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学雷锋日”前夕,年近花甲的老义工樊逸芳早早准备好了文具、书包等“礼物”。“今年我要去安吉的民工子弟学校看望那些四面八方来的孩子。孩子们都盼着我这位‘樊奶奶’呢。”樊逸芳乐呵呵地说。
“其实对于我们义工来说,天天都是‘学雷锋日’。”樊逸芳在递铺经营着一家小特产店,自从2007年加入公益组织成为一名正式义工后,她的生活明显忙碌了许多。“现在生活好了,三个儿子也都大了,不用我操心,每天跟着一班年轻人做好事,日子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有人说,义工其实就是当代雷锋。但樊逸芳从来不把自己当“雷锋”。她说,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
几年来,樊逸芳已经走遍了安吉许多乡镇的敬老院。她的包里永远放着一把剪刀,走到敬老院她就细心地为老人修指甲,那份专注的样子,就像是老人们的亲生儿女一样。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却慰藉着老人们一颗颗孤独的心。
在2009年初冬安吉迎来第一场雪的那天,樊逸芳与公益组织的几名义工一起,坐上了安吉到贵州的大巴。二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因为晕车她一直不敢吃东西。那次,她要走进贵州的贫困山区,为孩子们送去冬日的暖阳。“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啊?四面透风的草房,难于下咽的苞谷饭,不合身的破衣服,露出脚趾的旧鞋子。”所见所闻让樊逸芳感到自己带来的旧衣服等物资太少了。从贵州回来,这些孩子成了她的牵挂,她到处呼吁人们为孩子捐资、捐物。
2011年的“六一”节,樊逸芳再次走进贵州贫困山区学校,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条件有了一些改变,听到孩子们一声声“樊奶奶”的亲切呼唤,她感到心头无比的热乎。
为生病的孩子募捐,为灾区群众义卖,为环保、消防、交通安全走街串巷做宣传……几年来,为了做好事,樊逸芳几乎一天也没闲着。既然做了义工、既然是学雷锋,就要一辈子做下去、学下去。抱着这种朴素的信念,樊逸芳活得很坦然、很自信。 (记者 黄学芳 实习生 陈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