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微信 爱安吉APP
您当前的位置: 安吉新闻网>>2010新闻专题>>关注蜱虫咬人致死事件>>最新报道
蜱虫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杀死 疾病治疗方法未定
2010年09月13日13:54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 编辑: 肖飞

北京晨报讯 (首席记者 崔红)卫生部昨天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小小的蜱虫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蜱虫传疾病是常见的疾病,以前就有,只不过是这次传播了新的病原体。目前,它还属于一种新发现的致病因素,还不是一个法定报告的传染病。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都在进一步研究之中,发病情况包括发病率、致死率,都还需要时间来进行统计和分析。

卫生部专家介绍说,我国有39种传染病,有一些蜱虫传疾病已经被规定为国家法定传染病,比如流行性出血热,它可能是经蜱虫传播的。有的蜱传疾病也可能传播的是一种新病毒,目前还在认识它的过程中,需要做长期大量的监测工作,确定它是否会纳入我国法定的管理范围。如果感染了病毒,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但由于这类疾病发病有它的季节性,每年4月份到8月份,这段时间病人是比较集中发生的,这可能与“媒介”活动本身有关。现在已经是秋冬季节,疾病发病将会减少。

河南蜱传疾病尚未确定病原体

据新华社电 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李德新10日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此次河南发生的蜱传疾病具体致病病原体尚未最后确定。

近几年来,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的局部地区相继发现并且报告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病例,其中个别重症病例因为多脏器的损伤而造成死亡。目前中国疾控中心将这类疾病统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叮咬可能是传播这类疾病的一个主要途径。

据了解,已知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李德新说,多种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包括无形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等。今年5月份,卫生部在河南、湖北进行监测的时候,监测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但这次具体是由何种病原体引起,目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当中。

“不排除是无形体感染,但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因为已从有的病人检测物中发现布尼亚病毒。”李德新说。

新闻链接

山东部分死亡病例

有明确蜱虫叮咬史

据新华社电 山东省卫生厅10日通报,自2008年到2010年9月9日,山东累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82例,死亡13例,其中蓬莱市26例,死亡6例。部分病例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

山东省自2008年开展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监测。2008年5月,山东省疾控中心接报首例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截至2010年9月9日,山东省累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182例,死亡13例,其中蓬莱市26例,死亡6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高度散发,部分病例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病因尚不明确。

提醒

蜱虫钻入皮肤 可用酒精杀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9日对蜱虫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醒公众,有蜱虫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虫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发现蜱虫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即使未发现被蜱虫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对疫区的蜱虫传疾病保持警惕。

●个人防护方面,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

●此外,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虫侵袭,是主要的检视和防控对象。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可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虫,可及时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虫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死蜱虫。

  链接失效

糟糕!链接失效了。

建议您:

  • 稍后刷新本页
  • 等待片刻,本页自动带您前往首页
  •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新闻集团主办,安吉文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制作维护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05010853号
    本网电话/0572-5687133 | 智慧安吉APP热线/0572-5680008 |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祥和路178号9楼
    中国安吉网政务新闻视窗APP)法律顾问:浙江求直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