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链接:乡村经营-中南百草原现象透视】
景区卖风光不稀奇,景区授技能却让人好奇。
在百草原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百草原不仅将农民请进景区,创办农民课堂,而且已有4万多农民在这里“毕业”。
一个从事景点经营的旅游企业,缘何要办学?农民学什么?效果怎么样?带着诸多疑问,记者探营学校、寻找答案。
景区缘何要办学
翠竹绿树掩映中,眼前是一幢二层联体楼房,这就是全国也不多见的“藏”在景区里的农民培训学校。
学校设施功能齐全,能同时满足5个班的教学。
说到缘何要办学,崔世豪说,2004年5月,百草原开园之际,投资百万元同步开设了百草原员工内训中心。那一年,正好我县启动实施 “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
“安吉有36万农业人口,22.5万农村劳动力,抓好了农民素质培训,就解决了农民增收问题,这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崔世豪说,我们认为,景区通过办校,把农业园区建设的经验辐射到周边农村,提升农民技能,带动农民增收,是一个企业的责任体现,同时,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初尚不为人知的百草原,百草原也能从中获益。
大课题下,作为一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百草原开始以实际行动诠释其题中之意。
安吉中南百草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唐永前告诉记者,主动融入农民培训的时代洪流后,百草原农民培训学校在当年被列为安吉县“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定点单位,正式担纲成为安吉农业技能的“输出基地”。
4万农民学什么
孝丰镇油车村村民李秀然承包了450亩毛竹山、近20亩白茶。去年春天,由于持续的低温天气,眼看白茶就要减产,他用上了覆盖技术。
“以前由于信息不灵,对竹、茶管理心里没底,现在听了老师讲的课,遇到技术难题再也不怕了。”李秀然告诉记者,村里先后4次请来老师上课,他每次都参加听课并作笔记。去年他家的毛竹和白茶经营收入达到20多万元。
“对农民进行素质培训,实实在在,就是要让农民学身边用得着、使得上劲、帮得上忙的知识。”唐永前说。
培训学校开办以来,针对安吉农村、农民实际,先后开设了白茶、蚕桑、笋竹、吊瓜、板栗、染料植物的生产技术等效益农业课程,并专门聘请兼职教师,将十几名安吉本土的农业、林业、畜牧专家请上讲台。
做农民“科技靠山”,也做农民“致富参谋”。
赋石村农民刘国荣一直苦于增收无路。一次,培训学校到该村讲授笋竹两用林技术时,唐永前为他提供了一个信息:如今的观赏竹在市场上十分俏销。
在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刘国荣先是自己种植、培育,后来发展到收购、销售,如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每年销售近千支龟甲竹到全国各地,销售收入百万元。
懂技术、会经营、善创业。刘国荣说,“百草原帮我们完成了原始的‘智慧积累’”。
随着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地展开,唐永前认为,“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路子”,学校于2007年开始改进课目设置,从重本地农业资源培训向产业培训方向发展。
“我们进行了课程包装,先后开出农家乐开发与发展、烹饪技能、营销培训、特色农业等课程,基本做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培训。”唐永前说。
天荒坪五鹤村现有农家乐60多家。学校将营销、礼仪课送进村,老板们学得快。春林山庄农家乐老板潘春林发起成立安吉—上海农家乐营销车,不少农家乐老板主动加入,抱团出击开辟客源市场;章氏农家待客招呼、摆碗筷、上菜盘,做得热情周到,有模有样,每年客源不断。
刘继红原是百草原一名普通导游,先后参加培训学校的服务理论、营销管理等课程,如今已成长为浙北大峡谷副总经理。
该向农民怎么讲
给农民讲课,就是要讲农民听得懂的话。
唐永前说,在课堂授课中,经常出现农民报了名却没时间来上课的现象,也有农民反映农活忙,离不开田头,坐在教室里听不懂理论。2006年下半年开始,学校改单一的课堂讲学为集中授课和免费送学结合。“我开着一辆车子,常年载着老师到处跑,一年车油费6万多元。”
学校还推行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上课。
县农业局茶叶专家赖建红是培训学校的兼职教师。在教学中,赖建红先讲理论技术,再请农民就自己遇到的问题提问,最后把农民带到白茶山上,手把手教农民如何修建和管护茶树。
学习烹饪的农家大嫂不喜欢看菜谱,吴强老师扎起围裙,点起锅灶,操着大勺,边烧边讲菜肴制作步骤。
在给章村等美丽乡村干部进行商务礼仪讲课时,培训专家进行“角色模拟”,平时和农民打惯交道的村干部穿起西装,拿起电话,角色扮演电话预约、客户会面等场景,效果很好。
到今年为止,百草原培训学校发展到农业培训课目16个、企业管理培训课目7个,共培训农民4万多人,职业技能培训5000多人。
“百草原农民培训学校开创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这既是‘知识输出’,也是‘科技反哺’,既能达到是园区与农民的合作共赢,也为安吉美丽乡村建设输出了农民人才。” 采访中,县农办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