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11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一、背 景
安吉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圈—长江三角洲都市群地理中心,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6万。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安吉,是中国著名竹子之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安吉是一个充满绿色的地方,境内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满目绿色,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是长三角地区天然绿色氧吧,被誉为“中国美丽乡村”、“长三角都市群后花园”。
上世纪90年代前,安吉城市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众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工业经济发展较为粗放,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大;居民收入较低,居住条件较为落后。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
进入新世纪后,安吉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围绕“打造中国最佳人居”的目标,通过完善城市发展规划,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引导全民参与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了一个“生态、宜居、美丽、幸福”的绿色生态城市,成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最佳人居优选地,2009年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二、行动描述
1.面临的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缺乏。上世纪90年代,安吉生态城市发展缺少科学的规划指导,全区域生态规划体系不完善,城市布局粗放混乱,工业企业分布杂乱,80多家企业散布在城区,土地等资源浪费,项目建设无序重复。
●城乡环境保护不够。群众环保意识淡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破坏绿色植被、污染生态环境的现象较多,资源能源浪费现象明显,节能低碳技术应用较少。
●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县城面积仅8.5平方公里,硬化道路仅21公里,园林绿化总面积仅89公顷,人均不足9平方米,城市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欠缺,垃圾收集、处理率不足45%,群众户外休闲娱乐设施滞后,只有一个小型公园,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
●居民生活条件较差。居民收入不高,人均年收入不足300美元,缺乏改善居住条件的能力,住房质量和环境较差,城中村、棚户区及危旧房改造投入不足,城市住房破旧面积大。
2.实施的目标
项目旨在采取政府倡导、专家支持、市民参与的途径,通过完善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意识,改善市民生活居住条件等实践,倡导全体市民积极参与,把安吉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优良、设施完善、充满活力”的中国最佳人居城市。
3.采取的措施
●高水平编制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制定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目标,提出构建“优雅城市—风情小镇—美丽乡村”城镇村立体化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覆盖城乡,极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新途径。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邀请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设计等各类规划200余项,生态城市规划覆盖率达95%。加强对安吉山水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竹景观设计、城市夜景照明设计、城区综合交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点等专项规划编制。
⊙全面推进阳光规划,建立城市发展规划公众参与制度,采取专家论证、市民听证的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实行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强化规划的组织实施,坚持将规划落实到位,确保规划设计质量和城市建设品质。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编制《安吉县城乡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环保体系建设,确立了“环保优先”原则,拒绝引进有污染的项目,先后否决投资项目超3亿美元。加大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污水处理率达92%,垃圾收运处置率达93%。严格控制工业企业和民用设施温室气体排放,开展工业企业排污权交易,发展以竹产业、高效农业为主的低碳循环经济。全县拥有12个国家环境优美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76个市级生态村,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达86%。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充分发挥竹子速生和固碳功能,建设和开发7.2万公顷竹林,每年固碳约36.7万吨。投入约1亿美元建设100万亩生态公益林,重点建设23个各类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实行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采取每公顷补助147美元的政策鼓励植树造林。每年有26.7万人参加义务植树,年均植树11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71%。
⊙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乡污水处理率达92%,污水再生率达31%,所有工业园区均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对累计32家无法处理污水的企业强制予以关停,先后投入2000万美元用于县内主要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建有大中小型水库81座,库容4.4亿立方米;建成2座水厂,日供水15万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推广测土配方、秸秆还田、使用有机肥,清洁农业生产技术覆盖率达90%。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工业企业废气达标排放实时监测,加大对工业废气排放的治理,限制引进和淘汰100多家废气排放量大的企业。加强城市扬尘、油烟废气、细微颗粒物、汽车尾气治理,实行“公交优先”,乘坐公交车和步行、自行车出行的比例达到72%,汽车全部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城市日均洒水2.5次,有效降低大气颗粒物,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日优良率为95.3%。改变过去以燃煤和柴草为主的能源获取方式,大力推广小水电、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城乡燃气普及率达到98%。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城乡道路生态化改造。先后投资近10亿美元建设“七纵七横一环线”城市道路网络,建成24条高标准的城市林荫道路,总里程达513公里,人均道路达24.91平方米。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建设步行街区和自行车环道,建成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合理配置公交车站、候车亭、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等设施。
⊙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实施内河“蓝飘带”工程,建成12.8公里公共河滨绿化。大力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城乡所有道路沿线、小区公共地带基本实行绿化,城区绿地面积达870公顷,人均绿化面积达12.5平方米,免费开放23余处公园绿地,绿化覆盖率达到41.8%,面积达170公顷,城市,城市和农村掩映在绿海之中。
⊙加强污水和垃圾收处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建有大型污水处理厂5座、污水处理站5座,乡村因地制宜运用阿科曼、氧化沟、生态湿地、沼气处理和太阳能微动力等先进技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和完善“户聚村收,乡镇中转、县统一处置”的垃圾处理体系,建设1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年替代9500吨标准煤,建设24座社区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8%。同步配套推进集污管网改扩建与供水、供电、供气、信息通道建设,自来水供应实现全覆盖。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种植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积极培育现代高效农业,建成11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无公害产地面积达3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93只,占比达到82%,以笋竹业、安吉白茶、山地蔬菜、蚕桑等为代表的安吉优质特色安全农产品健康发展,并形成品牌优势。
⊙发展绿色低碳工业。大力引进特色机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达62%,产值达8.2亿美元;积极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40余家竹废料利用企业年加工废料2万余吨,产值近1亿美元,废料利用率接近100%;建立绿色循环经济园区4个,清洁生产企业占比达55%。研究推广竹子深加工技术,大力发展“以竹代木”,实现了对竹子100%利用,同时极大减少木材的使用量,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2011年全县113家竹产业实现产值7亿美元,成为安吉重要支柱产业。
⊙发展休闲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建成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昌硕故里、白茶飘香4条精品观光带,引导市民发展农家乐,培育乡村体验旅游,每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增长比例保持在15%左右;积极发展动漫、文化创意、设计研发、IT等产业,年产值达11亿美元。建设占地1200亩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专业的竹子博览园,引进4只国宝“大熊猫”。通过引进民间资金,建设“中国大竹海”和“天下银坑”等影视基地,拍摄《藏龙卧虎》等40部影片。
●大力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
⊙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工程,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累计完成城市拆迁6089户,拆迁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以“一港两园三区”重大公建项目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和绿化景观建设,新建公共服务建筑68万平方米,全面拉开了城市的发展框架,增强了城市的服务功能。
⊙加快以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为主体的市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先后建成11个安置小区共计保障性住房90万平方米,为3000多户中低收入家庭和拆迁安置户解决住房问题,实现市民“住有所居”的目标。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新建3座大型健身休闲广场,建成龙山综合体育中心、凤凰山市民公园、社会福利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服务设施。全面推行数字城管,完成城市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城市管理向乡镇延伸。建成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
●倡导全民生态环保理念。
⊙广泛应用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利用泥土和木材建造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生态屋,积极发展乡村绿色建筑体系,实施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示范,建设绿色社区。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水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城市和乡村住宅太阳能普及率分别达到99%和89%,道路、居民区及广场等公共场所太阳能路灯照明覆盖率达75%。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依托山区丰富水资源大力发展小水电,全县113座小水电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时,小水电开发率达到86%,年发电达2.5亿度,建成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抽水蓄能电站;推广使用中国西部天然气,入户普及率达90%,并实现工业园区全覆盖。
⊙深层次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结合“市民素质培训”和“现代市民教育”工程,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培训等教育活动,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理念。2003年安吉在中国率先以法定形式设立“3.25”生态日,通过每年举办绿色环保公益活动。
4.取得的成效
●城乡生态环境优良:安吉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城市绿化率51%,工业污水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空气质量常年保持清新,空气负离子浓度均超过700个/cm3,,水质常年保持优良。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269种野生动物、1467余种野生植物,其中有梅花鹿、金钱豹、扬子鳄、安吉小鲵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8种,银杏、红豆杉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3种,4只可爱的大熊猫完全适宜安吉的生长环境,自2007年起在安吉的竹类与大熊猫联合研究中心长期繁衍生息。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5.5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 7495美元,地方财政收入2.7亿美元。以竹子深加工和家具制造为代表的无污染、低能耗的绿色产业成为安吉的支柱产业,绿色工业产值达32亿美元,绿色高效生态农业产值达5亿美元,以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增加值达11亿美元。
●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城市和社区道路完成100%硬化改造,社区电网全部完成改造,供水管网通达率达90%,乡村89%的农户用上洁净自来水,建筑节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市容市貌明显改善。竹元素走进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形成独特的城市竹文化元素。
●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社区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治安情况良好,广大市民安居乐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均住房面积达55平方米。2011年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城市登记失业率为3%,并且连续七年被评为“平安县”,居民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达95%,是中国诚信度最高、舒适度最好、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三、主要合作者
1.全民参与:通过多渠道的广泛宣传和引导,市民积极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建言献计,并广泛参与建设;乡村居民积极投身绿色经济发展中,种植绿色优质农产品、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实现了增收致富和保护环境的共赢;社区居民自觉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排放,实行垃圾分类管理,每年有大量居民参与义务植树,绿化美化庭院,特别重视吸收妇女、儿童、青年等多群体的参与,85%的城市绿地被市民和单位认领,组织建立了42处妇女林、青年林等专业林基地;每年的“3.25”生态日,有近10万人参加系列公益活动,更多的市民积极投身改善城市人居的志愿者队伍。
2.国际合作:积极寻求多方合作,世界银行出资50%(1004万美元)参与安吉竹子综合发展项目;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出资4.4万美元作为安吉竹子博物馆建设项目启动资金;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和建筑环境基金会选择安吉作为低碳社区建设试点;与国际竹藤组织合作共建竹产业研究、培训和会展中心;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出资1.6万欧元合作共建安吉生态屋项目;日本久保田株式会社与安吉合作应用高科技设备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现一级A类标准排放。
3.专家咨询:先后邀请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研究国际中心、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国际、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和教授,参与编制各类规划,研究指导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将安吉作为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试点。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安吉研究指导统筹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
四、影 响
1.显著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了良好的生态资源,城市生态特色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城市水体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生活饮用水质量、全流域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是中国首个生态县,中国最适宜人居的优选地。
2.极大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4589美元,人均消费性支出2998美元,人均住房面积达55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8%,据调查显示,全体居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8.5%,对城市功能和环境改善认同度达到99%,市民生活的幸福感指数达到95%。
3.有力增强了城市综合实力。近十年来,安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 %,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8%。优良的人居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士来到安吉休闲、定居和创业,从2005年起来安吉的游客数量平均每年增长15%,2011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77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2亿美元。
五、可持续性
1.组织支持。
●政府机构。政府成立绿色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织领导,相关单位和社区为成员,负责评审规划、研究措施、总结经验,确保“生态立县”战略的科学实施和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推进。
●民间机构:成立安吉生态环保协会等各类协会,由环保、林业建设等部门的志愿者和退休职工、中小学生、当地的居民以及热爱环保的民间人士组成。建立覆盖城市和乡村的多个志愿团体,自发组织和管理,广泛参与绿色生态城市建设。
2.政策支持:先后制定并实施《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安吉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五年计划》,编制了《安吉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安吉县城乡环境保护规划》和绿色农业、旅游等6项子规划,所有乡镇、村编制了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规划体系。
3.财政支持:实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财政专项支持政策,县政府专门设立每年2000万美元左右的安吉县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并规定政府财政年均投入增长比率不低于10%,自2000年以来政府财政累计投入近2亿美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
4.社会支持:广大市民普遍将保护优良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作为责任和义务,积极投入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自觉加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行动,越来越多的市民成为参与项目实施的志愿者。
六、可推广性
1.可供推广的经验:一是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建立了科学规划、有效投入、注重管理的城市发展理念,推进绿色生态城市科学化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全体市民作用,探索了全民共建、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建立了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城市建设模式。
2.已经推广的地区:全民共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最佳人居的实践经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全国性品牌,并上升为浙江省推广的城市建设战略,国际竹藤组织、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英国卡迪夫大学规划研究国际中心等政府部门和机构先后前往安吉考察研究,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赞许。
3.可以推广的地区:全世界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科学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政府主导发展与全民参与建设的关系,安吉在这些方面的创新举措、实践经验以及积极效果,对众多发展中国家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七、创新性
1.理念创新:围绕“打造中国最佳人居”的目标,突出“科学规划、以人为本、全民参与”的理念,引导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形成了一个上下结合的全民共建机制。实践中科学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2.措施创新:实行政府主导、市民参与、多元投入、成果共享的发展途径,注重建立在政府主导下,全体市民共同参与建设的共建共享机制,推行政府财政有限投入与民间资本共同投入的有机结合,实现互惠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3.管理创新:建立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建设的生态保护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机制。
八、认知度
1.获得的荣誉:荣获中国竹乡、国家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小康县,中国人居环境奖唯一获得县,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特别奖),被评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国际机构的认可:2010年3月安吉114万亩森林顺利通过瑞士森林认证机构颁发的FSC认证。联合国大学(日本)在安吉设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
3.媒体的报道:联合国人居署出版的《城市世界》发表了介绍安吉促进人类,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生态发展方式。中国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均报道了安吉在绿色生态城市发展,建设中国最佳人居环境等领域的实践和成就。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