性地提出实现新闻中心大楼全部自己使用的设想。考察中,我们看到,《城乡导报》等四家报社几乎都曾遇到过经营2000万这个瓶颈,通过凝聚发展合力、增强发展信心、理顺机制体制,最终都顺利实现了3000万、5000万的目标,甚至突破亿元大关。
《萧山日报》通过多元化发展,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尝试新的发展方式,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对发展永不停歇的追求,已经实现了报社九层大楼的内部使用。此次考察坚定了我们实现5000万经营目标和报社大楼全部内部消化的信心。
3、只有进一步凝聚共识和发展合力才有发展的希望。
我们提出的目标,有人为我们树立了样板,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推出了创新举措,实现了单位的快速发展,也是同行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采用并仍在沿用的。
凝聚员工在发展过程中对创新的包容,凝聚对单位发展目标的认知、认同,以及科学把握公平与效率、发展与规范的关系,进一步明白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妥善处理好单位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建立起良好、高效、包容、和谐的团队秩序,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4、强势媒体建设势在必行。
加强版面规划管理,科学核定人版系数,融合各类平台资源,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把人才培养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加快改革步伐,加大运作机制的调整,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按照现代媒体的传播要求,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建设省内同类媒体中持续领先的现代传媒目标一定可以实现。
考察团成员:韩树根、陈毛应、张安东、汤常欢、雷金虎、谢慧力、王莹、黄纪潮、徐江峰
执笔:王莹
送:县委宣传部,各部、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