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链接:乡村经营-中南百草原现象透视】
景区的发展和壮大,一定会给周边带来许多有形和无形的效益。
百草原8年滚动投入,给周边村庄带来的效益更加直接。解析这个话题,一种民生“反哺效益”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赚钱就在家门口
2004年起,三官村村民余志平带着附近村庄20多人承接百草原景区的工程项目,一年下来工资收入50多万元。
50多岁的安城村民陈国庆跟着余志平做泥工。以前做一天赚50元,现在工资涨到了120元,活基本不断,一年赚个4万多元不成问题。今年陈国庆家盖起了小洋楼,讨进了儿媳妇。
余志平说,往年工程队东奔西跑找项目,现在我们靠着百草原这座“金山银山”,不用出村就能赚大钱。
一个个景区反哺村民的实例不胜枚举。
荷花塘村23岁女孩严彩琴,职高毕业后在百草原景区内的旅游饭店当了一名服务员。
短短几年间,严彩琴从一名普通的服务员成长为检票口领班,不仅入了党,每年还能享受两次外出旅游福利和技能培训机会。
严彩琴说:“以前想过去外地做文员,但现在在百草原干着,工资3万左右,因为离家近,开销少,一年可以存下2万多,而且只要我好好干,有升迁的机会,工资还会涨。在这里我工作得安心、开心。”
70多岁的三官村村民孔顺火是低保户,住着低矮的土坯房。百草原因道路建设需要,征用了他家的一块自留地。考虑到老人年岁大了,生活不便,景区在马鞍山为老人建造了两层高的新楼房,还将他招到景区干起了保洁工,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
说到这些,孔顺火说:“没有百草原,就没有我现在的好日子。”
据了解,目前百草原景区直接为社会提供80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400多名员工来自景区周边的三官、荷花塘等村庄,分别从事卫生保洁、景区导游、竹筏服务、绿地管护、饭店服务等。
村里也受益“反哺效益”
三官村有一片荒废多年的绿茶山。百草原通过土地流转“吃”下了这200亩山林,向村里支付了600多万元费用。
就是这600多万元,“扛下”了三官村美丽乡村创建近一半的费用。
创建中,三官村巧打算盘,把杨梅产业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景区景观建设融为一体,投入1400万元建造了300多米长的杨梅长廊、地标性的朱然雕塑,完善了村庄基础设施。不仅果农售卖杨梅集中、方便了,一个散发着历史文化风韵和产业特色的美丽乡村也呈现在游人眼前。
三官村党支部书记徐彩琴说,过去有景区助力,推动了三官村美丽乡村建设。接下来,我们还要依托景区资源,将三官打造成杨梅种植、销售、观光、体验一条龙的杨梅观光园区,走活美丽乡村经营这盘棋。
“景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农村的发展,”崔世豪说,在深度开发一个休闲农业园区的时候,一定要强化这个园区的富民、益民功能。只有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景区也才有自身发展的空间。
事实上,三官村受益“反哺效益”仅是一个缩影。中南百草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城瑛告诉记者,几年来百草原累计投入4亿元进行项目和工程建设,其中50%的资金通过项目建设、土地流转、劳务工资等形式“还给”周边农村。
据不完全统计,安吉范围先后参与百草原农业工程、项目建设的专业队有30多支,长年在百草原(含酒店)务工的人数有400多名,年临时工总数约为4万工以上,景区年支付劳务工资1200万元。三官、双河、荷花塘等3个行政村累计有25%的村民都直接或间接地在为景区服务中获益。
“反哺效益”也向农业、农村深度延伸。百草原一直重视乡道、村道建设,几年来无偿资助达220余万元;景区公司与农民签订联合开发绿色食品协议,对杨梅、板栗 、西瓜、无公害蔬菜的有机栽培进行研究及培育,并积极利用农业科技网络,帮助三官、马鞍山的2100亩杨梅、1200亩板栗进行技改;搭建商务旅游平台,每年帮助周边农户销售林业苗木2000万元;结合百草原禽类、水产类的科学养殖,向当地农民提供种苗和技术……
通过百草原的带动,景区周边4个村的农业产业发展效益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