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新闻宣传中心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注重练好“四字功”,即在“学”字上见行动,在“实”字上求深入,在“强”字上造影响,在“全”字上抓长效,着力增强“走、转、改”活动实效,推动中心工作再上台阶。
一、在“学”字上见行动。学习是走基层活动的思想基础。县新闻宣传中心结合走基层活动,创新学习形态,落实学习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理论、理念、业务学习推进读书之风、学习之风、思辨之风。一是“集中学”。组织编辑记者参加全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电视电话会议,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中央和省、市委有关这次活动的重要文件,学习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端正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二是“自助学”。开展中心第四届读书节,围绕“文化与发展”主题,引导采编人员夜学、自学、部室学、小组学,并通过主题论坛、论文交流等形式,引发采编人员交流观点、内省思辨、碰撞智慧,以此提炼中心的核心文化,巩固学习成果;实施“三六九”读书计划。即领导干部读9本书,中层干部读6本书,一般干部读3本书,同时打造开放式阅览室,日日更新中央、省市媒体报纸,时时更换《新闻实践》等业务书籍,让采编人员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悦读”、“欣闻”上级媒体优秀的“走基层”报道。三是“专研学”。开展员工成长行动。根据记者自身意愿和发展方向,制定“一人一策”个性化成长培养机制,针对每人特点,落实培养措施;实行记者专研月。不定期安排一名记者开展专研月活动,即该月不对记者进行业务考核,让记者有时间和精力针对自己的短板制定学习计划,明确提升目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研;建立导师库。由现任领导、中层骨干和资深记者组成导师团,师徒结对,“一对一”、“一帮一”开展“走、转、改”活动。四是“交流学”。领导与采编交流。中心负责人不定期对报纸刊发的走基层稿件进行点评,指出稿件好在那里,存在哪些不足,并将点评结果公布在评报栏内;编辑与记者交流。每周新闻例会上,由值班编辑运用投影仪调选出版面上刊发的走基层稿件,重点围绕立意、题材、结构、逻辑、表述、意境、用词等,对原稿与编后稿作对比分析,再由记者围绕稿件进行自评;中心与外地媒体交流。借鉴其他新闻单位在“走、转、改”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派6名新招聘记者赴杭州日报学习交流。
二、在“实”字上求深入。采访是走基层活动的核心环节。中心要求所有采编人员“带着思考走、怀着感情写”,在与广大群众的面对面交流中,做到察民情、访民生、知民意、解民忧。主要开展三大活动:一是大采访活动。由中心领导带队,组织采编团队到部门、进企业、入乡村、走社区,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基层群众关心的问题,以座谈交流、现场采访等形式,摸选题、选素材、抓亮点,并将选题列表化,由参与采访记者一一落实;二是一线蹲点活动。确定基层联系点,选派骨干记者深入基层,以一线见闻、蹲点调研的形式,采制服务群众阅读需求和口味、服务安吉经济社会发展、振奋精神和鼓舞士气的新闻报道。并要求记者在采写中融小场景于大背景、以小故事折射大主题,靠新闻亮点、思想力量、朴实文风吸引人、打动人。如中心记者采写的《跨出“田地”闯“市场”》一文,抓住安吉美丽乡村农民与市场“打交道”之后的喜忧呈现,近距离观察村庄变化,倾听旅游兴村富民声音,反映了安吉美丽乡村在希望的田野上探索乡村旅游的生动剪影,不仅可看可读,更带给人启迪思考。目前已刊发一线基层报道100多篇。三是民生体验活动。策划推出各种体验式、调查式系列报道。如在盛夏时节推出“记者体验高温”系列报道。由记者走进骄阳下的一线岗位,与交警、司机、三轮车主等同工作、同劳动,以图说事,并改变文风,注重细节呈现,以一则体验一个故事、一幅图片的形式,充分展现一线劳动者的火热工作状态,拉近了媒体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民生报道的感染力。
三、在“强”字上造影响。一是强主题栏目品牌。开设《一线见闻》、《蹲点调研》、《记者美丽乡村行》等“走、转、改”活动专栏,优秀稿件打破常规走上头版头条位;做强“奋进之路,奋战之歌”、“抓重破难”、“科技追问”等政经栏目,在安吉新闻网开设“走基层”专题,扩大报道影响力;二是强新闻即报品牌。打造第一时间安吉新闻。从人员、机制、装备入手,当天新闻先上网,后上报,突发事件、重大新闻滚动播报;建立“民情通道”快速反应机制。配备采访车、相机、手提电脑,民生记者随热线而动,哪里有突发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三是强公益记者品牌。重媒体的民生责任和民生情怀,打造代言百姓的公益记者。如24岁的安吉大学生曹勇利用暑假时间,为全县各敬老院的老人免费拍摄了218张照片,并向老人们承诺,会在开学之前将照片冲洗出来、塑封好送到老人手中。但是218张照片冲洗加塑封市场价大概要1000多元,而他只是一名在读大学生,没什么钱。中心民生记者以《218张笑脸记录24岁小伙暑假敬老之旅》对此进行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热心人士的积极响应,当天上午,就有好心人打进电话称,愿意为“218张笑脸”冲洗费用埋单,冲洗费用圆满解决,老人们如期拿到了照片;在该记者的牵头、组织下,中心还推出了“一张废纸圆一名寒门学子的大学梦”等帮扶弱势群体的公益活动,在社会上掀起一波波爱心高潮。四是强社会活动品牌。由中心牵头开展“长三角媒体安吉行”、“寻访美丽乡村的美丽故事”、“我为茶农拍张照”等社会活动,社会好评度、参与度高。
四、在“深”字上抓长效。一是健全蹲点长效机制。在建立记者联系点的基础上,每位记者再联系5—8个行政村,实行“列表式”管理,要求记者每周下村不少于两天,每月报道联系乡镇、村的稿件不少2于篇,推进记者联系基层、服务群众常态化。二是深化内部管理机制。出台或完善《好稿好版面好照片评定办法》、《规范相关责任人员在所属出版物上署名的暂行规定》、《采访中心记者“个性化”培养计划》、《安吉新闻出版评分办法》、《即时新闻考核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以制度推进活动常态、长效;严把“走、转、改”稿件质量关,对新闻性、严谨性不够的稿件实行退回制,稿定人走;刊发《编务信息》,以书面形式反映领导要求、报道策划、新闻阅评;完善采编系统、图库系统使用,开展“走、转、改”基层一线摄影采风活动。三是健全考评奖励制度。完善稿件评分办法,在按A、B、C、D四档标准对稿件进行分级评定的基础上,明确对质量好、文风实、时效性强的一线稿件可实行分数加乘处理,即除了原稿分外,还可加附加分;实行月度好稿评比,由分管领导、部室主任、版面主编、普通记者组成评稿小组,评比中优先考虑一线稿件,其中明确走基层稿件不少于月度好稿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