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90年代开始在贵州实践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先后在贵州、内蒙、广西、云南等地建设了生态博物馆。这些生态博物馆建设大多选择了民族文化丰厚,居民生活却极为贫困的落后地区,它们的建设往往承担着社区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重任。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却一直缺乏这样一个生态博物馆。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的领头羊,一直被国内外各界高度关注。2008年8月,国务院正式出台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长三角一体化”概念首次正式进入中央文件。“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用“国家保证”的形式进行了确定。加快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这一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在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怎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怎么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共同问题。回顾改革开发30年,我们曾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鉴于前车之鉴,未来的发展不能再走老路,必须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实早在2003年8月,建设“绿色长三角”就已达成共识。在《关于“世博会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共同发展”的若干建议》中,沪、浙、苏三地就首次提出借“世博会”良机打造“绿色长三角”。当下的长三角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的“绿色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
安吉地处长三角的中心位置,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崛起的对外开放县,而且安吉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历史上浙江最早的郡治所在地,山民、畲族等特色多样性民俗文化赋存地、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竹乡”、 “中国转椅之乡”、“中国白茶之乡”,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条件,为建造生态博物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能在安吉建造一个成功的中国生态博物馆,其影响不仅会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而且将扩大到整个东部乃至全国,从而更大的发挥生态博物馆的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的要求,安吉县结合自身“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特别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提出在安吉建设生态博物馆的设想,并希望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能有别于其他模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思路,无论是生态博物馆的形式、内容、功能还是运营管理模式,都能有所突破创新,特别是内容与功能上,不能将保护与展示的内容局限于现有的各类自然生态环境、传统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遗产,而要将整个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纳入其中,使生态博物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1国内外生态博物馆研究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在对工业文明和传统博物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一种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形式在法国诞生,这就是“生态博物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博物馆在政治层面上具有人权及人道主义的色彩,在文化层面上倡导文化多元主义特别是弱势文化社区的关注,在技术操作层面上注重当代新发展的多种学科与人类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交流的有机结合。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世界迅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
1.1.1国外生态博物馆研究与实践
(1)不断进化的生态博物馆理念
在后工业社会里,环境科学的崛起和生态观念的传播,震撼人心,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1971年国际博协第9届大会中,基于将遗产与环境联系在一起的改革思路,诞生了“ecomuseum”一词。这里“eco”既不是指经济(ecomomy)也不是泛指生态学(ecology),其本意是指社会环境均衡系统:社区或社会,人是其中存在的核心部分,包括人类的活动及其进程。这是70年发明生态博物馆的原意。这种有别于博物馆传统文化的新思维,对于博物馆改革者来说极具吸引力,迅即形成了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动力。
随着生态博物馆建设实践的进行,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也在不断校正中。如里维埃(1973、1978)、法国政府(1981)、勒内·里瓦德(1988)等都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
表1-1 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
属性
|
传统博物馆
|
生态博物馆
|
范围
|
静态的独立建筑或者建筑群
|
整个特定的社区。社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原状的、动态的保护在其原生环境之中。
|
主体
|
专家学者
|
经过培训,由社区居民亲自记录社区发展档案
|
功能
|
保护和收藏文物
|
资源保护中心,用以保存自然和文化遗存。
|
教育
|
“镜子”和“学校”,用于社区居民立足现在、借鉴过去、掌握未来。
|
|
“展柜”,向外来参观者(消费者)充分展示自身文化艺术,张扬文化多元主义和人权价值观。
|
|
“实验室”,了解和研究当地居民的过去以及未来发展。
|
服务对 象
|
本地居民、外来公众
|
社区居民、外来大众、研究目的的学者、专业机构
|
展示内 容
|
多具有文物价值的经过历史沉淀的具体实物遗存。
|
社区中的一切资源,包括文化和自然的。文化不仅仅是有文物价值的实物遗存,还有传统的风俗等一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
展示方 式
|
静态的、孤立地陈列于博物架上,脱离原生环境。
|
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有机结合。原状的、动态的、鲜活的保护于原生环境中。
|
在评价生态博物馆成功与否的指标上,参观人数、藏品数量、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等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应集中于当地居民应用生态博物馆思维方法,管理和保存它们的文化和社会遗产的有效程度。在生态博物馆中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研究上,多数专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必须遵守的原则,发展责任型旅游、生态旅游是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有效途径。
(2)各具地域特色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实践
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博物馆保存的大多为工业化社会的文化,一般产生于关闭的历史原址,例如矿区、钢厂、发电厂,许多以前的工人失业或退休,成为此类博物馆的创办者。各国实践中对生态博物馆的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如法国的特许经营管理体制,意大利结合政府立法的形式进行管理。
①法国
第一代生态博物馆是在里维埃的指引下 ,以人与环境的紧密结合为特征创建的法国地方公园模式 ,这个模式从1967年开始至1975年形成了法国地方公园系统。在生态博物馆的另一位倡导者戴瓦兰引导下,于1971年至1974年在法国索勒特索煤矿区建立起来的。整个社区都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这个项目的开发 ,这个模式创造了工业社区生态博物馆的最早的经验。
②加拿大
加拿大生态博物馆扩大到小型社会的整体,被称为“社会生态博物馆”,成为加拿大新博物馆学的试验区。之后,加拿大陆续建立起来的一批生态博物馆也是各具特色的。如保护工人住宅区文化的“全社会之家”生态博物馆;为保护自然文化区的“岛上居民之家”生态博物馆;为保护和研究历史遗产的洛格山谷生态博物馆;在生态学教育中心兴建的圣康斯坦特生态博物馆;为大众博物馆学讨论会址成立的文化中心建立的德赛河生态博物馆等等。
加拿大发展的生态博物馆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强调公众参与,二是社区往事的共同回忆,三是建立解释中心,开设大众博物馆学课程,专家与社区居民取得共同认知。
③美国
美国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就汲取了加拿大的经验,美国史密森学院开发的亚克钦印第安社区博物馆,就建立了类似解释中心的组织和建筑,但他们直接称为生态博物馆。居民说:我们把生态博物馆看成是信息中心。这个信息中心也制定和实施了培训计划,组织了和加拿大的互访学习,学习遗产保护和档案管理。美国建立的生态博物馆具有美国自己创造的经验。
④瑞典
截至2005年,瑞典建立了12 个生态博物馆。瑞典生态博物馆想要表现人类长期利用和改变自然,由此形成的自己文化的路程。以当地居民的方式和居民的历史去表现生态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如表现萨米人(Sami-people)的昨天和今天的日常生活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表现传统农业和历史遗迹的生态博物馆、表现环境特别是珍稀动植物的生态博物馆,多数生态博物馆反映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前工业区建立了工业遗产生态博物馆。
⑤日本
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在亚洲的日本也受到了关注,被发展为“造乡运动”,“造乡运动”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由当地居民做起,以一些村庄作试点,成立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等工房。观光客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以亲手体验各种器物的制作,并由专人进行指导,接受咨询。这些村落以其自然的风光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吸引了大批的观光客,还使村民们不离乡土,走上富裕之路,并且有效保存了当地的特色文化。
1.1.2国内生态博物馆研究与实践
(1)国内生态博物馆研究
我国对生态博物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中国博物馆》杂志集中介绍了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的有关成果。90年代中期开始推向实践建设。之后,来自人类学、民俗学、博物馆学等多学科的学者对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从观望状态转入了与实践结合的学术研究阶段。国内学者对生态博物馆的操作模式、社区参与机制、旅游开发、保护与开发的博弈、生态博物馆理想与现实的对接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生态博物馆建立原则的研究中,2000年制定的“六枝原则”最为显著,这一原则是针对中国生态博物馆保护与发展问题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即:
六枝原则
1、村民是其文化的拥有者,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
2、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并应予以加强;
3、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
4、当旅游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护文化,不应出售文物但鼓励以传统工艺制造纪念品出售;
5、长远和历史性规划永远是最重要的,损害长久文化的短期经济行为必须被制止;
6、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整体保护,其中传统工艺技术和物质文化资料是核心;
7、观众有义务以尊重的态度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
8、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社会的不同条件而千差万别。
(2)国内生态博物馆实践
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至今,中国先后建立了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广西“1+10”民族生态博物馆群、内蒙古达茂旗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生态博物馆云南等地建设了生态博物馆。
这些生态博物馆建设大多选择了民族文化丰厚,但居民生活却极为贫困的落后地区,它们的建设往往承担着社区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两重重任。这些生态博物馆的构成主要是一个信息资料中心,以及开放性的社区活体保存和展示中心,并通过旅游开发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欠发达地区的生态博物馆实践也遇到很多难题,如在资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的限制。特别突出的问题是社区居民自我认知不足,文化主导权在理念先进的政府和专家手中,需要文化代理完成生态博物馆的初期建设,从而降低了保护成效,也使得生态博物馆的巩固相当困难。中国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认为:这种文化主导权的回归要经过三个文化递升的层面,即利益驱动层面、情感驱动层面和知识驱动层面。村民保护自己文化的动力来自利益的驱动,也来自对自己文化的天然感情,但对自己文化的价值还缺乏科学认识,这三个层面都需要提高,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对村民进行必要的培训。不仅要帮助村民们理解生态博物馆,更迫切的是要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科学地认识自己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他们才会更加珍爱自己的文化,更加关心自己文化的长远利益。
小结
■在中国,巩固生态博物馆要比建立它更难,面临着资金、人才、制度等上面的限制;
■ 通过培训让居民获得生态博物馆的管理权,逐步实现社区居民文化主导权的回归;
■充分利用当地文化中心等卫星机构,与生态博物馆分工互补。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必须与当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目标保持一致;
■生态旅游是平衡生态博物馆保护与开发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建设生态博物馆可能更大的综合效益。
1.2生态博物馆相关理论基础
1.2.1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Museology)是研究博物馆的科学理论和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博物馆学的一般原理以及博物馆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史和发展方向;博物馆的性质、作用、特征、社会功能;博物馆展品的征集、鉴定、保管、陈列等业务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博物馆的建筑设备及其他设施;博物馆的机构设置、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以上的重要理论和经验为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1.2.2地理学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科学。地理学家在研究人地关系时发现,一个地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与区域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与地理环境的互动下,产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地方民俗文化。
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在这样的地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多彩文化已经成为地方记忆留存在土地上,这些记忆成为塑造一个地区地脉、文脉的重要元素,也成为一个地区居民建立自我认知的重要源泉。
地理学思想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意大利学者毛里·吉奥在列出100个生态博物馆相关术语的同时也指出,生态博物馆是建立在当地公众参与社区发展的基础之上,致力于“场所认同感”的博物馆。因此在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建设中,必须理清社区人地关系,通过多种方式明确社区居民对自身的认知,以社区居民的自我认知为基础,保护这一地区“与生俱来”的自然与人文资源。
1.2.3生态学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首次提出了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并赋予了确切的定义,从此以后的一百多年,生态学成为近代国际上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现代生态学已经成为一门探讨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生态学理论可以应用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类生态、景观生态等中去。
(1)在自然生态上
保持地球生物圈中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物种的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维护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代环境价值理念。因此,生态博物馆作为保护自然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工具,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为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做出贡献。
(2)在文化生态上
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用以探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态和模式。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它赖以产生和存续的特定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如果发生变化,也将导致环境中的文化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生态博物则要以某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的“活态”文化为展示内容,将文化在它的原生地予以实时地展示,让来到生态博物馆的人们能真正地感受到动态发展的原生态的文化遗产。
(3)在产业生态上
主要是探讨产业及其产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实现人类社会体系和产业经济体系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网络,便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消除环境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博物馆针对具有价值的农业、工业等产业,要有意识的引导其走向生态化。
1.2.4其他学科
生态博物馆是涵盖面很广的事物,从空间上看,涵盖整个社区;从内容上看包括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从时间上看,要记忆过去与现在,展望未来,维持动态发展。因此,应运用文化人类学、旅游学、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遗产学以及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来解读生态博物馆所在社区的文化深层结构,构建生态博物馆的理论。
|
1.3启示——生态博物馆的中国化
1.3.1生态博物馆的解读
生态博物馆的“生态”理念要求突破人本观念,以更广阔、更长远、更包容的态度看待自然中的万物,自然中的人,人与人这三层关系,尊重大千世界中每一份子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尊重彼此有机镶嵌所形成的鲜活生态之美。在尊重以上三层关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力量,致力于多样性生态美的和谐共生与发展。
正如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历程,这个历程同样适用于世界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在不同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每个地区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质。世界范围内生态博物馆发展的基础是“各美其美”:基于社区自我认知自然与人文之“美”,生态博物馆则保护、展示并包容和支持“美”的再发展与创新,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博物馆。同时生态博物馆不是封闭的孤芳自赏,不是排外的唯我独尊:而要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展现“天下大同”的魅力。生态博物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宗旨之一是让世人接受世界上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去了解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宽广的胸怀欣赏、保护和发展这种多样性。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说,生态博物馆不是孤立的,最终将由世界各地的生态博物馆形成一个“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这些代表着多样性镶嵌之美的生态博物馆,犹如黑暗宇宙中那一点点的星光,以最灿烂的姿态点亮无限的时空,成为这个宇宙最让人振奋的存在。
在此借鉴法国政府颁布的生态博物馆官方定义:“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方式,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参与,保证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整体,以展现其有代表性的某个领域及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2004年5月在意大利特兰托召开的生态博物馆国际专题讨论会上给出的生态博物馆的定义,它是一个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保护、解释、和珍视自己遗产的动态过程。
如本章前文所述,生态博物馆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差异而“本土化”的事物。生态博物馆是建立在当地公众参与社区发展的基础之上,基于“生态”理念,致力于整体性保护和展示“场所认同感”的博物馆。
1.3.2中国生态博物馆的解读
从“本土化”和“地方性”这一基本点出发,中国生态博物馆的任务则是以生态、原生、动态、开放的方式,保护和展示中国地方性的博物馆。中国:丰富历史遗存的千年文明古国,多彩民俗文化的多民族国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而脆弱的国土,快速城市化、工业化下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中跌跌撞撞摸索和谐发展之路的国家。因此,中国生态博物馆必须要全面反映这一“承前启后”的“动态”的历史。
目前中国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主要在贵州、广西、云南、内蒙古进行,采用置遗产于原生地进行整体保护和展示的方式,展示对象上选择了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岌岌可危的少数民族文化,而更多代表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些地方性特征并未保护并展示给世界,需要建设一个更具代表性和保护展示意义的生态博物馆。
1.3.3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的解读
1.3.3.1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的特色解读
安吉,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悠久人居历史地,历史上浙江最早的郡治所在地、山民、畲族等特色多样性民俗文化赋存地、较完整的区域自然生物多样性赋存地、更是基于自然与文化保护中走出生态和谐发展之路的当今中国第一个生态县。
从以上安吉的“地方特征”中,我们发现了古老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影子,安吉当之无愧成为建设代表动态发展的古老中国与新中国的中国生态博物馆的最佳载体。
对比现有的生态博物馆,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的特色在于:
(1)代表性强,代表发展中的古老中国与现代中国;
(2)前瞻性和整体性,尊重遗产的原生环境,全面保护和展示具有遗产价值的历史文明和当代文明,为保护性的发展,而非抢救性的保护;
(3)动态展示的时代画轴,在历史和现在的基础上明确未来的方向,代表安吉乃至整个中国的未来发展之路——生态和谐发展;
(4)社区参与度高,社区自我认知明确,对区域的地方感觉具有主动的保护和展示意识;
(5)多力量合作,从政府各个部门、研究机构和学者、基层居民、企业、旅游者等多方力量积极合作;
(6)灵活可扩展性,鼓励居民自我文化的认知和发展,自下而上的丰富地方自然和文化多样性,扩展区域生态博物馆体系;
(7)综合效益,担负和服务区域时代发展的任务,保护和平衡利用遗产,同时面向更广大的旅游者发挥生态博物馆的环境教育功能。
1.3.3.2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功能解读
①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记忆
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是使之区别与其他地方的源泉,只有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走的更远。
②记录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变化轨迹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旧更替不断进行,现在就是将来的历史,所以,需要对当前的变化给予及时的记录。
③传承和发展自然和文化遗产
对社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发展出适应时代任务的和谐发展道理,让自然和文化遗产继续为社会和谐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④社区自主精神教育和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培养
在政府引导、专家参与的基础之上,依托生态博物馆,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逐渐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态博物馆的认知和定位。同时通过社区居民主人翁精神指引下的主动参与和管理,实现生态博物馆的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⑤促进遗产研究的多方合作
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的运营,促进社区遗产的研究,吸引高校、研究所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进行遗产的研究和传承发展,成为遗产研究的重要平台。
⑥紧跟时代任务,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需要结合社区主要的发展任务进行,成为社区持续发展,获得更大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的,实现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
1.3.3.3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主题定位
中国安吉,大美之言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前三句是说,“美”是客观存在,而第四句是说“美”是要由人去探究。
人类就是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美,有未被人类干涉的无言自然之美,有凝结人类智慧结晶的人文之美,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美在和谐。”在安吉,自然中的万物、自然中的人、人与人三个层面的生态之美的景象比比皆是。这种“大美”景象是安吉人在尊重和探究以上三层关系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经过数千年的持续努力积淀而成的历史截图,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因此,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的主题即为“大美之言”,即,以更广阔的视角保护与发展“天地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用多种语言向安吉、向中国、向世界发出属于安吉的“大美之言”。
第二章 规划总论
2.1规划意义
2.1.1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概况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5句话、20个字,既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也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建设;既包括了农村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乡村社会风气的转变,同时还包括了农民素质提高和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制建设。从生态博物馆基本理念和具体实践的角度看,它们的建设与健康发展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生态博物馆可以顺应农村遗产丰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生态博物馆从实际出发,贯彻执行中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支持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文物博物馆系统支持农村发展的一个创新。
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是一个全新课题。其文物保护的范围,除了已经定级的文物外,还包括具有人文、历史、建筑价值的古民居系统、祠堂系统、神庙系统(社观、土地庙、道观等)此外还有未探明的地上和地下文物,以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与之息息相关的表现当地文化行为的村民。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新”与“旧”之间的矛盾,生态博物馆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效利用农村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
2.1.2有效调动当地政府、学者和居民的积极性
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将当地政府和居民要求发展经济的想法结合起来,推动当地的发展和繁荣。生态博物馆负责的利用和保护当地遗产,以此作为契机发展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并提升本地区知名度,以此带动其他经济活动。生态博物馆强调当地政府、专家和居民共同参与,制定文化保护规划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以人为本,动员本地区居民应用本地区传统技术、材料和资源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主要依靠当地技术力量完成,能有效地调动当地政府、学者和居民的积极性。
2.1.3顺应遗产丰富地区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
生态博物馆强调尊重遗产地居民共同意愿。“共同意愿”是指遗产地居民广泛的共同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想法。生态博物馆是由遗产地居民群体共同意愿决定“照料自己的区域”的方式,其内容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发展。生态博物馆具有建立新的社会特性的力量,即团结群众的力量,这是建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必要条件。因此,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能顺应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2.1.4能有效保护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包括景观遗产)
从实践效果看生态博物馆,它确实为弘扬、保护和保持我国文物和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它不是将文化搬到博物馆里面,而是将其保留在文化的原生地,从而正确地表现了文物的真正文化含义。除此之外,生态博物馆积极推动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忆、弘扬、传承和普及,使民族文化深深地根植于肥沃的生活土壤之中而得以生机勃勃地发展与延续。同时,生态博物馆也为专家学者深入了解、研究和挖掘各传统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活的基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通过生态博物馆这种形式得以保护和展示,受到了国内外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家、民俗学家等科学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和热烈欢迎,一批批有份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将陆续出现;生态博物馆同时还将成为各人文学科研究人才的培养基地。
2.1.5能有效促进安吉县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
安吉是“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和“国家生态县”,在安吉建立中国生态博物馆,是安吉县政府势在必行的永久性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的战略选择。其目的是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和竹林资源,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古迹,在这一前提下,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协调健康发展。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将以持久保护自然和保护文化遗产为目的,吸引多方目光重视安吉的自然生态、历史文物古迹、地方文化特色。整合当地可利用资源,弘扬、发展和提升当地优秀文化,打造健康持久文化产业。
2.2规划范围
此次规划是将整个安吉视作一个生态博物馆,所以规划范围是安吉整个县域。涉及到具体展示部分,规划范围依照每个点的具体情况定。
2.3规划期限
2009年-2016年
2.4规划原则
2.4.1立足现状
建设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应立足安吉现状,尤其是安吉的生态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生态资源)现状,应对其深入调查分析,充分掌握资源的分布地域、资源类型、资源总量、资源特色等等现状,再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规划思路。
2.4.2加强整合
此次规划将整个安吉视作一个生态博物馆,各个展示项目在地域空间上较为分散,而生态博物馆又是一个整体,所以规划应力求将展示内容相类似的项目点在主题上整合在一起,以利于生态博物馆整体形象的营造。
2.4.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是生态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生态博物馆所要重点展现的思想之一。这一思想要始终贯穿博物馆的规划与建设,尤其是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在项目满足保护当地生态文化、历史遗存、自然环境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2.4.4可操作性强
在项目规划时,既要应用最新的理念与技术,也要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无论是技术上的可操作性,还是经济上的可操作性。
2.5规划依据
2.5.1上层规划
《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
《安吉县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
《安吉县旅游总体规划》
《安吉县土地总体规划》
《安吉县环境功能区划》
2.5.2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2.5.3技术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附条文说明]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附条文说明)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附条文说明)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1999(附条文说明)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 50331-2002(附条文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附条文说明)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附条文说明)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
2.6规划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基础分析
3.1安吉概况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东经119゜14’~119゜53’、北纬30゜23’~30゜53’,面积1886.34平方公里。北界长兴县,东与湖州市、德清县相连,南与杭州市余杭区、临安市接壤,西与安徽省的宁国市、广德县毗连。
3.1.1历史沿革
安吉县历史悠久,古代文物和遗存古迹较多。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在此居住,县城北部安乐村北山坡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后期遗址,曾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的石器和陶器。
安吉县是浙江省最早的郡级治所所在地,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于此置鄣郡,郡治即今安城古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分故鄣(鄣郡治所迁丹阳后原治所称故鄣)南境置安吉县,取《诗经》“安且吉兮”之义,安吉县名自此开始,到现在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县治设在天目乡,即今孝丰镇。在以后漫长的历史里,建置撤而复立,直到唐麟德元年(664年),才稳定下来。元末明初,县治迁至今马家渡西,即现安城村址。安城村至今仍保留着建于明代的砖石城墙。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安吉县南部置孝丰县,县治设在今孝丰镇。
建国后,安吉、孝丰县同属临安专区,1958年11月,孝丰并入安吉县后,将安吉县城迁至递铺镇,隶属嘉兴地区,1984年嘉兴地区撤销,隶属湖州市。
3.1.2自然环境
安吉县境的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间凹陷,东北开口,形状就像一只大畚箕。
安吉属天目山脉。天目山脉西起浙江、安徽边境的百丈峰,经西天目山和东天目山,东至窑头山。安吉县境的西南端是龙王山,海拔1587.4米,是浙北最高峰,也是天目山脉的主峰。
安吉是个多山县,山地和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山地分布在县境南部、东部和西部,面积216.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5%。南部山地以凝灰岩为主;东部低山山地主要是安山岩、凝灰岩和砂岩,残积层较薄,肥力较高,是毛竹的适宜分布区;西部低山由花岗岩和砂岩构成,砂岩面积较大。粉砂岩发育的山地,土层较稳定,土壤也较深厚,宜于竹、木生长。
浙江北部有一主要水系名叫苕溪,苕溪分东苕溪和西苕溪,都属长江水系。东苕溪发源于天目山南麓的水竹坞,流经余杭、德清等地;西苕溪发源于天目山北麓,经安吉、长兴。东、西苕溪于湖州汇合,注入太湖,再入黄浦江和长江。
安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回暖快,秋季来得早,冬季多严寒。常年气温在12.2ºC~15.6ºC之间,是全省年平均温度的低值区。
安吉水力资源丰富,县内天荒坪镇的大溪村,有国家重点项目——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6台180万千瓦,年发电量31.6亿千瓦时、年抽水耗电量42.86亿千瓦时。
安吉是著名竹乡,竹类资源十分丰富。据1999年详查,安吉竹林总面积为95.1万亩,其中毛竹74.9万亩,小竹20.2万亩,毛竹立竹1.32亿株;近几年又有发展。其毛竹蓄积量和提供商品毛竹,都位于全国各县市的首位。
3.1.3社会经济
2007年安吉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增长14.5%。财政总收入达到1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4亿元,分别增长26.5%、2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1亿元,增长12.7%。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实到内资分别达到2.56亿美元、1.02亿美元、19.6亿元,其中实到外资增长71.2%。实现自营出口8.5亿美元,增长55%。旅游人次450万,旅游收入16.6亿元,门票收入6392万元,分别增长24%、34.3%、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96元,分别增长12.8%、14.5%。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削减2.53%和1.1%。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呈现可喜变化。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12个乡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相继开工。如杭长高速、11省道改造、天荒坪第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等。中心城镇建设呈现新貌,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建成区扩大到12.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0.4%。
3.2生态资源分析
生态资源指生态博物馆所建立的基础资源,除了包括自然生态资源,还包括人文生态资源。
3.2.1自然资源分析
安吉自然资源特征主要为山环水抱、生物奇观、黄浦江源、中国竹乡、白茶绿海、湿地景观。以龙王山、灵峰山竹博园、溪龙白茶园、西苕溪湿地为代表。
(1)山环水抱
安吉县境内多丘陵山地,南部、东部、西部系天目山余脉,北部、中部为岗地和平原,为朝东北方向开口的“簸箕形”辐射状盆地。灵峰山、王母山、营盘山、天山坞、龙山、凤凰山被称为县城六脉。山区自然景观优美,常年流泉飞瀑、绿意盎然。许多山水地成为游客争相前去的旅游区,如大汉七十二峰景区拥有千米以上的雄奇山峰近百座,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有江南天池、九龙峡、藏龙百瀑等景区。
安吉山环水抱的地理环境,在历史上多次成为避难所,接纳了不同地区的人们,以至于一个村子容纳了百家姓(章村镇上张村)。在山民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积累下,形成了人地和谐的山民文化景观。安吉优越的自然条件在现代安吉发展中提供了极大的作用,如天荒坪特殊的山水格局为天荒坪抽水蓄能型电站的落成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2)生物奇观,黄浦江源
安吉县地处天目山北坡,境内山地垂直分布,结构多层,赋予植物生长的多宜性,生物种属南北兼蓄,种类繁多,也为珍稀动物(扬子鳄、豹、黑麂、梅花鹿、猕猴、穿山甲、豺、鸳鸯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龙王山为安吉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区。龙王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587.4米,位于县南端章村镇,西天目北侧,浙皖两省,安吉、临安、宁国三地交界处。主峰海拔1587.4米,属天目主峰之一。共有植物155科666属1298种,其中18种为国家二、三级保护植物,有“天然森林植物园”之称。山上长有大片绿蕨和鸢尾花的高山草甸,面积广、树龄长的云锦杜鹃大树林和为数众多、苍劲挺拔的黄山松与鹅掌楸,不仅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也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龙王山是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经专家考证,黄浦江之水主要来源于太湖,并为太湖水系下游主干,太湖水又主要来自西苕溪,西苕溪发源于安吉境内天目山主峰龙王山,因此,龙王山是黄浦江最高和最重要的水源地。
安吉人以宽阔又长远的视角观察这片山水,以生态理念的指导进行保护和旅游开发,游客主要来自上海,成为上海人亲近母亲河源头的亲情旅游地。
(3)中国竹乡
安吉县竹林面积达5.73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18.86万公顷的30.4%,镇镇乡乡都有竹林分布。在全国产竹县(市)中,安吉县商品竹产量居第一位,竹林面积居第三位。天荒坪、章村、山川等旅游资源较集中的乡镇,都拥有大面积的竹林资源,“竹海浩瀚”构成了安吉县最具特色,分布最广的景观。
安吉县具有适应众多外地竹种生长的温和气候条件,世界上许多竹种在安吉落地生根,形成多样性的竹子大观园。座落在灵峰山麓的安吉竹博园,收集了世界各地300多个竹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世界最大、品种最全的“竹子王国”,园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浓缩了中国六千年的竹文化史,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竹类专业博物馆。
当地居民利用这天然的竹海资源,发展竹子特色经济,对竹子的每一部分进行加工,制作出美食佳肴、生活用具、工艺装饰品等,走上了致富之路。
(4)白茶绿海
1982年,在安吉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800米的高山上发现一株百年以上白茶树,经过科技人员多年的剪取插穗繁育实验,成功从一棵白茶树发展到当前约9万亩面积的白茶种植园,实现了从一到万的神话,白茶之祖在安吉大地繁衍出生枝繁叶茂的美景。
白茶为茶之变异种,喜酸性土壤,3月中上旬到4月出茶。安吉白茶的广泛种植得益于本地特殊的水土条件——群山起伏,树竹交荫,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从而塑造了白茶的优良品质,安吉白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一倍,为6.19%~6.92%,茶多酚10.7%。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白茶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虽非人力所可致。”2003年,经专家考证,宋徽宗所讲到的白茶就是生长于浙江省安吉县的安吉白茶。
安吉县溪龙镇是白茶的主要种植加工区,推广无公害白茶种植园,大片的白茶组成了绿色的海洋。白茶为安吉带来了可观的经济产值,把白茶年产值近7亿元。溪龙镇农民60%的收入来自于茶叶和茶苗,2008年人均纯收入达13000元。溪龙镇还建设一批无公害白茶种植园、白茶文化街、白茶仙子广场。形成丰富的白茶景观。
深藏闺中的白茶之祖在安吉人的保护和发展之下,绽放了一鸣惊人的风采,塑造了一幅以白茶绿海为背景的和谐之美。
(5)湿地景观
安吉气候湿润,多湿地景观。安吉县水系呈叶脉状分布,除县域东南和西部边陲的5支小山溪外,其余均汇入西苕溪。西苕溪流域是太湖集水区的主要流域,西苕溪在安吉境内全长105.6公里 (其中干流长58.4公里),流域面积 1806 平方公里,占全县境域的95.72%,其主要支流为南溪、西溪、龙王溪、浒溪、里溪、浑泥溪和晓墅港。
西苕溪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减轻环境污染、过滤有毒物质、提供生物栖息地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西苕溪湿地沟渠交错,溪水浅急,水草丰美,雁飞鹭翔,景观优美。湿地的良好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也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同时也成为人们休闲观光、健身娱乐的好场所,让人们感受湿地的活力。
3.2.2人文历史资源分析
安吉不仅有着骄人的自然环境,弥足珍贵的生物多样性之美,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有着足以让安吉人自豪的文化多样性之美。安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极具我国江南地区文化特色,形成了江南最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其中的典型代表有:上马坎旧石器遗址、安城古城遗址、独松关、牛头山古军事防御遗址、笔架山与龙山墓葬群、竹博园竹文化、茶文化、鄣吴昌硕书画文化、孝丰镇孝文化、上张村传统山民文化、朗村畲族文化等。
安吉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从政府到民众具有强力的文化保护意识,是全国第一批、浙江第一个“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和浙江省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先进县”。
在1998年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中,安吉关闭了全县第一利税大户孝丰造纸厂,关、停、并转20多家小造纸、小化工企业,从全面实施完善生态公益林保护开始,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工作,找到了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安吉实际、体现安吉根本依托和优势所在的希望之路,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
此后十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安吉人民在“生态立县”的道路上进行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在生产生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中国生态县”、“中国书画之乡”、“中国竹乡”、“中国最美丽乡村”等诸多美誉,建设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倍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赞誉、群众自发创新设计的生态屋、以石岭村为代表的现代生态生活方式的新型农家乐等。
从这几年安吉对外知名度的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来看,已经充分证明这一战略是完全正确的。对文化生态和生态文化的关注已经成为安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实基础,成了安吉发展迈向更高层次、更高领域的坚实台阶,是彰显地方特色的最靓名片,是创业人居的最好王牌。
(1)上马坎遗址
上马坎遗址被称为浙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第一点,作为考古学上历史性的重大发现,掀开了江南早期人类活动的新篇章。
该遗址的发掘可以证明浙江古人类活动历史至少在80万年以前。目前的发掘成果为研究现代人起源与文化关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对中国南方旧石器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有关专家认为该遗址的继续发掘可能还会有更重大的收获。
(2)安城古城遗址
安城古城遗址位于安吉县递铺镇安城古城村,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早期越国都邑和秦汉时期的郡级治所,考古发掘表明这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现已发掘出商、周、秦、汉、两晋各时期的珍贵文物,包括具有较高规格的建筑瓦当、周边仍遗存的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墩墓等。
安城古城的建筑特色鲜明。该城四周城墙泥土夯筑,至今仍基本保存完整,护城河遗迹清晰。河上的巨石垒成的桥拱令人一见之下印象深刻。城址略呈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占地0.33平方公里。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古军事防御遗址
安吉的古军事防御遗址主要有独松关和牛头山两处。
位于安吉县城南8公里处独松岭关上村的独松关和古驿道是南宋时期遗留下来的军事防御设施和古驿道文化遗存。作为线性文化的代表,文物遗迹众多,不仅有关隘、古道,还有古桥、古民居,两侧山峦中分布着宋代弩台和烽火台遗迹等。
此处承载的历史信息非常翔实生动:南宋将士抵抗金兵侵略,在此浴血奋战三个月后,未能等到文天祥的到来而不幸沦陷,其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为后人所敬仰。该地村民大部分是南宋守关将士的后代,至今仍保存着许多南宋时期的风情;水浒里一百单八将中有三人战死于此。立于清嘉庆十三年的奉宪禁碑记述了禁止开设冬笋牙行,护笋养竹等内容。村子周边生态环境极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群峰雾隐,鸟语花香。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绝佳的生态环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牛头山位于安吉县良朋镇,牛头山石构遗存所在的牛头山山脊位于良朋西北丘陵区。孤峰凸起,登之极顶,南眺可直视天目山东支山脉的莫干山一线,北眺可直视天目山西支山脉乃至安徽广德县城和浙江长兴泗安仙山。据安吉县博物馆程亦胜馆长考证,石构遗存应该是一处春秋吴越争霸和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时期的军事瞭望和传递军情设施,即岳家军抗金瞭望台,或谓之穆王台。
石构遗存清理过后,石灶、石床、建筑石孔、采石溶洞、登天云梯等皆清晰可见。于此登高怀古,追思先贤,俯仰之间,神驰天外。
(4)笔架山与龙山墓葬群
笔架山与龙山墓葬群位于故鄣城今安吉县递铺镇古城村龙山。南谓龙山墓群,北谓笔架山墓群,国务院于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片分布密集有序的古墓葬群,是浙江省土墩墓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文化内涵为研究吴、越、楚文化及其交融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该古墓葬群分二大区,在龙山区约有26O多座墓,笔架山约有80余座。这些墓葬有规律地分布在丘陵山地,保存较好,其中土墩底部直径在25米以上的有近30座。采集到云雷纹、回字纹,席纹、曲折纹、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等几何印纹陶片及原始青瓷碎片,可以判断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
这些墓葬呈团状或串状分布,有土墩、石室土墩和平地堆土挖坑的熟土土坑墓等,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等级之高且排列有序为太湖流域所罕见,其中有“八亩墩”、“九亩墩”高大如山、隍壕围护的王陵级墓葬。墓群区曾发现战国玉敛葬墓一座,随葬大小玉质佩饰80余件,出土玉器之丰为浙江地区同时期墓葬之最,也是继绍兴306号墓和印山越王陵后的又一座春秋战国大墓。
(5)竹博园竹文化
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安吉是“中国竹乡”,生长着中国十分之一的竹子,竹林遍地,婀娜多姿,寒冬不凋,四季青翠,一派清雅幽深、宁静致远的环境。安吉竹子博览园更是集竹子文化之大成,是融科学、教学、生产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占地600亩的园内,遍植各类竹子389余种,是国内目前竹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竹子种植园,翠竹丛中,还点缀着极具江南风情的亭、台、楼、阁、假山、喷泉等,被誉为“竹类大观园”。而园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更是数千年来竹文化的浓缩,在这里,既能一览各国的奇篁异筠,更能了解千载的竹子栽培、利用、加工史,那精美绝伦的竹工艺珍品令人叹为观止。除此之外,园内还备有众多的节目表演和观众参与活动,置身其间,其乐融融。
(6)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21个方面。
所谓“茶能明目、亦可清心”,茶在对每个喝茶人的身体健康都有“百灵草”功效的同时又有着显著的社会功能。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安吉茶类资源丰富,茶类品种繁多,早在唐朝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浙西,以湖州上……生安吉、武康两县山谷”。近年来尤以安吉白茶著称于世,宋代徽宗《大观茶论》有一节专论白茶:“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盖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安吉白茶是在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变异茶树,属绿茶类。经科技人员10多年的科技攻关,逐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茶树新品种。1998年被认定为浙江省珍稀茶树良种。2001年2月获得茶叶类全国第一个原产地保护证明商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安吉白茶”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品牌,并有了“大山坞”、“大山岙”等著名子品牌。
(7)鄣吴昌硕书画文化
安吉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其书画传统由来已久。秦汉古城(鄣郡)遗址中发掘的纹筒瓦、板瓦及筒纹、方格纹罐片等是安吉书画文化的雏形。唐书法大家颜真卿在任湖州刺史时,安吉是其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对安吉书法艺术的流传具有及其重要的深远意义。清嘉庆以来,吴昌硕、吴涵、吴东迈、沈遂真、诸闻韵、诸乐三、杨植之等一批书画名家的出现,使安吉书画艺术在中国书画史上占重要地位,也为安吉书画之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安吉籍书画大师吴昌硕的艺术熔“诗、书、画、印”于一炉,誉满海内外,在日本尤为隆高,被尊为“中国画圣”,并于1913年被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前辈对艺术追求的精神至今在安吉影响不衰,目前安吉县书画风气盛行,各乡镇都成立了书画协会,会员达千余人。安吉人以昌硕大师为荣,画作具有浓郁的吴派风格,同时以安吉特有山水为题材,形成了安吉书画的鲜明特色。
(8)孝文化
孝文化、孝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文化内涵与理性范畴,儒家思想经典著作《四书》《五经》里有孝文化、孝思想的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著的《孝经》是孝文化、孝思想经典著作。孝文化、孝思想几千年来为人们所倡导,虽然在封建专制之下产生了诸多糟粕,但其中的精华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孝丰民风淳厚,历代多出孝子,以“孝”名扬天下,孝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天赐金”、“孟宗哭竹冬出笋”就出于孝丰,其养亲尽孝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传播。孝的故事与传说深入人心,代代相传,使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顺父母的美德扎根民众中,形成了深厚民俗文化内涵,培育了孝丰的独具特色的文化。
孝子灯对孝子文化的独特展示,孝子公园的建设,“好媳妇”、“好公婆”的评选和奖励等都是对传统孝文化精华的传承和发扬。
(9)上张村传统山民文化
安吉为移民县,其传统山民文化系本土文化与河南、湖北、安徽(安庆)以及浙江的宁、绍、温、台各地移民,在相互碰撞彼此消长的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山民文化,富于当地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生活工具以及主要建筑物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等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
现在上张村中建有山民文化陈列馆一处,展品丰富,主要展有本地山民各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具,令人不禁赞叹先人智慧,大生思古幽情。当地年长村民非常热情好客,每有游人到来都会热情的介绍,令人顿感亲切,大有宾至如归之感。展出效果良好,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安吉境内清代至民国初期的传统民居建筑古民居,特别是散布在山区乡村间的古民居分布散、数量多,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祖先留传下来的珍贵遗产,凝聚着不同时代的精华,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建筑是没有音符的音乐,一部人类文明与人类居住发展而织就的史书。每一个时代都在不同时代的建筑里留下了自已深深的烙印,这烙印更是集中地“包含着过去的年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建筑又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他们每一个时期的历史精华、文明结晶。然而最能具体形象地表现每个历史时期文明标志的,要算是古建了”。我们有责任把这一份遗产保护好、完善好、管理好。
(10)朗村畲族文化
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畲族文化丰富多彩。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畲族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其中以山歌、神话和传说最有特色。由于这种歌唱习俗,在畲族民间产生了许多长篇的史诗、叙事诗、说唱文学和民歌。畲族舞蹈刚健有力、淳朴自然。
畲族的民间手工艺具有民族风格,如衣服和围裙上的刺绣,是以花鸟和几何纹样为主,形式美丽的图案花纹。编织的斗笠和花腰带,做工精细,形式优美、精巧,颇有声誉。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选材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
畲族有着互助合群、简朴勤劳、忍耐刻苦,谦让和平的民风特色。与畲乡清纯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水风情画。
安吉畲族主要集中在具有千年历史的郎村。郎村位于安吉县最西南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体苍翠,林木葱茏,山顶时有白雾萦绕,如梦如幻。相传刘伯温来到朗村时曾断言此处乃风水宝地,玄武山呈金星宝盖之势,朱雀水如玉带绕村,含情而去,青龙、白虎二山气势壮观,势如奔马,观之如雷霆万钧。村民们身体康健,气宇清朗,多长寿老人。畲民们有祖传自制畲药,可治疗胃溃疡、黄疸高、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
(11)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安吉县境内,是水能蓄水发电的典范之作,现在已经打造成号称“江南天池”的旅游景点。电站以其独特的山区风貌,优越的地理位置,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享誉海内外。天荒坪电站雄伟壮观,堪称世纪之作,是我国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同类电站单个厂房装机容量最大、水头最高的一座;也是亚洲最大、名列世界第二的抽水蓄能电站,电站主要设备均从国外引进。电站枢纽主要包括上水库和下水库、输水系统、中央控制楼和地下厂房等部分组成。
电站下库位于海拔350米的半山腰,是由大坝拦截太湖支流西苕溪而成。有“两岸青山出平湖”之美称,当地人称“龙潭湖”。主厂房是电站的心脏。在天荒坪电站上下水库间的大山中凿有长达22公里的洞室群,大小洞室45个,构成电站主、副厂房区。整个地下厂房全长200米,宽22米,高47米,6台30万千瓦机组一字排开,构成壮观的地下厂房景观。
电站上水库位于海拔908米的高山之巅,是利用天荒坪和搁天岭两座山峰间的千亩田洼地开挖填筑而成,并有主坝和四座副坝及库岸围筑,整个上水库呈梨形。平均水深42.2米,库容量885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西湖。
(12)剑山生态屋
安吉剑山生态屋是群众自发地研究、设计、建造的生态型建筑,并有机地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以及今天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是极其具有社会公众价值的,值得充分肯定,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更积极的作用的生态建设创举。
在建造方式上,出于对绿色生态的考虑,生态节能屋采用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竹、木、泥土、石灰和石块。在地基、结构、屋顶、门窗方面皆有独特设计。
在功能布局上,生态屋建筑面积为220 m2,平面方整紧凑,占地少而有效使用面积大,为封闭的内向空间。虽方整而不呆板,紧凑而不局促。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功能分区明确。
在建筑造价上,包括后期装修在内,整体造价仅为10万元。经户主估算江南地区农民自建此类住房成本约6~7万元,单位面积造价比砖混结构降低30%。
在生态思想上,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将现代设计手法融入到传统建造工艺中,令传统住宅建筑在经济发展的新时代重获新生,建筑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生态节能的思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地区办事处总代表史任达实地考察后,竖起了大拇指:“这幢民居结合古代传统的建造方法与现代元素,充分考虑到人与环境的友好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其建造理念和建筑模式可在全球大力推广。”
(13)石岭农家乐
石岭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一个适合休闲旅游的天然氧吧。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生活环境,石岭村的休闲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农家乐发展尤为突出。
村里在2007年对整个村庄环境进行全面提档升级,积极创建省级农家乐精品示范村。评定办法和细则针对石岭创建农家乐精品村量身设计,以县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为蓝本,突出农家庭院建设和特色环境营造。
邀请园林设计专家为全村农家乐做统一规划设计,包括沿线、沿河农户房屋立面改造,为农家乐量身定做“一户一品”的庭院美化方案;经常对农家乐业主和其他农户进行旅游知识及相关素质培训,提高全村的整体素质;建设一些游客与当地社区居民能参与的休闲健身活动场所;保留一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工艺,为游客提供别样的原生态乡村生活体验。使石岭农家乐在如今遍地开花的“农家乐”中独树一帜。
3.3结论
安吉千年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民俗文化浓厚,更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现代安吉人因地制宜走出了和谐的生态发展之路,这些特征构成了作为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关键内核。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资源及其蕴含的精神要素,值得在更广阔的地理背景中进行拓展和延伸,“为人类文明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保持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因此安吉生态博物馆需在自然生态风貌整体保护的前提下,对代表安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重点载体等进行详细规划,以系统观全面保护和展现具体文化的缘起、发展和延伸。据上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资源分析结果,对以下代表安吉“地方感觉”的载体进行规划:代表自然生态的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西苕溪湿地、灵峰山竹林及竹博园、溪龙白茶;代表安吉人文与历史的上马坎古遗址、安城遗址、牛头山及独松关古军事遗址、龙山古墓葬群、鄣吴昌硕书画文化、上张村传统山民生活文化、郎村畲族文化、浙江农家乐标兵石岭村、孝丰孝文化、天荒坪现代工业文明、剑山生态建筑、洛四房生态能源利用示范村、安吉竹、茶、转椅等产业生态文化。
第四章 总体结构与分项规划
4.1总体结构
此次规划将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的结构归纳为“一中心四大类多个展示区”,其中一中心指的是位于递铺的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四大类分别是指自然生态类、历史文明类、民俗文化类和人地和谐类。多个展示区指的是自然生态类中的森林生态展示区、湿地生态展示区;历史文明类中的旧石器遗址展示区、古军事防御遗址展示区(包括古关隘、古军事瞭望台、古城防体系)、古墓葬群遗址展示区;民俗文化类中的竹文化展示区、茶文化展示区、书画文化展示区、孝文化展示区、山民文化展示区、畲族文化展示区;人地和谐类中的生态能源展示区、生态建筑展示区,生态村落展示区、现代竹产业展示区、现代转椅产业展示区。规划采取政府重点建设和在政府指导下民众自愿建设相结合,即政府重点建设自然生态类中的森林生态展示区;历史文明类中的旧石器遗址展示区、古关隘展示区、古军事瞭望台展示区;民俗文化类中的竹文化展示区、山民文化展示区、书画文化展示区;人地和谐类中的生态能源展示区。
4.2分项规划
4.2.1分项原则
(1)立足安吉
每个分项的选取都以安吉现有的资源为基础,无论是对项目资源的保护、提升还是改造、开发利用都要立足安吉现状。
(2)代表性及关联性
每一个分项都代表某一特定的资源,尤其是在这一类资源中具有典型性,承载着较为突出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且每个分项又具有同一内在因素而相互关联,形散而神不散。
(3)资源的有效利用
进行分项规划时全面考虑资源状况,充分整合已进行开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进一步发掘潜在的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应用多种手段如生态旅游对其加以开发,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4)可行性及可持续性
规划从实际现状出发,充分考虑每个分项规划的可行性,包括经济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政策上的可行性;同时要强调社区居民全面参与的可行性,以保证生态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4.2.2 一中心
主题:
四大类信息资料的收集、储存、研究、集中展示。
现状:
建设中的安吉县博物馆(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位于安吉县城中心的昌硕公园内,总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340平方米。
规划内容:
①规划在博物馆中单独辟出一个功能空间,作为各个分项展区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研究中心,这些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
②在博物馆中建立一个演示中心,将各个展示区、展示点的资料做成影片的方式,通过大荧幕向各位观众介绍。
③在博物馆中,各个展示区展示点应依照每个点的不同特色,采用不同的展示手法。如自然生态类主要以图片、文字和动植物标本、模型展示,尤其是背景音乐可以采用森林中动物的鸣叫声,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物古迹类小型器物可以实体展示,场景布局可以用模型、蜡像等展示;民俗文化类中生产、生活场景可以用各种图片和音像资料展示,各种工具可以实物展示;人地和谐类可以用文字、图片展示。
④在博物馆中设立培训中心,对各个展示区展示点的居民定期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其自身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与居民一起制定文化保护、传承的各项计划和措施,培养其参与生态博物馆运营的积极性 。
运营模式与配套政策:
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的运营与管理应以安吉县文广新局为主,博物馆可采用免门票制,每年的管理维护费用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提供,以县级政府为主。
4.2.3自然生态类
4.2.3.1龙王山森林生态文化展示区
主题:森林,地球之肺
森林生态系统素有“地球之肺”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之一。通过森林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并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森林中多样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完整的生态链,更是维系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但恢复性差,一旦被破坏,就很难自我修复。因此,维护森林生态系统是全人类性命攸关的要事。
森林生态展示区,正是拉近人与“地球之肺”的距离,在保护森林生态群落景观及其生态系统内部过程的前提下,对游客展示自然之美,使游客体验森林的清新和多样。使每个到这里的人,都对森林升起发自内心的热爱,在享受森林带来的惬意的同时,自觉提高保护“地球之肺”的意识。
现状:
此次规划选取龙王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森林生态展示区。
龙王山地处安吉县西南角,东南与本省天目山区的临安市西天目乡接壤,西南与安徽省宁国县相邻,北连安吉县章村镇河干、郎村等村,东北接本省报福镇。龙王山地属天目山山脉中心地区北部,山脉多呈西南-东北走向,海拔为196.3~1587.4米,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最高峰为龙王峰,海拔为1587.4米,为浙北第一峰。
保护区具有典型的垂直自然带特征,从长潭入口(海拔240米)至龙王峰顶(海拔1 587.4米),依次分布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芒草灌丛和高山沼泽地、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区内高等植物246科974属2160种,其中苔藓植物291种,隶属于60科142属;蕨类植物151种,隶属于35科68属;种子植物1718种,隶属于151科764属。有脊椎动物341种,其中兽类74种,隶属于8目21科;鸟类148种,隶属于12目36科;爬行类44种,隶属于3目9科;两栖类20种,隶属于2目7科;鱼类55种,隶属于6目13科。另外区内尚有丰富的昆虫资源,现已定名的就有4209种,隶属于33目351科。
区内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银杏、南方红豆杉、天目铁木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有:金钱松、榧树、七子花、连香树、樟树、浙江楠、野大豆、花榈木、鹅掌楸、凹叶厚朴、金荞麦、香果树、黄山梅、榉树、羊角槭等15种。本区尚有天目金栗兰、天目铁木、天目朴、天目蝎子草、羊角槭 、天目蓟、天目山铁角蕨、老殿鳞毛蕨、白花土元胡、天目景天、锐角槭、弯翅色木槭、毛梗心叶堇菜、天目当归、天目山蓝、天目续断、天目雪胆、短萼紫茎、象鼻兰、天目蝎子草等24种为天目山特有种。
区内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梅花鹿、黑麂、华南虎、白颈长尾雉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的动物有猕猴、穿山甲、豺、黄喉貂、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金猫、苏门羚、赤腹鹰、红隼、白鹇、勺鸡、蓝翅八色鸫、中华虎凤蝶、拉步甲、彩臂金龟等33种。产自天目山的昆虫模式标本达657种。
龙王山自1985年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主要从事生物物种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龙王山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纯净的自然水源和清静的森林环境已逐渐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已建成的龙王山庄现有标准房22间,床位55个,经济房7间,床位24个,配有歌舞厅、娱乐中心、小卖部、餐厅和茶楼等配套设施。
龙王山集聚了43个旅游资源单体,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资源集合区。
规划内容:
①在森林公园入口处建立龙王山森林生态信息资料中心,作为天目山原始物种资料信息库,对以龙王山为重点代表的天目山物种多样性情况进行定时记录和更新,突出天目山和龙王山作为“物种基因库”、“世界级的昆虫模式标本产地”的形象特征,使之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依托点。
在信息资料中心可以摆放龙王山以及天目山自然生态系统动植物模型,传达天目山生态平衡的信息;以高清纪录片的形式动态播放龙王山不同地貌和水土条件下主要自然植被的生长过程以及主要动物的生活习性,以标本、模型、声光电等多种展示手法展示区内的珍惜动植物,引导人们发现生命之美。
在信息资料中心可以举行龙王山人迹展,主要展示旧时僧尼、当地居民等不同主体在维持和保护龙王山自然生态上的做法,以及现在有意识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开发行为,为龙王山自然资源保护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志愿者、研究人员的事迹,同时也展示近现代人们在森林资源开发上存在的问题,使得参观者在新旧对比、保护与破坏的对比中,获得各种森林生态的保护知识,培养观众的生态意识。
②将龙王山的各种动植物资源以实物照片的形式印制生态宣传册,免费向观众发放。宣传册中配以详实的文字说明,并附龙王山动植物资源空间分布图和生态观察点分布图。
③进一步完善龙王山的游步道,尤其是在一、二级保护区中,可以设立生态观察点,在不干扰生态群落平衡发展的基础上,让观众能近距离体验感受各种动植物的生态习性和不同类型的生态群落景观,如千亩田的高山草甸、高山杜鹃群、高山沼泽地等。观众可以在生态宣传册的指引下,自行前往各个观察点。
④科普野营地
在龙王山高山草甸区,针对自然爱好者和学生群体建设野营基地。基地提供综合服务,如装备租赁服务、向导服务、食品饮料提供、医疗应急服务、野外生存指导等服务。
照顾不同群体的住宿要求,建设不同档次的露营服务设施。如高端露营地提供独立的吊脚木屋、观景平台、迷你酒吧;中端野营地为少部分的木屋和平整露营地;自然露营区适合大规模简易帐篷扎营,可开展篝火狂欢等活动。
运营模式与配套政策:
政府林业部门、环保部门、旅游部门与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建设龙王山森林生态信息资料中心。积极招商引资,选择环保意识强、观念先进、实力雄厚的旅游开发单位对龙王山进行生态旅游的深入开发和高水平的管理。
4.2.3.2西苕溪湿地生态文化展示区
主题:湿地,地球之肾
湿地生态系统素有“地球之肾”之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湿地除可直接利用的水源、动植物产品、矿藏等,更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蓄降水、滋养植被、阻隔荒漠及孕育多样性生物种群的巨大功能,使全球生态系统新陈代谢的重要核心。但民众对自然湿地的重要性往往缺乏了解,湿地保护的意识不高。其实传统先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湿地的利用和保护之下,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民俗,和自然和谐共存。
湿地生态展示区,正是在保护和治理的前提下,向游客展示“地球之肾”的美丽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并体验西苕溪流域文化,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现状:
此次规划选取西港湿地景观带作为湿地生态展示区。
西港又称西港溪,为西笤溪支流,历史上曾经是西笤溪的主河道,目前则成为西笤溪的泄洪道。西港湿地景观带依托西港呈带状分布,西南起石基渡上游附近规划城市道路处,东北至紫溪渡附近,基地北侧多为自然山体,以中南百草原和雷克多旅游地产南边界为界,南侧以规划中的城市道路为界,总规划面积2.58平方公里。西港湿地景观带分为生态湿地公园、生态运动公园、生态度假区和生态滨水风光带四个区块,湿地生态公园中又分为管理服务区、科普活动区、生态展示区、生态恢复保育区和民俗体验区。
规划内容:
①规划在生态湿地公园的管理服务区设立湿地生态信息资料中心,收集、整理、研究中国东部主要湿地(大至长江、淮河、太湖地区、东海海滨湿地,小至杭州西溪湿地、德清下渚湖湿地、常熟沙家浜湿地、无锡长广溪湿地、常熟市尚湖湿地、绍兴镜湖湿地、临海三江湿地)的资料,资料包括记录各种动植物品种、生物习性、生态习性等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在信息资料中心,可以对东部各个湿地进行对比展示,强调各地湿地生态系统的特色、作用和功能,以及由此影响到的当地特别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②将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介绍性文字和图片以及其它跟湿地相关的知识印制成生态宣传册,免费向观众发放。
③在生态恢复保育区边缘建立少量的生态观察点,观察点用原生态的竹木材料制作,比如在一些水鸟栖息地的边缘就可以设立鸟类观察室,为了不干扰鸟类的生活,对这些观察室用生态材料进行屏蔽。
④原有规划中,在民俗体验区中改造了一批古民居,除保留其传统的外观外,对内部功能空间做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规划回迁一批村民,让这批村民过上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放竹排、用竹篓捕鱼、摸螺蛳、种水稻、种茭白、种荸荠等。观众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农家生活。
运营模式和配套政策:
湿地生态展示区的运营应采用政府+旅游开发公司+农户的模式,政府应提供配套政策,如在运营阶段给予征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建设资金的筹措上给予一定的保障,以及在外围基础设施建设上作为资金投入的主体。展示区建设的主体是旅游开发公司,农户作为旅游开发公司的股东参与展示区的运营。
4.2.4历史文明类
4.2.4.1上马坎旧石器遗址文化生态展示区
主题:劳动,大美之源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自遥远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天然石块,经过人工打制,做成各种工具,学会直立行走、钻木取火、营造住宅,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意识的劳动。旧石器时代迄今占人类历史总长的99%以上,这个漫长的时期人类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却又是脚踏实地、每前进一步都是里程碑式的,由简到繁,由质朴到精致,为人类走向现代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劳动是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和谐镶嵌的大美之源。
现状:
此次规划选取上马坎旧石器遗址作为展示区。
上马坎遗址位于安吉县溪龙乡溪龙村,距安吉县城21公里,距西笤溪约2公里。2002年发现并作试掘,2004年10月——2005年9月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发掘深度已达9米,目前已作到网纹红土层下的砾石层,该砾石层可能属于早更新世(距今100万年)的晚期,埋藏致密,出土种类丰富人工打制的石制品。该遗址从表土下的褐色粘土层、稀网纹红土层、网纹红土层、砾石层都发现人工打制的石制品,显示古人类在西笤溪流域的活动时间相当频繁。考古发掘共发现石制品43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石球、石锥、手镐、短镐、雕刻器、尖状器等,具有石制品分布密度大、种类丰富、延续时间长的特点。
该遗址地层清晰,在整个华东地区旧石器文化遗址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该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每层均有石器制品出土,表明早在78万年前,安吉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上马坎遗址考古把安吉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了近百万年,填补了浙江旧石器文化考古的空白,改写了浙江历史教科书,奠定了浙江历史从安吉写起的科学论断。上马坎旧石器文化遗址现在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发掘现场已经重新保护起来。
规划内容:
①规划在溪龙乡原旧石器挖掘现场建立旧石器遗址公园,在遗址公园中建立旧石器文化长廊,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中国东部旧石器考古发现。
②在挖掘现场以玻璃钢架结构建立外围护设施,以保护原有的挖掘现场,规划提出恢复原有探坑的面貌,并建立深入探坑的阶梯状步道,在探坑中放置各种旧石器模型,让观众近距离亲生体验考古挖掘现场的气氛。
③在遗址公园中建立张森水广场,将原有塑像移到广场中,以纪念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森水。
4.2.4.2古军事防御遗址展示区
主题:防御,自我意识的美丽坚持
人们所构筑的大家园中承载了特定地区长久积淀形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群体自我意识的根基。因此,每一个独立家园的完整是“各美其美”的前提。在冷兵器时代,人类通过构筑城墙、关隘、瞭望塔等一系列防御设施捍卫家园,保证家园的安全和自我的完整,从这个角度说,防御的本质在于人类自我意识的美丽坚持。然而没有攻不破的军事防御设施,一定程度上,破城伴随着文化的变迁、异质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在攻防之中,具有独立性、开放性、包容性的自我意识的美丽坚持促进“各美其美”的动态发展与重组。
(一)安城古城防文化生态展示点
现状:
在安吉县安城镇。唐开元十六年(738),县令孔志道将县治从天目乡(后改考丰县,现为孝丰镇),迁到至磬山东南,后又迁到今安城镇地。当时无城郭。元末,元帅费愚,总管张俊德于丙申年(1356)奉命来戊,始筑土城;次年重砌以后,延伸长度6里,商2丈余。城门有四:东名迎春,南曰朝阳,西称宝成,北号拱辰。明洪武五六年间(1372-1373),知县张十良创建四城谯楼。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州林壁重修,并修建谯楼更铺。后明清各代多次重修。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除迎春门固修筑公路被拆除外,其余三城门均存,为卷顶。朝阳门因年久失修,及卷顶矮窄,县府已于1987年重修,卷顶也已加高。其城墙在历史上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而且发挥了防洪作用。安城紧靠西笤溪,历史上常发生洪灾。城门外侧砌有石质闸槽,槽高1.66米,宽9厘米。洪水汹涌而至时,上闸板可挡住洪水。今闸槽、护城河尚在。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划内容:
①以现有城墙为基础,沿城墙外侧50米,内侧20米划为安城古城遗址公园范围,对这一地块中的构筑物和景观进行统一规划与设计。
②将城墙按原样复原,清除墙上的乔灌木,保留墙体表面的藤本植物和苔藓。选取城墙的一段,保留其残破的原样,外围用玻璃刚结构覆盖,作为古城墙的历史记忆点。
③在城墙内选一块空地,按越国建筑的形制恢复一栋古建筑作为古军事防御遗址信息中心,收集、整理、研究安城、牛头山、独松关等军事防御设施的历史演变、以及相关的人文典故。
④疏通城墙外围的护城河,挖除淤泥,对护城河驳岸进行生态景观化改造,增加各种休闲和娱乐设施。
⑤印制介绍安城历史的小册子,免费向古城周边的居民发放,让居民去了解身边的历史文物及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保护古城的行动中来。
⑥建成后的古城遗址公园应作为安吉的一个特色旅游点,纳入安吉旅游的整体发展中,以生态旅游带动周边的餐饮、住宿和购物,为周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以利益驱动的方式让周边居民更有效的保护好古城遗址。
(二)牛头山古军事瞭望文化生态展示点
现状:
牛头山位于良朋镇西北丘陵区长隆村,山顶峰山脊犹如鲫鱼背,北侧悬崖峭壁,南侧相对平缓。石构遗迹可分4个单元,山脊东端建筑遗迹东西长10米、南北宽6米;西端建筑遗迹长宽基本相等边长12米左右;两建筑间有一处明显下凹且存有炭灰的烽火台遗迹;南侧避风处自山脊东端延伸至西端,有长近百米的人工开凿的石构遗迹,但已被草灰淹没,只局部露出所谓的石床和石灶。
牛头山上的石构遗存仅有遗址,推测为古代军事瞭望设施,为春秋时期越国始建抵御吴兵,越灭吴后废弃,直至宋王朝难渡迁都临安之后,岳家军为抵御金兵而在其基址上扩大了瞭望台的建筑规模,发挥军事瞭望和传递军情的作用,元灭宋后再次废弃。
规划内容:
①在牛头山现有遗址的基础上重建部分瞭望台和烽火台建筑,游客可以登上瞭望台观察附近地势,直接感受古战场上指点江山的豪迈。做好文字和导游解说,使游客充分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②在牛头山下设立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入口广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从山下修建游步道通往瞭望台。
③在每年的9.18纪念日,利用恢复的烽火台,举行放狼烟活动,以此警醒现代的国人勿忘国耻。
(三)独松关古关隘文化生态展示点
现状:
独松关建于南宋初期,是临安抵御北方金兵入侵的重要关隘,元兵攻宋时曾在此激战,终因独松关失守直接导致南宋王朝的覆灭。关隘块石垒筑,原长近百米,跨独松溪衔联两山,高5.8米。关门为瓮城式构筑,仅容单骑,关上原有箭楼和兵营。独松关现存山溪以西部分,东西长23.5米、南北宽13米、高6.6米,占地面积305.5平方米,于1998年进行了修复工程,保护良好。古驿道相传修筑于春秋战国,长约1200米,宽1.2-2.0米,自关上村村口起穿越独松关经独松岭向南延伸至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独松村境,在安吉县内长约1100米。驿道路面为块石和卵石铺就。这段古驿道在历史典籍中多有出现,一直承担着重要的交通功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之时,又在独松关东西两侧的山上发现了多处联系密切的同时代防御工事构筑。
规划内容:
①清除独松关城墙上的竹子,按原样部分恢复独松关原貌,在城墙上竖旗杆,挂灯笼,营造当年的关隘氛围。对两边山上的遗址进行清理保护,清除周边的竹子,以防止竹鞭竹笋对对遗址造成破坏,在遗址周边铺设游步道,与山下的古驿道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步行系统。
②将关后离城墙较近的民宅改造成兵营,在兵营内以文字和图片,以及各种古兵器道具展示古代的守关文化。
③选择其中一座兵营,内部布置成茶室,茶室内邀请村里年长者为游客介绍相关古迹的历史演义,如春秋吴越之争、南宋抗金斗争等,茶室内也可出售对军事防御遗址的介绍、有关文学作品、相关历史小说等内容的书籍。
④结合关上村农家乐的开展,回复部分守关习俗,如守关巡街等。
运营模式和配套政策:
政府拨款修复独松关和牛头山瞭望台,美化古驿道沿途,做好休憩亭、垃圾桶等公共设施。独松关、古驿道和瞭望台的运营、维护工作归文物局和旅游局协同管理,对古迹的开发要处于保护的前提下。
在资金和政策上扶持关上村离独松关较近的农户展开农家乐,提供与整个兵营风格统一的装修、服务模式,并进行培训指导,做好审核、监督。
和教育部门合作,将军事防御遗址作为安吉县历史乃至南宋历史教育的重要基点,并作为中小学科普教育、危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4.2.4.3龙山古墓葬文化生态展示区
主题:生死观的文明史
墓葬在人类文明史上是极为特殊的一种存在,它不但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遗存,也是精神世界的反映,不但有关生,也关乎死。它在形式上只是安放死者尸体之所,但实质上体现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艺术传统和宗教信仰。
现状:
龙山在县城所在递铺镇的西北面约12公里处,海拔高度378米,龙山以整座山脉似卧龙而命名。龙山墓葬群位于石角村、古城村间的龙山区,墓葬群西南2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吉古城遗址(递铺城址)。墓群东约3公里处有太湖流域的主要水系——西笤溪。
龙山墓群有土墩268座,由6个墓区组成,总体面积9.2平方公里。根据调查和抢救性发掘的资料看,分布于山脊的墓葬以石室土墩墓为主,丘陵和农田区的以土坑墓为主。墓群区呈阶梯状,墓葬主要分布在海拔50米左右的丘陵山地,50米以下的农田区及250米以下的山脊线等地也有分布。
这里的墓葬分布有一个显著特征,即以组为单位,若干组构成群,再由几个墓群形成一个范围较广、分布较集中的墓葬区。从现尚存有明显封土的外观看,少则十几座为一组,多则四、五十座为一组,每组以一座大墓为主墓,其余中小型土墩排列有序紧依中心大墓,呈团状或串状分布,遂形成一座大土墩与数十座中小型土墩构成一组墓群。这些土墩中有几座似王陵级的大墓,封土高大如山,隍壕围护。如紧挨古城遗址的龙山八亩墩俯视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180米,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30米,主墓建于八亩墩之巅,有高达10米左右的墓上封土,山体四周挖有四边整齐、转角规整用来护墓的壕沟——隍壕。大墓下、隍壕内的坡地上围绕山巅大墓分布有两圈成对排列的小土墩30余座。这些是典型的周代墓葬礼制的传承。
在墓葬群采集到云雷纹、回字纹,席纹、曲折纹、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等几何印纹陶片及原始青瓷碎片,可以判断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这片分布密集有序的古墓葬群,是浙江省土墩墓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文化内涵为研究吴、越、楚文化及其交融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规划内容:
①仿土墩墓状建筑——春秋墓葬文化信息资料中心
在保护原有墓葬群的前提下,选择介于古城村和大型丘陵状墓葬群之间的区域,建设钢架结构的圆形展馆主馆一座和附馆两座,以及土丘若干,上覆土,整体呈团状组合,使得外观如龙山墓葬群的土墩墓。建筑基址为长方形,外围设置隍壕。墓葬模型建筑位置的选择,要依托古城村古城墙遗址,而又能远眺历史悠久的大型丘陵状墓葬群,以此带给参观者梦回春秋的沧桑意境,加深对安吉龙山墓葬群历史的理解。
此墓葬模型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墓葬外观形态展示品,建筑的外观要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墓葬,使参观者未近其身便可感受到春秋战国错综历史的神秘氛围。
②信息资料中心内部空间布局:
——呈甲字型布置,入口通道为倾斜,为模拟“墓道”通往“墓室”。“墓道”两侧以壁画、展板、多媒体视频等高科技声光电技术,展示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以及古越国的情况,如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影响下的不同等级的墓葬文化,等级制度森严。如从对死的说法上可见一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同时龙山墓葬群的墓葬等级呈金字塔式,即高等级的墓少,低等级的墓数量庞大,也反映了当时的金字塔式的社会阶层结构。
在入口处介绍一系列的考古成果,解释龙山墓葬群存在王族级别的大墓的证据。
——王室墓穴区
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复原展现龙山墓葬群中王室墓穴的神秘景象。“墓道”纵深连接到越王墓穴。借鉴当前春秋越国国王墓葬形制(绍兴印山、无锡鸿山等),呈“甲”“凸”“中”等不同的墓穴形式,巨木构建的木椁,棺内放穿着华丽的王室服饰的蜡像一尊。棺木旁斜置一块由隐形钢板支撑的覆盖层区示意断面,如棺椁上铺设多层树皮,覆以厚木炭,上盖青胶泥,分层夯筑,最上面为封土层。
——随葬品区
在墓穴两侧和附属馆区设置陪葬品展览专区,以出土文物和复制品,结合图片、文字资料、影像记录片等形式介绍陪葬品的名称、用途、寓意、来历,古人的生死观。
车马坑:士大夫以上级别才有车马陪葬,且只能两驾,“天子驾六”( 天子的车驾并排驾辕的马为6匹)的礼制是不能超越的,否则是杀头之罪。但在礼崩乐坏的后周时期,有些诸侯国的贵族为了现实其身份和富有,僭越周礼,在马匹的数量和排列上做变通,如无锡鸿山墓中陪葬有八匹马。
王墓中的青铜剑: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进攻与防卫的重要武器,也是上层人物标志身份的重要信物,古人会收缴敌方的宝剑作为战利品保存,如安吉流传出去的吴王青铜宝剑(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青铜礼乐器等则是周时期重要的礼制用具,在祭祀、典礼、宴会中使用频繁,展示铜铃、编钟、铜铙、编磬、钲等,在绍兴印山越王墓中发现有大量的礼乐器存在。
青瓷礼器:在安吉、无锡、绍兴等地的春秋战国大墓中都发现了大量的青瓷器,如瓷匜(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瓷圈足炉(暖脚的小火炉)、瓷鉴、瓷提梁盉、瓷鼎、瓷瓿、温酒瓷器等。这些瓷器装饰有不同的花纹,如回字纹、曲折纹、席纹、叶脉纹、云雷纹及菱形填线纹等,纹饰的特点是线条粗直、印纹较深,往往有两种以上的纹饰分段组合而成。
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玉器是陪葬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玉璜、玉玦、玉璧、玉龙配、玉环、玉觹、玉唅等。如关于玉玦的作用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广韵》曰:“玦如环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决”;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白虎通》有“君子能决断,则佩玦”的说法;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文物鉴赏区
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文物的特征,以及当时的制作技巧;
销售可以作为商品流通的文物及其复制品,如青铜宝剑、陶器、玉器、乐器等;
制作文物精选画册、明信片作为旅游纪念品销售;
销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玉器上的图案花纹的书画素描透明贴纸作品,作为家居装饰品。
③龙山墓葬群保护和展示
对排列在子午线上的几座较大封土墓葬进行重点展示,以茶田替代原有封土上的植被,形成流线型的天际线,以突出墓葬原有的形态,给参观者以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清理墓地隍沟,再现春秋战国大墓的墓制。
④将华东地区已挖掘的各个时代的古墓复制或异地搬迁至信息资料中心周边,全面展现中国墓葬文化的变迁,以及由此体现出的人类生死观的变化。
⑤在不破坏原有古墓的基础上,可考虑在龙山建设一个生态陵园实践区,积极探索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墓葬形式。
运营模式和配套政策:
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建设龙山墓葬群遗址展示区。
与其他博物馆、考古研究机构建立研究合作计划,展开对龙山墓葬群乃至春秋战国历史阶段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合作研究,研究成果将及时的更新、展示在信息资料中心。
通过教育部门、中小学等机关单位的合作,开展认知安吉的国民科普教育计划,让龙山墓葬群成为安吉人了解安吉历史和中国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
4.2.5民俗文化类
4.2.5.1竹文化生态展示区
主题:竹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竹子“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而不可曲,凌寒暑而不渝其色”,是中国古典哲学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完美写照。
自《诗经》以降,“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堪称咏竹绝唱,“宁折不弯”的气节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几近涵盖中国文人精神家园的最高境界。
其性纯朴而淳厚,其品清奇而典雅,其形文静而怡然,其质隽永而清秀,形上可通道,形下能成器,进之以猛,持之以恒,将之以虚,帅之以诚,雅俗共赏,所现者大。
展示区现状:
此次规划选取竹博园作为展示区。
安吉县是全国闻名的“竹乡”,具有丰富的竹类资源,传承着我国悠久的竹文化历史。位于安吉县城南浒溪之畔的竹博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1200亩,栽培各类竹子389余种,并融入了50多个竹文化旅游景点,以及展藏史实材料的中国竹子博物馆。
竹博园的园区内,除了展示丰富的竹种资源,更是将各种竹子传说和典故利用造景艺术呈现出来,形成竹峰栈道、千浪阁、潇湘馆、咏竹廊、筱园问竹等小景区。2008年10月又从四川引进两只大熊猫,新开张了大熊猫馆。
中国竹子博物馆占地12000平方米,分历史厅、资源栽培厅、文学艺术厅、工艺集萃厅、国际陈列厅等八个展厅。馆藏有竹编《清明上河图》、《兰亭序》,世界最粗最大的巨龙竹,实心的古里竹等。以丰富的展品,详实的史料,展示中国丰富的竹资源、悠久的竹历史和光辉灿烂的竹文化。
展示区规划内容:
主要展示地点为安吉竹博园,以室外造景和室内陈列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同时出售相关的纪念品、工艺品和用具。
我国地处世界竹子的分布中心,是最早利用竹子的国家,素以“竹子文明国度”而享誉世界。从衣食住行到艺术文化,处处都有竹子的身影;竹子更成为中国人精神层面上高风亮节、虚心向上的象征和寄托,形成了丰富的人格特征。因此,竹文化生态博物馆除了展示竹种资源,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中国竹文化的丰富底蕴。由此,竹文化的展示包括以下内容:
① 竹与科学:即竹子的品种、栽培方法、生态习性、病虫害防治等生物学知识。主要展示方式为竹种园的生态展示和竹博馆内的图片、文字说明。
② 竹与生活:即竹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竹屋、竹地板、竹质生活器具、竹炭、竹纤维制品等。主要展示方式为竹博馆内的文字说明、实物陈列,以及竹博园内现场加工制作。利用竹博园内的造景,利用空余的小景区建筑内部,安排工人以传统方式加工竹器,如竹篮、竹筐、竹椅等,一方面让游客参观加工过程,另一方面也出售现场加工的器具;并提供材料、工具,游客更可亲手制作简单的竹器以资纪念。
③ 竹与饮食:即和竹相关的饮食,如竹笋料理、竹筒饭等。主要展示方式以竹博园内及周边的餐饮服务为主,竹博馆内的图片、文字说明为辅。在竹博园外打造“美食竹文化一条街”,在提供各种以竹笋、竹叶、竹筒等为原料的美食之外,也向游客详细介绍各种美食的营养价值和养生意义,使竹的饮食、保健文化深入人心。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C,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特点,食用竹笋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防便秘,并有预防大肠癌的功效;中医认为竹笋味甘、微寒,无毒。在药用上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而竹筒饭、竹筒鸡等菜肴,以竹筒作为烹调用具,更是将竹子的营养成分和清新口感融入菜肴中,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美食价值。
④ 竹与艺术:即艺术中对竹子的应用,如竹制乐器、竹编艺术品、竹雕等。主要展示方式为竹博馆内的图片、文字说明和实物陈列,并辅以竹种园区中的造景雕塑。提供游客DIY项目,即提供竹材及简单的制作工具,由游客亲自动手制作竹刻笔筒、竹雕面具、编制竹编画等艺术作品。与周边中小学合作,举办中小学生竹艺大赛,宣传竹文化的同时发挥科教作用。
⑤ 竹与精神:即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竹子的人格化精神,如歌咏竹子的诗词歌赋、描绘竹子傲骨风姿的绘画雕塑、以竹自况的文人雅士等。主要展示方式为竹博馆中的图片、文字说明和实物陈列,相关书籍、艺术品贩售,以及竹种园中各小景区的意境内涵和人物雕塑。
展示区运营模式和配套政策:
现状中的竹博园已是一个经营实体,政府和专家应为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竹文化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安吉有关竹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有竹乐、竹叶龙、手工造纸工艺。
规划在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地进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竹文化展示区竹博物园搭建展示平台,对竹乐、竹叶龙舞蹈、手工造纸工艺进行动态演出和展示,借助旅游产业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增强其生命活力。
(1)安吉竹乐
历史与现状:
“竹乐”中之乐器,来着于普通的民间生产、生活用具,在安吉的乡村农家几乎家家都能找出,制作简单。如“赶山筒”就是把一断竹子剖开,敲击发声,用来赶跑野猪的;“牛铃”是挂在牛脖子上走路发出声音,便于在牛走失时可寻找的;“竹碗”更是农耕时代的生活必须品,这些器具已流传千百年,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又有了“竹匾”、“蒸笼”等。
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竹乡的祖先更想用这些器具来丰富精神生活,在农俗节庆期间,他们拿出家里自制的器具来田间比赛,比谁的工艺更美,谁家敲击出来的音色更脆,全村人点起篝火一起敲击节奏,合着舞蹈,祈求丰调雨顺、庆贺丰收自娱自乐。后来,有音乐工作者通过数百次试验制作了具有音节的乐器“竹管琴”,随着安吉竹制品工业的发展,又有了“竹地板”,又用“竹地板”制作了大小不一的“竹鼓”,丰富了“安吉竹乐”。现在的“安吉竹乐”不仅能敲击节奏还能演奏旋律。从此,“安吉竹乐”也从乡间田野的自娱自乐搬上了舞台,荣幸地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中法文化年交流活动演出。多次获得省市级、国家级比赛金奖。
目前,“安吉竹乐”之乐器有10多件套,演奏人员各执一件以击打为主的不同演奏手法进行表演,发出的声音,不同于传统民族乐器,以清脆明快、节奏强劲、富有震撼力,它是山里人在生产、生活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原生态。
(2)昆铜竹叶龙
历史与现状:竹叶龙起源于何年无从考证。相传所舞的最初为稻草龙,舞到二月二“刹灯”,一把火烧掉,来年舞龙时重新制作。后来人们根据地方特色,砍来竹子劈篾作龙骨,摘一些大竹叶(农家包粽子的竹叶)做龙鳞,全部用竹材料制作一条龙,用毛竹制成各式各样的道具,敲打起来,自舞自乐。后经多次改革与创新,演变成现在的竹叶龙。
竹叶龙由12节花灯衔接而成,龙骨由竹丝扎成,龙衣扎成竹叶状小片,每节27—30片,外胶布料,涂绿颜色(竹叶色)。龙珠为竹叶宝石灯,边为竹叶绿色,珠为红色(宝石),珠可伸缩;龙头倒翻为花篮,龙角为茁壮的笋芽;龙尾为一支大毛竹笋(褐色)。
传统的竹叶龙表演主要以走灯的形式走阵势:有花瓶阵、长蛇阵、四角阵、篱笆阵、剪刀阵等12个造型;1949年以后,发展成为花瓶灯舞、掩体接龙(成龙)、长龙入阵、参拜四方、青龙戏珠、老龙缠竹、老龙掘笋、老龙盘根、老龙翻身、老龙搔痒、十面埋伏(化龙)等12个造型。演出时,整条“竹叶龙”可分可合,给观众一种“动则变” 、“变则化”的演出技巧。
2001年经老艺人的不断改良,其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主要内容分为二段:一是接龙前的铺垫部分,主要是由男同志拿着毛竹跨步移出,加上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体现出山里汉子粗犷的精神状态,同时通过毛竹的层层叠加体现竹乡的地域特色。为竹叶龙的出场做好了铺垫。二是翠龙飞舞部分,主要有躺地龙、跳龙身、跳竹节、慢罗龙、骑肩龙五种舞龙方式。
(3)上墅手工造纸工艺
历史与现状:
手工造纸主要分布在上墅乡施阮、龙王两村。两村坐落在上墅乡南部山区狭窄的山谷中,地势落差大,东与天荒坪镇为邻,西与报福镇相交。施阮、龙王是上墅乡林业大村,山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毛竹产量占全乡一半以上,为手工造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和原材料。
旧时手工造纸用二年以上四年以下的嫩毛竹,现在改用拉丝厂生产余下来的边脚料。将嫩竹去皮,用石头洚料,将原料漂清,在水斗中捣烂后,放入脚斗中捣成浆,最后把浆倒入槽中,用帘床把浆抄起来,制成长172cm,宽48cm的原纸,然后切成长43cm,宽38cm的成品纸,自然凉至半干,放入别笼烘干(现在是放在阳光下晒干)。
目前,上墅共有8家生产手工纸的家庭小作坊,因为环保的要求,这些作坊将被淘汰。龙王村一家作坊已被列为县文物保护点。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手工纸制作技艺、造纸作坊及工具,保护措施如下:
时 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9年
|
对具代表性的作坊和工具进行保护
|
保留2家手工作坊点
|
2010年
|
整理恢复传统工艺
|
工艺、工具、动力都恢复到原始状态
|
2011年
|
包装项目,推介作为农家休息旅游点
|
达到保护和开发利用
|
2012年
|
在传承的基础上更新技术
|
开发多种纸品,增强手工造纸技艺的生命力
|
4.2.5.2茶文化生态展示区
主题:茶,保合大和、茶通三教
“谁为荼苦,其甘如荠”,茶可养生、茶能怡情、茶可修性、茶能证道,谓之“保合大和、茶通三教”。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风炉从“金”;置地从“土”;木炭从“木”;燃烧从“火”;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和”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含佛教圆通空灵之美,道教幽玄旷达之美,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展示区现状:
安吉白茶始于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记载了白茶的特殊性,但因白茶多数只开花少结果,即便有后代也极易分化,很少能保持母树的白化性状,所以白茶一直十分稀少。现在安吉所在中的白茶,都是来自于两株白茶母茶,从20世纪80年代开发出繁育手段之后,开始广泛种植并加工的。经过多年来的产业化发展,到2008年,安吉的白茶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产量达675吨,产值将近6.75亿元。安吉白茶从一棵茶树形成了一个产业,并成为安吉农业产业中的主力军。目前,全县12个乡镇、58个行政村种植安吉白茶,主要集中在溪龙乡、递铺镇、畈山乡。
安吉白茶虽名为白茶,实际上是绿茶的一种,是白叶茶按照绿茶的方法制作而成。因此有着独特的品相和风味。2005年10月,《大观茶论》与安吉白茶研讨会成功确定了安吉是中国白茶的发源地。从2006年开始,每年春天会举行案吉白茶开采节。由此,白茶成为了安吉县一块产业、文化、旅游多方位的招牌。
展示区规划内容:
主要展示地点为安吉县溪龙乡的白茶茶场,以及白茶母树所在的天荒坪。
① 茶园观光。主要是溪龙乡分布在竹海林间的茶场美景,展现自然、清新的绿色之美。
② 采摘体验。采茶节期间,让游人亲自动手体验采茶,并可将亲手采摘的茶叶作进一步加工而纪念、品尝。
③ 制作工艺。在现有白茶街规划一处茶叶制作工坊,一方面展示白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另一方面也让游人动手参与制作白茶成品。
④ 茶道品饮。重点建设项目,建造宋朝式样的茶馆,进行茶艺表演、白茶品饮,并介绍品茶、养生及相关茶文化知识,并结合茶具的鉴赏、出售。
茶馆为三层小楼,第一层为游客休息、品茶解渴的大厅,第二层进行茶艺表演、白茶品饮,介绍品茶、养生及相关茶文化知识,并结合茶具的鉴赏、出售,第三层可眺望整个茶园美景。楼中设古琴演奏,古韵悠远,音味皆然。
其中第二层按不同的品茶习惯分为五个区域,各区域以各自的特色方式供游客品饮茗茶,并有专人表演相应的茶道。一是唐代茶,主要品饮方法为煎茶法(烹煮法),主要代表文化为“茶马文化”的开始,主要代表作品为陆羽的《茶经》,主要展示茶具为碗、盏托等。二是宋代茶,主要品饮方式为点茶法,即将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然后冲入沸水,再用工具在碗中调和;主要代表文化为讲究技艺的斗茶、分茶艺术,参与性高;主要代表作品为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主要展示茶具为配合斗茶风俗的黑釉盏和执壶。三是明代茶,主要品饮方式为泡茶,开千古清饮之源, 以讲究文质风雅和审美情趣的“文士茶”为特色;主要展示功夫茶等规矩较多的茶道。四是清代茶,主要品饮方式也是泡茶,但泡茶方式更为市井化,形成“世俗茶”的特色;主要展示大碗茶等市井化茶道。明清两代茶具以精巧的釉瓷茶具、紫砂茶具、锡茶具等为主。五是日本茶道,从中国流传过去之后,注入日本人的精神,再赋与宗教及礼教意味,手续繁琐,讲究体悟茶禅一味;主要展示茶具为具有东瀛特色的茶釜、茶入和茶碗等。
⑤ 茶浴养生。茶馆边设立茶浴馆,馆内设有室内茶浴和室外茶浴,满足不同气候、不同环境的游客需求。茶叶不仅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而且可以消炎、抑菌、祛毒和增强人体体质,提高免疫力,具有民俗性强、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特色突出的优势。
⑥ 茶母溯源。保护白茶母树,并将对其的参观纳入游线,并以展板、解说等形式介绍《大观茶记》等白茶相关历史记载及其渊源。
展示区运营模式和配套政策:
和高等院校茶学系合作,加强安吉白茶茶种、历史、茶道、茶文化等科研领域的探索。
政府、研究所、企业多方合作,打造安吉白茶养生保健产品的创新平台,研发以安吉白茶为原料的饮食、保健药品、洗浴产品、芳香精油等精加工产品。
茶楼、茶浴馆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和个人前来投资经营。
茶文化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安吉茶类资源丰富,当地人民在炒茶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白茶手工炒制技艺、雀舌茶炒制技艺。
规划将白茶街茶叶制作工坊作为这两项非物资文化的展示平台,对手工炒茶进行动态展示,借助旅游产业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增强其生命活力。
(1)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艺
历史与现状:
900年前,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白茶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虽非人力所可致。”经专家考证,宋徽宗所讲到的白茶就是生长于浙江省安吉县的白叶1号之类的白化茶树品种。
白茶炒制技艺的精通短则三五年,长则一辈子,甚至“学无止境”。一个炒茶能手的产生需要勤奋,更需要悟性。安吉白茶手工炒制过程有如下六点:
1、鲜叶采摘春季开采,采摘标准为玉白色的一芽一叶初展鲜叶。要求匀净、完整、鲜活。
2、摊放用竹匾薄摊,环境要求清洁卫生,阴凉通风。摊放时间要适当,以叶片以软,散发青气,含水率60%左右为适度。
3、杀青。锅底温度200~220℃,投叶量每锅1400g,其间不时通热风散发青气。用时7~8分钟,快速出锅。杀青程度以叶色转暗绿,叶质柔软,紧直成条,手捏成团,具有清香,含水率40%左右为宜。
4、做形。投叶量250g,锅温80~90℃.用双手沿锅底向同一方向理条,然后并拢,使茶叶在掌心来回搓揉。掌握轻重适度,用时6分钟。待条索紧直,含水率约30%时出锅摊凉。
5、烘干分初烘和足干。初烘温度控制在100~110℃,足烘温度控制在80~90℃.成茶含水率为5%~6%。
6、包装、成品、入库。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安吉白茶的栽培技术及品种、采摘与手工炒制技术。保护措施如下:
时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9年
|
安吉白茶万亩茶园原生态改造
|
实现白茶有机标准生产,确保品牌的生态含量
|
2010年
|
恢复手工炒制茶
|
实现手工炒茶高标准化,建设若干精品手工白茶坊
|
2011年
|
手制茶精加工
|
拓展白茶用途
|
2012年
|
打响白茶名牌
|
力争国家级以上金奖
|
(2)昆铜梓坊雀舌茶炒制技艺
历史与现状:
梓坊雀舌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安吉县志载“梁代陶宏景隐居隐坞数十年,因长饮梓坊茶,年逾八旬而面壮容,唐代品茶大师陆龟蒙长期隐居于此品茶著书,茶圣陆羽也因常来梓坊品茶著下《茶经》一书”。到了南宋时期,梓坊雀舌更是成为钦定的御用贡茶。
梓坊雀舌植生于海拔700多米终年雾绕的苍蒲山上,茶园分布于茂林修竹之间,腐殖质丰厚,土地肥沃,无环境污染,新茶叶芽嫩壮、厚实,且按一叶一芽标准采摘,妙制以手工为主,成品茶毫显色翠,形似雀舌,冲泡后香味隽永,回味甘甜。所以,在安吉广大地区流传着“梓坊茶叶石门炭,诸家边姑娘不用看”的俗语。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梓坊绿茶的栽培技术及品种、梓坊雀舌的采摘与手工炒制技术。保护措施如下:
时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9年
|
收集整理梓坊雀舌的栽培、管理、采摘、炒制等资料;
梓坊绿茶1000亩茶园原生态改造
|
建立梓坊雀舌遗产档案;
年产商品茶15吨
|
2010年
|
恢复手工炒制茶
|
年产梓坊雀舌4—5吨
|
2011年
|
手制茶精加工
|
申报梓坊雀舌品牌
|
2012年
|
打响梓坊雀舌名牌
|
力争省级以上金奖
|
4.2.5.3鄣吴书画文化生态展示区
主题:书画,重视人性的生命情怀
中国书画艺术是最能阐释中国哲学精神的典范形式,中国人的生命精神在书画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因此,有学者认为,书画,本质上是一种写意的哲学艺术。中国的艺术是以“天人合一”为其本质特性的,因而,重视人性的生命情怀就成为书画的一个最为本质的特性,因为这一特性的内在构成,必然决定了中国书画的写意情性的美学意趣。
展示区现状:
为弘扬安吉优秀的书画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安吉县人民政府先后投资兴建了吴昌硕纪念馆、书苑画廊、竹书画碑廊、诸乐三艺术院;出版了《吴昌硕纪念馆馆藏作品选》、《昌硕故里书画集》、《2002年浙江安吉书画大展优秀作品集》等画册;开设了县报、电视书画长廊节目,确定了建立众多的书画培训基地和创作基地。成功地举办了吴昌硕书画展,中国名家书画作品展,中日友好书画展等活动几百次。对外书画交流活动频繁,与日本官之城町缔结友好城市;并先后在日本、香港、澳门、新加坡、上海、杭州、绍兴等地举办书画展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展示区规划内容:
①规划对吴昌硕故居旁的古街进行改造,将其建设成书画一条街,街上尤其以安吉竹扇的制作为一大特色。充分利用鄣吴镇“扇子之乡”的美誉,继承和发扬源远流长的制扇工艺,使制扇业从实用型向收藏型转变,把扇面艺术这一独特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打造成鄣吴制扇业“华丽转身”的核心。利用“鄣吴•昌硕文化节”、“ 中日友好书画展”等形式推动扇面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文化产业品牌,面向全国征集当代书画名家扇面作品进行展览,搭建交流、继承和发展扇面艺术的平台,促进鄣吴制扇业的全面发展。
②在书画街设立各种文化创意工坊,邀请一批民间书画家、金石家到这些工坊中创造,使其成为民间书画、金石艺术品的集散地。
③利用现有的昌硕故居,营造书画长廊,搜集当地知名书画家的字画进行展览,同时邀请当地知名书画家在此泼墨作画,参观者或游客可以当场购买求取自己喜爱的书画。
④对吴昌硕故居前的小广场进行重新营造,最好根据吴昌硕本人或者他族内先人的诗词意境进行营造,结合苏州园林的构建形式。
⑤主要通过媒体宣传扩大好吴昌硕书画展,中国名家书画作品展,中日友好书画展的影响;造大声势,形成集聚效应,吸引八方来客,努力提升故居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⑥通过事迹宣传、作品展览、品评鉴赏等手段,突出对唐书法大家颜真卿,嘉庆以降吴涵、吴东迈、沈遂真、诸闻韵、诸乐三、杨植之等一批书画名家的宣传。
⑦利用广告宣传、媒体造势等多种手段扩大安吉“中国民间书画之乡”的影响和美誉,调动民间书画爱好者特别是各乡镇书画协会会员的积极性,完善和发扬画作中浓郁的吴派风格(以安吉特有山水为题材,特色鲜明),鼓励他们在书画长廊挥毫泼墨,捐献或出售自己的得意之作。
展示区运营模式与配套政策:
①利用好吴昌硕书画展,中国名家书画作品展,中日友好书画展等大型节日,进行书画、扇子等产品的展销。
②将当地书画艺术完美“嫁接”入制扇工艺,突破瓶颈,转型升级,形成产业优势,利用奥运会的后续优势统一经营,抱团打响国际市场。
③凭借艺术大师吴昌硕故里这一独特的文化底蕴,提升书画和制扇业的文化层次,形成高附加值,诸如开发高档工艺扇和高档礼品扇等。
4.2.5.4孝丰孝文化生态展示区
主题:尊重,人格的魅力
传统的孝道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兼具精华与糟粕。孝文化实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思想,在现代,孝发展成一种平等性、责任性、保障性、互益性的理念。每个人作为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老年人,“最美不过夕阳红”,经过岁月的洗练,如同陈酿愈久弥香,然而老年群体却常为主流社会所忽略,成为弱势群体。因此,给每一个阶层的人彰显其人生美丽的空间,才能共同构筑和谐美丽的社会景象。
展示区现状:
古镇孝丰是安吉“孝文化”建设的重点,建设有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孝子公园”、“孝子牌坊”、“二十四孝桥”,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孝顺之家”、“好媳妇”“好公婆”等活动。
孝子公园位于西笤溪孝丰段南溪之畔的老城区东侧,规划总面积34250平方米,主要有孝文化广场、孝子村、孝道三部分。孝文化广场主要景点有孝子牌坊、孝子桥、孝源、孝文化主题雕塑,还包括停车场、景观商用房等功能设施;孝子村景区临园内银沙河一线铺开,主要景点有孝子村牌、孟宗泥房、老年活动中心、结庐守孝、郭巨雕塑、孝子溪和活动草坪;孝道景区沿南溪堤岸展开,主要景点有寿面馆、思过廊、二十四孝长廊、思孝亭、感恩亭、尽孝之道以及敬茶楼等。
展示区规划内容:
①在孝丰镇孝子公园区域增建孝文化信息资料中心,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上。
孝文化信息资料中心用于保存和展览安吉孝文化相关物品和资料,如对历史上安吉孝子故事采用实物、图片、影像、动画等形式给予展示。通过影像记录孝子灯的制作和表演方式。对孝丰历年的孝文化活动及时地记录和展示,如孝丰“好媳妇”、“孝顺之家”事迹展览等。
②扩建孝子公园老年活动中心。
增设各类户内外活动空间,提供新型老年休闲娱乐活动项目(如象棋馆、老年人书画展馆、台球、麻将、乒乓球、健康操等);
通过老年协会等民间组织,定期举办膳食养生、健身、文艺怡情等主题的老年茶话会;对每个社区的老年活动工作建立展示窗口;
对每个社区的老年活动工作建立展示窗口,征集优秀的老年事迹,如以个人座右铭的形式展示本地老年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况,展示最美夕阳红的风采,同时让年轻观众从温馨从容的老年生活中获取人生感悟;
对在老年养生上有创新贡献的人物设立专门奖项,让健康有效的养生之法为老年群体共享。
③积极推进孝子灯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创新。经挖掘整理后的中国24孝孝子灯可作为民间艺术踩街活动表演,每个孝子为一场,按顺序一个一个出场表演,孝子故事约3——4分钟的时间。如:《孟宗哭竹》开始头牌灯先出,上面写着孟宗的孝子故事简介。然后孟宗出场表演,如此这样一个个孝子连着演,演完二十四孝,这24个孝子再分成6人一组、共4组,开始走对角阵、篱笆阵、元宝阵等,即所谓的二十四孝大会串。
采用孝子灯外观逐渐更新孝子公园内的路灯和景观灯。
④举办孝文化节,评选本地的孝子模范(孝顺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和模范老人,同时争取组织和承办全国范围内的各界“孝星”评选活动,如演艺界十大孝星、商界十大孝星等,组织相应的文化艺术庆典活动。
⑤保护和利用孝丰古街,使古街成为孝丰孝文化的主要展示和活动街区。
⑥保护皈山乡孝源村郭巨墓,进行必要的场地整理,使之成为人们寻找安吉孝文化源头的怀古场所。
⑦建设长三角老年养生度假基地。依托孝丰现有的天赋度假村、黄浦江源旅游度假村、石语潭度假村,同时在环灵峰山度假休闲区建设国际水平的养老度假基地,以长三角为主要客源市场,走在中国东部地区老年养生度假综合目的地建设的前沿。
展示区运营模式和配套政策:
县老龄委、县/镇老年协会、老年文艺团体等单位作为团体组织引导孝文化生态博物馆建设,同时,鼓励由基层发起的由下而上的老年活动的丰富开展。积极招商引资,建设国际水平的老年养生度假基地。
弘扬孝文化精神,以孝丰镇为试点对老年社会保障和老年福利建设进行改革和发展。根据本地风俗,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现有养老服务资源的社会效益。以下为政策建议:
——依托现有星光老年之家和老年活动中心(室),城镇以社区为单位,乡村以村为单位,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能基本满足当地老年人和高龄、孤寡、空巢、失能等困难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上门服务等需要,并设有专门的生活照料、日间托管、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家政服务等场所。
——对新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次性财政补贴10万元/个,对改扩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次性财政补贴5万元/个,建设标准酌情同市三级和省四级标准。补贴经费由省市财政专项补贴,剩余部分由县、镇两级财政按照1.5:1的比例配比。实现90%以上的城镇居民和80%以上的农村居民基本实现居家养老服务,高出市县的平均普及率。
——调整养老服务补贴标准,经评估,对60周岁及以上低保、低收入且需要生活照料(照料等级分轻度、中度和中度)的本镇户籍老人,给予人均266元/月的养老服务补贴,对百岁老人的本镇户籍老人给予人均400元/月的养老服务补贴。补贴经费由县、镇两级财政按2:1比例配比。
——对孝丰镇农村敬老院进行改、扩建,大力鼓励老年养生度假中心建设,对新增的老年养生度假中心(100床位及以上)进行床位补贴,在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县财政一次性配套补贴150元/每床。鼓励老人到郊区养生度假,对选择入住指定的老年养生度假中心的本地以及外地老人给予消费卷、优惠券、现金补贴(如10元/人天)等形式的优惠鼓励。补贴经费由商家赞助、县财政补贴实现。
——对社区居家老年服务中心(站)、老年养生度假中心、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老年服务机构的有线电视入网费、视听维护费、网络电话等通信费、水电等基本费用实施减免政策。
——孝丰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提供上门服务。根据老年人服务需求,提供相应的中医药服务。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展开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每年定期提供免费的老年体检服务。继续发展异地(如杭州、上海、苏州等地)医保联网合作,方便异地居民在安吉也能享受医疗保险服务,为建设老年养生度假基地提供良好的卫生保障。
——扩大老年优惠证在本县以及外地的使用范围和优惠力度,与重要旅游度假胜地政府(海南、上海、杭州、舟山、黄山等)和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对两地老年群体互为目的地旅游度假提供便利和优惠,争创中国老年旅游最佳目的地。
孝文化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安吉孝文化源远流长,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孝子故事、项家皮影戏、孝子灯传统舞蹈等。
规划在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地进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根据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适应的时节和表演氛围,在孝文化的展示区孝丰孝子公园和孝丰南街提供展示平台,对孝子故事、皮影戏、孝子灯进行动态演出和展示,借助旅游产业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增强其生命活力。
(1)孝子故事
历史与现状:
孟宗哭竹、郭巨埋儿的故事从晋朝传至今日,晋朝时,孟母在冬天生病,要吃笋,冬天没有笋,为了使病母能吃到笋,孟宗就在屋处竹园抱竹大哭,哭出了竹笋,孟母吃了鲜笋,病大愈。孟宗孝敬母亲抱竹哭笋故事为人们广为传颂。
本故事说是孝文化孝子故事,其实包含着竹文化、笋文化、竹笋药用的药文化,故而此故事溶孝文化、竹文化、笋文化、药文化为一炉。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孟宗哭竹》、《郭巨埋儿》孝子故事和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美德、孝子故事舞蹈文艺作品。保护措施如下:
时 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8年
|
普查、组织故事会队
|
宣传讲故事
|
2009年
|
组织舞蹈队
|
培训排演
|
2010年
|
排演
|
演出
|
2011年
|
加工提高
|
县、市演出
|
2012年
|
请专家精加工
|
赴全国演出
|
(2)孝丰大河项家皮影戏
历史与现状:
大河项家皮影戏,清代从河北项家传入大河,演出辐射浙北皖南。特别是演出历史剧《封神榜》、《杨家将》、《西游记》、《薜仁贵征东》、《薜丁山征西》等剧本时,一演就是几个月,场场客满。该剧组人员精焊,4-5个人即可演出,一人演多种角色,演员多才多艺。按剧情发展自编自演,有时还可即兴发挥,唱腔主要以京腔为主,也渗入鄂腔。该剧团现有72套服饰道具,角色头面具200多只,三十多本戏。现健在传承人项玉山二胡、京胡、吹打弹唱样样熟练,并能演唱各类角色,根据剧情故事发生、发展、曲折线索高潮的到来编唱与操调皮影师傅,配合默契,操练吹打混合一体。
(3)昆铜乡上舍村孝子灯
历史与现状:
孝子灯从明清时期就车调舞,抗日战争胜利时,孝丰人民为庆胜利,歌颂“孝”、“忠”精神,孝子灯日臻完善,延演不衰,解放后由于多方原因,一度消衰,2004年春再度上演。民国初《宣讲大金》载:……中国24孝,孝丰出自9孝。孝丰地区人民为歌颂孝忠精神,弘扬传播孝文化,除上传以外,还自编自演,用民间“灯舞”的形式来宣扬、传播中国24孝故事。孝子灯的展示形式是一组灯展一个故事。此灯共有56盏灯具,用毛竹破丝编扎后,再用布胶糊上,如“孟宗哭竹”就是竹灯、笋灯。
孝子灯表演没有大动作,一般以小碎步走动,右手捏道具,左手插腰,“孝心”故事一个个连着表演,演完24孝后,再分成6人一组,开始走对角阵,篱笆阵,意即二十四孝大会串,最后在排成“孝”阵(高潮)结束。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中国24孝》孝子灯,24孝故事。保护措施如下:
时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9年
|
利用原有灯具表演
|
在孝丰南街恢复原始表演艺术
|
2010年
|
对表演道具和表演技巧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
赴省展示
|
2011年
|
重新组灯
|
赴京展示
|
2012年
|
举办中国24孝文化节
|
扩大影响,树立传统
|
4.2.5.5山民文化展示区
(一)上张传统山民文化生态展示点
主题:天人合一、生态持续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辨证统一的规律。
老子的 “自然无为”,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孔子的“尊天命”“畏天命”等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形成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相生相依、生态持续的生活理念,传统山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即此种理念的重要体现,亦可称之为“传统山民文化”。
展示区现状:
报福镇上张村位于镇政府西南部,天目山北麓,西苕溪上游,处在王章风景旅游线上。此地风光绝佳,群山叠翠,河水清澈,一贯而下。河边大路旁有大型官邸遗迹,当地村民相传此乃文官下马、武官下轿之处。后被奸臣奏报欲建江南小朝廷,遂连夜拆除,至今仍留有大石屋基。
全村有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716人,村域面积10余平方公里。2006年以来已完成一个中心,四个小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使村容村貌更加优美。村里传统经济以毛竹和茶叶为主,拥有毛竹8000余亩,茶叶300余亩,2002年被评为县级特色专业村,2004被列为“毛竹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并多次被评为县“科技兴林”示范村。2001年上张南坞山茶厂“佛缘春”牌茶叶首次获得浙江省无公害“有机茶”证书,填补了湖州市茶叶史上的空白
展示区规划内容:
①处理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继承发展关系。既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发展新文化,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同时又使现代人生活在传统民俗村落里,既有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和文化需求,又能领悟传统文化精深的内涵。
②在现有上张山民文化博物馆静态展示的基础上加入动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示。如有专人用当时炒茶工具进行茶叶制作,用传统方式进行笋干制作等,也可以让参观者或游客自己动手操作,增加互动,并可以同时向参观者或游客出售。
③在村中所选地块中再建一博物馆,主要进行山民文化的声光电展示,诸如搜集相关的音像资料,将山民劳作的情景进行拍摄,用专门的场地和设施进行放映。
④尽量挖掘和搜集附近以致安吉境内的其他地区的有关山民文化的物品、资料等进行集中和动态的展示。
竹制品生产和加工:山袜草鞋、毛竹大刀、撑排刀、四六刀、劈山刀、钩梢刀、冬笋锄头等。
茶制品生产和加工:采茶竹篮、饭竹筒、竹茶筒、挑青叶竹框、老茶壶、茶杯、上张产各种茶叶包装盒等。
梯田开垦用具:水车、犁、耙、耖、耘、稻桶、风车等。
日常生活用具:铜壶、线篮、饭篮、座车、摇桶、站桶等。
⑥ 在2001年的浙江省第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在安吉发现散布于全县境内
清代至民国初期的传统民居建筑有近200座、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这些古民居有民宅、宗祠、戏台、店铺等几类,建筑规模大小不一,风格较统一,为保护这些古民居,规划建议可以将这些古民居异地迁移保护,其中一个方案就是将其迁移至上张。让这些古民居组成一个古村落,使安吉山民的生产、生活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到永续,并在保留这些古民居外表的情况下,对其内部功能进行改造,使其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这些古民居一部分可以租给当地村民居住,另一部分,可以作为旅游服务设施。
展示区运营模式与配套政策:
①主要依靠政府经费给与一定补贴。
②坚持村民是其文化的拥有者,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的原则,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的积极性,向游客解说,与游客交流。
③向游客出售相关的纪念品。
④小额度的门票销售。
山民文化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安吉“七山一水两分田”,山民生活于此,历史上亦有多次大规模的安徽、河南、湖北及本省宁、绍、温、台等外地人迁移到安吉定居生活,由此积淀出丰富多彩的山民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舞蹈、曲艺等为主,如花灯、旱船、貔貅舞、花鼓戏、板凳龙、平安会等民间舞蹈和习俗。
规划在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地进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根据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适应的时节和表演氛围,在传统山民文化的展示区上张村对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动态展示。
如腊月、正月、农闲时节,表演花灯;七月十五鬼节举办平安会;正月初三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表演花灯、马灯、鳌鱼灯等。在旅游者较为集中的节假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各种民间艺术轮番表演,借助旅游产业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增强其生命活力。
(1)统里花灯
历史与现状:
统里的调花灯至今近二百年历史,农村艺人利用腊月、正月、农闲时节,组织有艺术天赋的人进行排练,饰多种历史人物,上演各种舞蹈动作,弘扬民族精神,在民国时期非常盛行。
花灯表演时,前场36人,后场用鼓乐伴奏。调演时头旗叫龙,也叫龙旗,二旗叫狮,也叫狮旗(青狮),三旗是凤,也叫凤旗,四旗是象,也叫白象旗。
统里灯调演时看头旗手势,不用语言,用锣鼓哨子告知表演队员要表演的内容。一旗和三旗对时叫见交阵。
统里花灯主要有21种阵势:1、四角阵(四季平安)2、元宝阵(四季发财)3、藏四角阵4、外四角阵5、斜六角阵6、花六角阵7、金折阵8、荷花探水阵9、金链阵10、11、篱笆阵12、花篮阵13、五角阵14、双龙门阵15、乌龙盘颈阵16、双龙出阵17、双龙戏珠阵18、凤穿牡丹阵19、鲤鱼点珠阵20、单蝴蝶阵21、双蝴蝶阵。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统里花灯的表演道具、服饰、表演形式、表演内容。保护措施如下:
时 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9年
|
继承人培训
|
初步完成一部分传授任务
|
2010年
|
道具的更新
|
完成道具的更新任务
|
2011年
|
道具的设计和创新
|
邀请专家给予指导设计
|
2012年
|
对灯会的品味提升
|
全面提高灯会的整体品位
|
(2)打蛮船
历史与现状:
打蛮船是以民间曲艺形式表演的,它同古老的旱船、龙灯表演有着同工异曲之处,它出现于汉代与隋唐时期,每逢新年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时候,表演者肩扛道具,走街串巷,逐户表演。演唱内容可根据每户不同情况唱出一些吉祥、祝福词句,每段词都是表演者现编现演,通俗易懂,深受群众的欢迎。表演时,表演者手持一竹鞭制作的一头弯曲像窗户撑钩一样的鼓键,边敲鼓边唱,鼓旁垂挂一只镗锣伴随于鼓点,形式活泼、畅快、流利。
现仅有河南籍的民间艺人表演。打蛮船的道具一件、打击乐二件。道具是木制的,通高1.6米、宽40公分的一个支架,支架顶端有木制的一条小船,船中央置一庙宇,长1米,高60公分。正面用花布罩面,一个人可携带。有一幅对联悬挂两边,内容为八仙过海各有其能的描述。
(3)扎纸工艺
历史与现状:
民间纸扎艺术,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后逐渐发展成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明清时遍及城乡。各类纸扎品均取竹、木、线、纸为主要材料,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为装饰,为喜庆欢快的活动频添几分色彩,同时也为哀丧、祭祀场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纸扎流传安吉始于明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纸扎神像及各种祭祀用品,如“灵屋”;一类为纸扎花灯,如船灯、龙灯、鱼灯、子孙灯等。纸扎工艺随着社会变迁,时有兴衰。近年来除纸扎冥具及花灯外,其余已少见。
余成义的纸扎工艺,是余家世代祖传,在方圆近百里都小有名气,手艺精湛,深受称赞。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高禹镇民间手工艺余氏扎纸工艺,保护措施如下:
时 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9年
|
建立业余培训
|
做好辅导
|
2010年
|
建立培训基地
|
开展培训
|
2011年
|
扩大培训范围
|
建立专业队伍
|
2012年
|
举办专业培训
|
提高纸扎技艺
|
(4)磻溪平安会
历史与现状:
平安会在磻溪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从什么时候起会无资料可查。平安会有文会和武会之分,武会举办的前提必须是村子里有血灾,即因灾以外死人才举办武会。平安会举办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一个是要有人出面组织筹款办会,二是村民感觉不顺、不平安愿意出款办会。在过去的百余年里,办过一次武会,其余都是文会,什么时候办会不确定。
平安会举办时间在农历七月十五(鬼节),主要内容有取净水、拜忏、施孤、放路灯、插田旗、舞平安灯、漂流彩灯、预制小船荷花灯等。全部活动要用时三天,山道士主持所有活动,一经起会,就要连办三年。
时 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9年
|
继承人培训
|
初步完成一部分传授任务
|
2010年
|
道具的更新
|
初步完成道具的更新任务
|
2011年
|
道具的设计和创新
|
邀请专家给予指导设计
|
2012年
|
加强专业培训和研究
|
全面提高板凳龙整体品位
|
(7)大佛神会
历史与现状:
大佛神会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角色众多大部分戴大头人物面具以哑剧和舞蹈为主要手段,表现《大头和尚戏柳翠》、《请蚕花》等剧目的大型演出。
据传说,孝丰丝柳山上有座庙,庙里的和尚不知道何故被人杀害,砍了头。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办起了大佛神会,为受害的和尚“接头”。大佛神会每年活动两次,农历正月初二至十二这段时间和七月初一至十三的这段时间,基本都是农活不忙的时间。因该舞蹈角色多,内容丰富,参加演出的有30多人,一般下午三点开始表演,一直持续到第二天的凌晨四点,才能能把节目表演完。按常规总是先在会友家跳几个节目,然后再去别家跳。室内室外都可以,外村人也常常请他们去跳。每每准备丰盛的饭菜,但是表演者表演期间只吃素菜,并不沾荤。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所扮演的都是和尚等角色。
大佛神会演出形式丰富,生动逼真,从老和尚到蚕花娘娘,个个栩栩如生,繁而不乱,别有趣味。所表现的大多是庙里进香的事。群众家中有什么喜事都会请大佛去跳,把大神看作是一种求取吉利,消灾除病的工具。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大佛神会的表演道具和表演技巧。保护措施如下:
时 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9年
|
筹集资金,组织排演
|
传承神会表演艺术
|
2010年
|
协调资金支持
|
排演
|
2011年
|
组建业余培训班
|
巩固表演大佛神会的民风民俗
|
2012年
|
继续提高,协调资金支持
|
成经常性民俗活动
|
(8)旱船
历史与现状:
传说旱船来源于唐朝的蔡状元造洛阳桥。洛阳桥能造起来是因为有了观音娘娘的帮助才造起来的,观音娘娘因此丢了条小船在民间了。从此民间就有了摇旱船的习俗、唱船歌、摇旱船拜门子、有了对船歌、打坐场唱船歌比赛的娱乐活动了。文化大革命前在小溪口、章湾、龙口、红庙、晓墅、板桥、梅溪村等都有旱船队,年长的男子几乎个个会唱船歌。文化大革命被禁止停演了。改革开放后部分村又扎起了旱船,摇起了旱船。
旱船歌谣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他“见什么,唱什么”,尽显地方民族风情。它常采用比兴、反复、排比、重叠、对称、双关、夸张等手法,抒发生活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旱船歌谣旋律简单优美,节奏比较自由,口语化的装饰音叫多,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扎制的旱船可谓是一件民间工艺艺术品了。可以说它集民间剪纸、扎制、绘画于一体是综合性文化艺术珍品。
(5)化龙灯
历史与现状:
化友灯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200多年历史。据传由三国名将朱然后裔构思于当时庙会、灯会的表演形式,制作一系列花灯组成化龙灯。其制作材料讲究,工艺精细,内骨由竹丝(篾)制作而成,用棉纸捻成细绳扎结,外胶糊白色布料或纸,涂玫瑰红颜色,体现化龙灯的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
“化龙灯”是享誉世界的“长兴百叶龙”的前身,上世纪中叶传授于长兴天平桥乡。清朝末年,杨九龄老人对化龙灯进行了艺术加工,表演形式既可舞,又可变化为闹灯。化龙灯通过“动则变”、“变则化”的动作形式表演,重点突出一个“化”字上,汇成一条具有强烈生命力的巨龙。整个化龙灯为28盏花灯组成,现改用26盏花灯,其中分为三个组合:头牌灯、龙灯、花瓶灯。
解放前演出主要以走灯的形式走阵势,有花瓶阵、荷花阵等12个造型,解放后由胡启华执导开始舞节目,有荷叶出水、掩体接龙(成龙)、十面埋伏(化龙)等12个造型。
(6)长隆板凳龙
历史与现状:
板凳龙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与一般的舞龙有着极大的区别。板凳龙的龙骨由木制的凳板制作而成,每条凳板上都安放有形态各异的花灯,一条制作完整的板凳龙可多达22节,长约35米,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巨龙。板凳龙演出更是长隆群众在各个传统佳节庆祝时的必备节目,在充满喜气的传统音乐下,巨大的龙身尽情的舞动,雄浑有力、金光四射,宛如蛟龙出海,大气磅礴。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板凳龙的制作工艺、表演方式。保护措施如下:
(9)说大鼓书
历史与现状:
传说说大鼓书起源于唐朝。是一人、一鼓、一云牙板,有说有唱。这里演唱的大鼓书是河南调,其表演时一般是:1、是坐堂子表演,在茶馆店里、戏园子里、大会堂里一般以说长篇小说《天宝图》《七侠五义》之类的。2、表演时先要表白,把要唱的内容总括一下。3、有人请就去唱。正月里一般唱《郭子仪大闹玉花灯》、《薛刚大闹玉花灯》等比较喜庆的。做寿的人家请,到人家屋里唱,一般是唱《郭老拜寿》《八仙会和》《万岁爷登基》等。结婚请,一般是唱公子跑难、小姐招亲之类的小篇。4:表演时有说有唱,说到关键处,往往结束,且听下回分解,留下悬念。
据传承人李世荣介绍,他所演唱的大鼓书是河南调,是河南一带的表演形式,从父辈那里把这一表演形式沿袭下来后,多年来他在说大鼓书中溶进了当地的旱船音乐、车水歌等,说书既有鼓板的韵味,又有民间音乐的清新自然的魅力。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说书的道具、剧本、说书技巧等。保护措施如下:
时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9年
|
建立业余培训基地
|
有一支10人以上的业余爱好者队伍
|
2010年
|
组建业余艺术团队
|
团队人员初步可以表演
|
2011年
|
建立少儿培训基地
|
有少儿能参与团队演出
|
2012年
|
进一步搞好这一表演艺术人才的培训工作,扩大培训面.
|
有一支成年演出队伍和一支少年演出队伍。
|
(10)河南花鼓戏
历史与现状:河南花鼓戏与皖南花鼓戏同宗共源。当地的“河南花鼓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传统的剧目以教人为善,扬善咒恶教化人感化人为主,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到教育感化。
花鼓戏为男、女合演。男有文、武老生;文武净;文、武丑;文武花脸等等。女有老旦;小旦;花旦;刀马旦;青衣等等。声腔主要有陶腔、悲腔、四平、北柳子。演出剧目以传统剧目为主,如,《平顶山》、《鸡笼山》、《三花柳》、《十把穿金扇》、《磨房记》、《看干娘》、《卖芝芝花》、《卖豆腐》、《天拄花》、《荞麦记》、《绣香记》、《晒络裙》、《下杨州》、《状元得子》、《孝子卖鞋》等。现梅溪花鼓戏第六代传人沈冬生 、易小群、张珏珍(从艺时间1953年—至今),传承人步入老年,面临失传。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梅溪花鼓戏的表演道具、服装制作工艺,唱腔、剧目等。保护措施如下:
时间
|
保 护 措 施
|
预 期 目 标
|
2009年
|
建立业余培训基地
|
有一支30人以上的业余爱好者队伍
|
2010年
|
组建业余艺术团队
|
团队可以演出完整的传统剧目
|
2011年
|
建立少儿培训基地
|
有少儿能参与团队演出
|
2012年
|
进一步搞好这一表演艺术人才的培训工作,扩大培训面.
|
有一支成年演出队伍和一支少年演出队伍。
|
(11)山川花灯、马灯、鳌鱼灯
历史与现状:
山川花灯、马灯、鳌鱼灯早在解放前就成立了灯会组织,据老艺人陈西寿讲述,是他娘舅潘国建、潘国兴传授给他的,然后由他传授给本村潘正德、潘炳炎、丁永庆等一直延续至今。此灯会组织由调灯手,前后场锣鼓手、横幅灯手、年灯手、鼓号手,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组成,一般表演时,花灯、马灯、鳌鱼灯都一起同时表演,现灯会共有14只花灯、12只马灯、16只鳌鱼灯、2副锣鼓、1副金乐队(鼓号)、4只旗牌灯、2只领路灯、1只横幅灯、68套服装。
花灯、马灯、鳌鱼灯表演时有一个基本特征,一般由四个阵势组成,分别由四角阵、龙门阵、梅花阵、元宝阵按排列次序直到表演结束,调灯队员表演时都走麻雀步(连续走小步),一般表演需20多分钟,如需延时表演,就按原来的表演阵势重新表演,同时需12人的锣鼓配合表演。以前调灯表演一般都每隔一年的正月初三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表演结束,当天晚上还要把所有的调灯道具全部烧掉。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灯具、乐器等的制作,演出服装、道具的制作,演奏、演唱方式,出传统曲目等。保护措施如下:
时 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9年
|
继承人培训
|
初步完成一部分传授任务
|
2010年
|
道具的更新
|
初步完成道具的更新任务
|
2011年
|
道具的设计和创新
|
邀请专家给予指导设计
|
2012年
|
对灯会的品味提升
|
全面提高灯会的整体品位
|
(12)西坞花灯
历史与现状:
西坞花灯出自在梅坞里自然村(原西坞村)。梅坞里自然村位于海拔800米的高山上,是海拔最高的自然村。
西坞花灯解放前从临安流传过来。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八期间进行表演,表演的时间一般为晚上,这样看灯更为漂亮。花灯表演的意义是祈求来年的太平。西坞花灯里面夹着马灯,又称太平灯。表演时最少是12盏以上,以36盏为宜。其中:排灯2盏,前头4盏;花瓶最少4盏代表春夏秋冬,多为12盏代表12个月的鲜花;故事灯按组合需要配置,其中关公送王嫂这对灯不能缺,缘由是关公灯在每次调灯结束时要扫台,意味扫除一切邪气,迎来太平的明天。舞蹈表演的步伐根据不同人物采取不同的走法。根据人物和剧情的需要穿不同的戏曲服装、道具和配不同的灯,锣、鼓、钹等。西坞花灯场面大,出场人物多,花灯反应了当地老百姓祈望平安,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也是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西坞花灯的制作工艺、舞蹈道具与服装制作工艺、乐器组合、舞蹈技巧等。保护措施如下:
时 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9年
|
继承人培训
|
初步完成一部分传授任务
|
2010年
|
道具的更新
|
初步完成道具的更新任务
|
2011年
|
道具的设计和创新
|
邀请专家给予指导设计
|
2012年
|
对灯会的品味提升
|
全面提高灯会的整体品位
|
(13)章村花灯
历史与现状:
相传,五代后周时,发生瘟疫,民户亡散几尽。宋初,避疫江西的章姓族人返回,逐渐繁衍而成大族。村遂以章为名。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广苕乡农民汤毛九聚众起义,后被擒遇害。经清咸丰、同治之间的战争与饥疫,村民亡散不少。同治末起,外地人陆续来此垦荒定居,其中尤以浙东台州居多。明清时属金石乡,称章村镇。章村花灯也随着外来人员逐渐迁徙而来。
长潭、河干、章村、章里、茅山等5个自然村都有会调灯的人员,还保存着部分灯具。花灯项目是一项群体性演出,强调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目前我镇会花灯表演的人员有260余人,群众的参与性较广。花灯的种类较多,表演阵势目前有四角阵、元宝阵、花六角阵、篱笆阵、双龙门阵、五角阵6种。
(14)大溪调马灯
历史与现状:
调马灯是一项民间舞蹈,大约起源于民国初年,解放前村里有灯会组织,并置有山田产业,其收入供扎灯演出时支出,有公益性质,每隔几年都要演出。解放时曾调过几年,后来因历次运动,娱乐活动一度停息,直到1976年后又恢复了调灯。大溪马灯曾被县里所邀参加竹文化节和踩街活动,受到市民的好评。
调马灯一般是正月初三起灯,到正月十五结束。制作马灯的材料通常用竹篾、竹丝、彩纸、纱布、线绳等。制作时先用细篾扎成初步的形状,马灯是扎一个马头和一只马屁股,马头可用手拿,而马屁股则是用绳索系在人腰上,还有其他花篮、蚌壳、鱼篓等等。服装则是古戏装。调灯中有许多故事,主要人物有:八仙,孙悟空、白骨精、薛仁贵、樊梨花、岳母、岳飞、关公、张飞等传说中的人物。有许多阵式,如 “一字长蛇阵,四方阵、双龙阵、对角阵、元宝阵”等,人数最少需20人,最多达百号人同时走阵,气势宏伟,诙谐有趣,深受群众的喜爱。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调马灯的表演道具制作工艺、服装造型、舞蹈技巧等。保护措施如下:
时间
|
保 护 措 施
|
预 期 目 标
|
2009年
|
建立业余培训基地
|
有一支10人以上的业余爱好者队伍
|
2010年
|
组建业余艺术团队
|
团队可以演出完整的调马灯舞蹈
|
2011年
|
建立少儿培训基地
|
有少儿能参与团队演出
|
2012年
|
进一步搞好这一表演艺术人才的培训工作,扩大培训面
|
扩大影响,再创调马灯的繁荣
|
(15)犟驴子
历史与现状:
犟驴子流传久远,据老艺人徐武汉(1916年生)介绍,犟驴子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从河南传入。
该节目表现为一位身着官服的官府老爷,戴着墨镜,骑着毛驴衣锦还乡,日行夜宿,春风得意,突然驴子发起犟来,惊吓了骑驴的官人和随从,经过一番周折,终于驯服了犟驴子。
整个节目群众参与性强,它类似灯会。一般由6-16人参与,根据活动需要人员可增可减。其道具由竹片、竹丝和黑色纸张制作而成,前后分成两节,中间由人站立、表演时把驴子的前身吊挂在舞驴人前腹,驴屁股挂在舞驴人后腰,舞驴人头戴清朝官帽,眼戴墨镜,身穿清朝服饰;步伐为马步和碎步,随从戴红帽、着黑衣,腰扎红带,创红裤,脚着软底鞋。主要舞蹈是通过牵驴人双手做扭、拉、按等动作表现驴子的倔劲。表演十分风趣、幽默。
(16)吹打乐鸟巢盛会
历史与现状:
民间音乐《鸟巢胜会》俗称“敲场会”,是当地老百姓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兰盟会”中举行的民间打击乐,由86岁的音乐传承人梁长林用老的音乐曲谱“工尺”谱谱曲演唱的。目前虽有一名小学退休老师郑安丰在学习演唱,但传承情况不容乐观,急需抢救。
《鸟巢胜会》系民国初年承晓清之乐统,流传在浙北一带的“敲场会”,属打击乐。有数十种曲牌打击 奏乐,体现热烈、欢快、激动人心、有穿梭、单人等表演形式,感染打击乐之欢情。某些人能依节奏起舞,心旷神怡。本会由十一人配伍,各拿自己的乐器,演奏时统一指挥,规章曲牌,严谨限序,以唢呐领奏,各乐器分、合、齐奏配档,依曲牌打奏(打击)出各个乐章。演奏中开展各自的专长器乐的独奏,最后以主器独奏结束。俗称之“敲场会”。
解放前后人民公社时期,逢各种“开元”、“出会”上下灯,县乡集市主会、大小民事家庭等均被请去按律登场。
保护规划:
保护内容为鸟巢盛会的表演乐器、道具制作工艺、表演方式等。保护措施如下:
时间
|
保护措施
|
预期目标
|
2009年
|
建立完善的遗产档案,确定主要传承人
|
恢复鸟巢盛会吹打乐的完整表演过程
|
2010年
|
建立民间音乐队伍
|
参加民间文艺汇演
|
2011年
|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作品档次
|
争取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
2012年
|
包装项目,进行经常性的演出
|
争取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
(二)石岭现代山民文化生态展示点
主题:善用科技、融归自然
现代科技的发展,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现代化的山民生活方式和理念在于合理利用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到自然环境和山村的建设发展中,坚持现代生态理念,实现全新意义的“天人合一”,亦可称之为“现代山民文化”。
现状:
石岭村位于报福镇西部,距离县城约为40公里,东面与上墅搭界,南面毗邻临安,西与著名的龙王山风景区相通。全村面积29728亩,总人口900人,共270户农户,10个村民小组。全村山林面积29113亩,毛竹9991亩,生态公益林20117亩。全村耕地少、人口分散、山林资源丰富,整个村庄幽藏于峡谷中,民居沿着山溪两侧分布。
从2002年开始,上海、苏南的游客自发前来旅游度假,村民开始自发开展农家乐。2003年石岭村引进了大汉七十二峰项目,使得景区与村庄发展互相支持、融为一体。此后在村委的引导下,农家乐建设越发红火,到2007年已经有28家农家乐,床位700—800个,接待游客4万人次,产值600多万,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5000多元。村民从事旅游开发得到的收入已经达到人均收入的30%以上。
规划内容:
(1)室内展示
可在村委设信息资料中心(可利用会议室或专设陈列展示馆),以文字、图片及其他实物的形式介绍石岭相关历史、现状及未来规划,展示石岭农家乐的发展历史、取得成就等。
(2)室外动态展示
① 自然基底及硬质要素
石岭独特的地形地貌及优异的生态环境。
处于峡谷中,以大汉七十二峰为背景,中间沟壑,两边高山,民居依山而建于沟壑两旁,与沿山公路及其他公共设施(生态能源的利用、生活污水的循环处理利用、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设施等)共同形成独特的山地景观。
② 软质要素
石岭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融入生态理念、随处可感的社会价值观、环境观、生活观、道德观等。
(3)规划措施
继续挖掘潜力,深化发展石岭农家乐,以“大景区”的概念积极打造农家乐精品示范村和旅游特色村,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综合品位。
创新乡村组织形式,挖掘提升石岭村落文化,加大宣传与教育,强化村民的生态意识及石岭村落文化自豪感。
4.2.5.6畲民文化生态展示区
主题:含弘光大、教化万方
《周易》坤卦“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的智慧在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谓之“血浓于水,爱大于恨,王者之道,教化万方”。
在此基础上,畲族人民的经济和科教文卫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和长足进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也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扬,是我国文化生态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形成了风情尽显、和谐繁荣的大好局面。
展示区现状:
村域总面积10.31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15人,其中畲族540余人,是湖州市仅有的两个小数民族村之一。村集体经济收入35.5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220元。今年来,先后成功创建县级特色文化村、文明村、生态村、三星级民族法治村,省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荣誉称号。
展示区规划内容:
①主要结合“三月三”节日进行畲族民俗民风的独特展示:
a.“谷米”生日—乌米饭(乌亮诱人、治乏却病)的制作和品尝,乌米饭传说的演绎和展示,主要采用现场制作、图片、壁画等形式。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畲族都过“乌米饭”,阖家共餐,办歌会山歌盘答,通宵达旦,沉醉在一片欢乐、纯朴的乡情之中。
乌饭是畲民从山地里采来的野生乌稔树的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浸 ,然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乌黑的汤汁里烧煮成的饭。
b.具有畲族民族风格的民间手工艺展示。
畲族的民间手工艺具有民族风格,如衣服和围裙上的刺绣,是以花鸟和几何纹样为主,形式美丽的图案花纹。编织的斗笠和花腰带,做工精细,形式优美、精巧,颇有声誉。畲族先民根据盘瓠传说绘制了不少祖图,各地区的不尽相同,具有代表性的是广东潮阳县文祠乡李工坑畲村的祖图,全图长15米,高0.5米,纸本,工笔画,共分三十段,图文并举,描绘出畲族始祖神犬出世、立功及被招为附马的故事。这幅连环画卷,堪称畲族史画卷,是罕见的大型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画。
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姑娘定婚时,在送给男方的回礼中,必须得有亲手织的彩带。彩带既是装饰品,又是擦汗掸尘的生活用品。彩带一般长1.3米,宽0.2米。图案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柳条纹组成的两方连图案;另一种是印染的蓝底白花图案。从内容上说,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击花”、“铜钱帮”、“五字带”等。直接在彩带上绣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在畲乡更为流行。
竹编: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编工艺品从选材破竹到染色喷漆需几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风、挂联、枕头、席子、椅子等外,还有许多造型生动,美观精巧,色彩鲜艳的筐、篮等。如鹅形筐,以鹅身为容体,以回首的曲颈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为羽毛,栩栩如生,美观实用。许多竹编工艺品已远销海外,深受人们的青睐。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斗笠。其竹篾细若发丝,一顶斗笠的上层篾就有220至240条之多。从斗笠的外缘来看,有两条边和三条边两种。从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顶、四格、三层檐、云头、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种不同的花纹。斗笠以五彩九重篾编织而成,既精致轻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红绸带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夺目。畲族妇女在外出赶集或走亲访友时,都要戴上花斗笠。
刺绣:畲族妇女喜欢在衣裳的领上、袖口、衣襟边和围裙上刺绣图案花纹。花纹有写实的自然纹,如梅花、牡丹、莲花、桃花、菊花、竹花、兰花、喜鹊、凤凰等,有变形的几何纹,如锁同、万字、云头、云勾、浮龙、山头、柳条等。生活用品上装饰刺绣图案的有枕套、帐帘、童帽、鞋面、肚兜、五谷包、烟捻子袋等。绣品色彩对比鲜明,因而亮丽喜人。
|
c.特色鲜明、淳朴自然的畲族歌舞。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在祭把、待宾、婚礼、节日或平时生活和劳动中,人们以歌对话,对答如流。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二重唱(又称“双条落”)等。歌词多衬词与虚字。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饶有风味,极富民族特色。
畲族的舞蹈有祭祀舞、丧礼舞、生产劳动舞等多种形式,舞姿刚健有力、淳朴自然。
②参照当地环境和实际情况,单独开辟一百亩左右的地段进行畲族山民建筑复原,动态展示有畲族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坚持村民是其文化的拥有者,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当地畲族人民的智慧;坚持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的原则,充分调动当地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山民建筑的建设和长期维护,本族生产生活场景的展示、完善和创新。
畲族多住茅草房和木结构泥墙瓦房。畲族称房子为“寮”,多建于山坡上向阳避风有水源的地方。木结构瓦房两层的较少,多平房,为方形,房顶呈金字状,有厅堂、边房。室内一般都是一厅、左右厢房,中间厅堂又分前后庭,中有木屏间隔,两旁留两个小门,左门顶上设神位,右门顶上设祖神位,后庭放置日用杂物,如磨、臼或饲养家禽等。左右两厢房各分隔为两间为卧室,室内陈设简陋。右厢房后段多为厨房,厨房一般不设烟囱。由于山区气候寒冷,每家灶前均设有一个火坑或火塘,冬天全家团坐火坑,烤火取暖。客人来时,也请在灶前围坐取暖,并请饭菜、唱歌,以示亲热和尊重。
千柱落脚房:清代以前,畲族的住房大都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
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它仅在寮中央竖1排3至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
“土墙厝”:清代,畲族地区出现了“土墙厝”。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面以土筑墙,屋架直接安装在山墙上,屋顶呈“金”字形,瓦片屋面,土木结构的住宅有4扇、6扇、8扇、10扇之分,有的10扇厝可以住一、二十户人。
③利用好畲药这个独特的资源,将其做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向参观者出售。在前面所定的复原山民建筑中辟出专门的购物走廊,在逐步扩大影响的基础上争取将畲药打造成一个如同藏药一般的著名品牌,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④保护好道光二十九年在凤仪桥上的笤源石刻,重点结合每年的畲族三月三节日对笤源进行营造和包装,打造源头文化。结合曾受刘伯温肯定的良好的风水环境进行宣传和造势。
展示区运营模式与配套政策:
①坚持村民是其文化的拥有者,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的原则,充分发挥当地畲族人民的智慧。
②坚持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的原则,充分调动当地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山民建筑的建设和长期维护,本族生产生活场景的展示、完善和创新。
③建设好的山民建筑可以鼓励当地畲民认购,进行农家乐运营,出售畲药等特色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貔貅舞被列为安吉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在貔貅舞的主要传承地中张村、郎村重点进行貔貅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中张村为典型向其他畲族村辐射。
在畲族文化的展示点郎村提供貔貅舞的展示平台,在地方传统节日和旅游者较为集中的日子现场表演,借助旅游产业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增强其生命活力。
报福中张畲族貔貅舞
历史与现状:
报福镇中张村畲族人在语言、服饰、礼仪、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特别是畲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貔貅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 “貔貅舞”流传于浙江丽水景宁地区畲族居住地,但随着畲民北迁,该舞蹈于晚清年间传入孝丰、中张畲民居住地,这种文化的传入与当地民间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畲汉风格,使中张畲族貔貅舞的文化内涵较为独特。
貔貅是古代传说中类似于熊的野兽,异常凶猛,所向披靡,为此,很久以前,畲民们便仿其形状制作,按其意编舞,以驱邪纳志。畲族貔貅舞与汉族狮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它多了两把别具一格的钢钗,其套路有开西门(大西门、小西门)、汉钗、隔钗、抛钗、插花、滚钗。据说娴熟舞动钢钗时发出的铿锵动听的声音,能助貔貅驱邪一臂之力。该舞蹈节奏热烈明快,动作粗犷奔放,在锣鼓喧天的氛围中表达驱邪纳志、祈求丰年的美好愿望,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中张畲族貔貅舞的表演套路分开为西门(大西门、小西门)、决钗、隔钗、抛钗、插花、滚钗,传统的表演动作主要是舞貔貅为主,后来由于畲族与汉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貔貅和钢钗、抛舞钢钗以及打竹板为一体的舞蹈动作。
畲族貔貅舞自创始以来虽历代都有造诣颇深的代表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一定是传承关系,他的传承以清末民初为界,分为二种形式,清末前,以浙江景宁畲族传统表演动作为主,后来随着畲人北迁,部分艺人也随之来到浙北地区的孝丰县,但由于传承人年事已高,仅靠记忆来模仿貔貅的动作。民国时期有雷宝春、雷民虎、雷长兴、蓝根友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貔貅舞由此隐退,直到2003年重新组建了中张畲族民间艺术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畲族居住地的畲民逐渐汉化,使汉文化艺术冲淡了畲族艺术。人亡艺绝的现状是制约中张貔貅舞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年轻人的生活习俗艺术思维逐渐汉化,存世的艺人越来越少,中张畲族貔貅舞即将面临人亡艺绝的态势。
4.2.6人地和谐类
4.2.6.1天荒坪生态能源展示区
主题:
展现生态能源工业与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现状:
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有6台30万千瓦立轴可逆式抽水发电机组,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抽水蓄能电站,电站由上、下水库、输水系统、厂房、开关站和中控楼等主体部分组成,其中输入系统和厂房均设在地下洞室群中。上水库即天篁湖,天荒与搁天岭山峰间的洼地挖填而成,呈梨形,也像个巨大的运动场,四周布置有一座主坝和四座副坝,主坝高72米,坝顶长503米,水库总库容885万立方米。天篁湖,坐落在海拔908米的天荒坪上,四周青山连绵,视野开阔。下水库即龙潭湖,横截山溪而成,最大坝高95米,坝顶长230米,总库容877万立方米,坝与狭长幽深的山水和谐而为一体。主、副厂房洞长约200米,宽21米,高约48米。
通往天荒坪电站的盘山公路全长约20公里,行驶在公路上,满目竹海茫茫,时有涧水瀑布跃入眼帘,自然景观优美,公路本身气势宏伟,九曲回肠,有惊无险,公路一侧是大溪峡谷,纵深九公里,两岸千米高山对峙。
整个电站犹如一座千米高山之上雄伟壮丽的人造天池,以其一流的技术装备、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周围优美的景观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已经成为一个集科普教育和观光游览于一体的理想旅游场所,它的旅游发展也带动了附近地处深山的小村落的发展,如依托天荒坪风景名胜区开发的大溪村已成为天荒坪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接待中心。
规划内容:
①立体生动的水电发展科普园
扩展现有陈列馆,通过文字、图片以及影像展示不同发电方式(如高水流式、河床市、潮汐式、储水式等)发电原理;建模型对天荒坪水电站发电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配合声音效果,让短期游客也能体验电站发电时的震撼气势;结合电站厂房的现场参观,强化工业旅游的参与性、体验性,增加游客的感性认识。
目前电力系统中的发电厂主要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和新能源发电4类。
1)火力发电
火力发电是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将其燃烧,以用其所得到的热能来发电的一种能量转换形式。具体作法为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将水烧成蒸汽,使其推动汽轮机再带动发电机而发电。图中左下方锅炉里的水被热源烧成蒸汽后,送至汽轮机再推动发电机发电;使用过的蒸汽则送至冷凝器,由海水将其冷却成水,再送至锅炉重复使用。煤、油及天然气这三种物质的加热方式与成本均不相同,但发电运作则类似。按发电方式,火力发电可分为汽轮机发电、燃气轮机发电、内燃机发电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以及火电机组既供电又供热的“热电联产”发电。
此外内燃机发电亦是火力发电的一种,一般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引擎)为动力,带动发电机运转发电。此种发电方式主要使用于用电量小的离岛,或是作为大楼及工厂等之紧急发电机用。
2)水利发电
水利发电就是利用天然水流的水能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来带动发电机生产电能,其发电功率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落差及流量,出力调整范围较宽,负荷增长速度很快,机组启停迅速方便,调整出力和启停都无需额外耗费能量。
水力发电依其开发功能及运转型式可分为惯常水力发电与抽蓄水力发电两种,惯常水力发电又可分为川流式、调整池式、水坝(库)式。
天荒坪水电站就是一种抽蓄式发电的水电站。由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用电量急遽增加,为提高机组效率以降低发电机组为了运转效率不能大量减载,故于深夜用电量少时必有剩余,但白天尖峰时段之发电量又常不足,抽蓄机组恰可利用离峰时剩余之电能,抽取下池之水贮存于上池,于尖峰时再利用上池放水发电,以补充系统尖峰发电量之不足,也就是把深夜多余的电能,转变为水的位能储存起来,供第二天白天使用。
3)核能发电
核能发电又称原子能发电,是利用原子反应堆中核燃料(如铀)产生的原子核裂变能量,将水加热成蒸汽,用蒸汽冲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根据核反应堆的类型分为压水堆式、沸水堆式、气冷堆式、重水堆式、快中子增殖堆式等。
4)其他能源发电
①风力发电
在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有将空气流动的动能转变为电能的风力发电,它是利用风力吹动建造在塔顶上的大型螺旋桨叶带动发电机旋转发电,其最大特色即为荷兰的标记——风车。发展这种电厂也需有大量的土地,而稳定且强劲的风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②海洋能发电
主要是利用海流动能、海洋温差热能、波浪和潮汐等海洋能发电。
a 海水温差发电
在海上阳光只照到海的表层而照不到深处,因此有些海面与深海的温差可达200℃,目前研究显示可利用某些特殊气体(如氨气),在流经海面时吸热成为气态推动气轮机发电,用过的气体再送入深海冷却成液体而继续下一次循环。就技术而言,其最大的挑战是深海管路的铺设,也正因这一挑战尚无法有效克服,故迄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商业性海水温差电厂。
b 波力发电
波力发电是利用海水波动所产生的能来发电,把发电设备装在海上,当波浪上升时,会使水柱水位升高,压缩上面的空气,空气通过气门,进入气轮机,带动发电机转动而产生电。
c 潮汐能发电
主要是利用潮汐发电,必须具备两个物理条件:首先潮汐的幅度必须大,至少要有几米;其次海岸地形必须能储蓄大量海水,并可进行土建工程。潮汐发电的工作原理与一般水力发电的原理是相近的,即在河口或海湾筑一条大坝,以形成天然水库,水轮发电机组就装在拦海大坝里。潮汐电站可以是单水库或双水库,单水库不能连续发电,而双水库能全日连续发电。
③太阳能发电
是利用太阳能热和太阳能光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方法有三种:
其一为利用光电池,直接将日光转换为电流;其二利用集热板将水加热,产生蒸汽以推动汽轮机及发电机产生电力;其三则利用日光将水分解成氢与氧两种气体,再用氢作为发电的燃料。
上述三种方法均须有广大的土地,而且还须保证这块土地有充足而稳定的照。
④地热发电
地球为半径六千公里的球体,其表面岩石层的地壳约为三十公里,而因地球中心温度高达摄氏六千度左右,故一般地区每深入地层一百公尺,温度上升约30℃。在火山温泉地区,其温度上升则可达100℃,此为岩浆从地壳裂缝慢慢涌出的结果,而地下水流经这些地区后会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如以适当的工程方法引出这些蒸汽,即可送入汽轮机作功而发电。在西藏和滇西一带有利用地球内部释放到地表的地热能量的发电站,如西藏羊八井电站。
⑤瓦斯发电
以德国老煤炭基地鲁尔区的利用矿井瓦斯为能源的瓦斯发电,是一种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矿工安全的发电技术。
②神秘迷人的休闲度假胜地
进一步完善休闲度假设施,如天文台、滑雪场等,结合附近村庄的农家乐,依托天荒坪水电站、独特的山区地貌、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九曲回肠的盘山公路,打造神秘迷人的江南天池度假景区,让游客体验高山之顶“人在云中走、山在画中游”的美好意境,展现天荒坪水电站这一人造天池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壮丽景观,打造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休闲性为一体的天荒坪旅游品牌。
运营模式与配套政策:
景区项目内容扩充的投入由江南天池度假景区公司负责,政府发挥监督管理作用,以免景区的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同时政府要引导景区旅游开发带动附近山村的发展。
4.2.6.2剑山生态建筑展示区
主题:
生态建筑展示、体验。
现状:
安吉剑山生态屋,是由当地的生态实践爱好者——任卫中先生(湖州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被誉为“生态卫士”,浙江省首批绿色公益使者,2004年5月,在同济大学福特奖启动仪式上,任卫中作为华东地区唯一代表作了“生态民居建筑探索”的发言,引起有关专家对安吉的重视,甚至引起联合国的关注)自己设计并建造的。可谓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典型新的乡土建筑的民间代表。生态房地处浙北农村,场地地形平坦,房屋周围多为竹林,东侧为一片自然湿地,湿地植被保存良好,环境优异;西侧大约40m为龙王溪。生态房距最近的农房有30m左右。生态房由2006年初的1座,现在扩展到了4座,分别是1座小住宅,1座小旅馆和1座茶馆,还有一座在建设中。生态旅馆四周外围护结构为夯土墙,厚340mm;2层部分为木结构承重体系,梁、板、柱均为杉木,是比较典型的夯土建筑。生态旅馆内部每层有3个标准间和1个活动厅,供10人左右的住宿。
规划内容:
以剑山村现有生态屋为基础建设安吉生态建筑实践区,进一步扩大规模。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剑山生态屋的影响,与国内外各种生态组织展开广泛的合作。吸引一批世界知名的生态建筑设计大师来此创作,他们可以为国内带来最新的生态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同时,他们的作品也可以成为安吉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在高新材料应用方面尤其注重对竹材的研发应用,进行竹材建筑的试验展示,如竹结构活动房,其与普通砖石结构房屋在外表上没有明显区别,但内部材质、结构完全不同。竹结构活动房的柱、梁均为竹构件或竹木组合构件,竹木结构的墙体还具有保温功能。整个活动房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制作,房屋可快速拆、建,建筑速度快、施工效率高,既适用于建筑工地的临时用房,也可作为农村永久住宅使用。由于竹结构样板房的建筑形式和使用功能与欧洲和北美等非竹产区的木结构别墅一致,经实践扩大生产后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成套出口竹结构别墅,又可为安吉竹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4.2.6.3洛泗房生态村落展示区
主题
展示安吉在生态村落建设、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污水处理方面的相关技术和建设成果。
现状
从2001年开始,安吉县就在各乡镇普遍开展了“五改一化”工作。“五改”,既改厕,消灭露天粪坑,普及室内卫生设施,村内建公厕和集粪池;改路,畅通村内道路,路面硬化率达100%;改水,整治河道、水塘,改善饮用水质,逐步普及自来水;改房,按规划要求建新居、拆危房、修旧房、整围墙,统一粉刷外墙;改线,清理、整改村内电力线、电信线路,达到线杆架设整齐、规范、安全。“一化”,即环境美化绿化,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保洁制度,房前屋后植树种花,因地制宜建设村中花园。目前,整治率已接近100%。
目前,大多数乡镇已经通过了生态乡镇或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考核验收,基本完成了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一些乡镇在生活污水处理、绿色能源应用方面积极采用了生态环保新技术、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展现农耕文化,形成了具有现代特色的生态型社区。
规划内容:
(1)太阳能的利用
以洛四房村为展示点,与太阳能生产厂家达成协议让厂家提供技术指导和物资扶持,采用村里补助厂家赞助的方式进一步普及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使农户使用率达100%;在专家指导下对全村所有主干道进行太阳能路灯的安装,同时鼓励提倡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灶的使用,以进一步保护生态、节约能源。
(2)生物质气化炉
以尚书圩为展示点,采用村里补助的形式继续推广生物质气化炉。生物质气化炉由高温密封燃烧炉、冷却系统和改进后的煤气灶组成,占地面积很小,通过科学地控制生物质燃料的制氧度,使可燃原料在密封高温的理想状态下通过干馏炭化生成可燃气体和活性碳。
将柴草、秸秆、谷壳、树叶、木屑、竹屑等可燃物晒干,送进气化炉的密封容器几分钟后就能产生气体,投入5公斤可燃物可产生持续3小时的用气量,在36小时内均可使用,且燃烧后不出现烟尘,具有无污染火力猛的特点。所以生物质气化炉的推广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科学利用了生活中的一些垃圾,使村容更加整洁、美丽。
(3)污水处理
洪家村的污水集中处理:分散农户两三户人家合建无动力污水处理池,另外村里集中统一建立生态污水处理系统,对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以上,整个村庄呈现“处处清水绿树绕碧村,四季花香鸟语伴笑声”的美景。
洛四房村的污水分散处理:村里为每家每户建造污水处理池,类似小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上面铺上泥土种上花草,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一举多得。结合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应用,老百姓就能自主在家中装修卫生间,有热水用,污水又能及时得到处理,在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还能保护美化化境,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运营模式:
1.生活污水处理、绿色能源应用等的示范在现有基础上先选取某个点进行综合示范,以一个点的成功产生能够带动全县的社会效应,继而推广到周边乡镇;
2.在试点中,生态环保新技术的应用普及应通过政府与厂家进行合作,采取厂家赞助村里补助的形式;厂家为首批试验户免费提供生态环保新技术新材料并提供技术指导,对于后续试验户厂家可酌情廉价出售,同时村里给与一定量的补助以减少农民的资金投入,避免因首次资金投入太大而打击农民尝试新技术的积极性;示范成功,示范点也将对厂家发挥了一个广告营销的作用。
4.2.6.4现代竹产业生态展示区
主题:
展示现代竹子生态产业链,以及循环经济理念在竹产业当中的实践。
现状:
目前,安吉县林业用地面积13.2万hm2,其中竹林面积6.7万hm2,以毛竹林为主,毛竹林面积达5.33万hm2,全县毛竹总蓄积量1.5亿株,年采伐商品竹2500万株,小杂竹9万吨,年产竹笋4.5万吨,2006年竹资源产值达5.6亿元。全县现有笋竹加工企业达1600余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8家,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21家,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竹加工企业908家,占全县笋、竹加工企业总数的56%,解决了50000多个就业岗位。2006年加工耗竹1亿余株,加工鲜笋2.5万吨,竹笋加工产品达10个系列、1000余个品种,年加工总产值为60亿元,出口创汇近10亿元人民币。产品主要销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等国。
不过安吉的竹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小、科研力量不够、自主开发能力差、实力薄弱、辐射面不够广等问题,如超过半数以上企业仍处在低层次的毛竹加工水平,不仅原材料利用率较低,而且所产生的附加值也低,极大限制了这些低层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对竹资源的集约管理水平较低,竹农对竹林可持续经营认识不足,存在粗放经营、乱砍乱伐的现象,这些都限制了安吉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规划提升。
规划内容:
在孝丰镇现有竹产业发展基础上,对竹产业以及竹林资源进行结构、技术和管理的提升,进而展示安吉竹产业科学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优化的产业结构。
(1)管理提升
①政策层面
政策的促进和引导对一个产业的迅速成长有巨大作用,所以在安吉竹产业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强政府政策的指导引导力度,积极进行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研究确定,通过政策保护和促进产业形成竞争力;另外要注重竹产业发展的理论问题研究,为形成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②企业层面
加强企业规模化经营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研究,注重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运行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做好在产业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规模等方面的工作。
③产品层面
注重研究成果向市场成果的转换,增强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加工能力,同时加强对于竹材加工机械方面的研究,促进竹产业的全面提升。
(2)结构提升
包括竹林资源结构和竹产业企业结构的提升。
①竹林资源结构提升
对竹林资源分类经营,用生态经济观点指导竹产业可持续发展。
把竹林划分为生态公益竹林、高效丰产基地竹林、笋竹两用丰产竹林三类,分别按照社会公益事业和林业产业要求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发挥竹林的主体功能,获取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生态公益竹林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牵头经营管理,实行严格保护,经营措施以调整竹林结构为主,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积极发挥竹子美化环境的作用,以使生态功能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高效丰产基地竹林和笋竹两用丰产竹林均为商品林,由生产者经营,参与市场竞争。商品林选择在地势较平、交通便利的地方,实施全垦施肥,走高投入、高产出、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②竹加工企业结构提升
在现有竹产业园区基础上进行合理扩大和改造,使竹产业相关企业都相对集中分布,引进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到园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较大规模的笋竹加工生态产业园区,使竹产业企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通过园区内部和外部的循环强化专业化的协作,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物耗,节约成本,提高竹材的利用率。
园区内部循环是针对内部有各种竹制品(如竹笋加工、竹类造纸、竹材胶合板、竹家具、竹纤维编织、竹保健品、竹醋液与竹炭等)加工企业的园区而言,园区就像一个消化系统,并能对原材料进行完全消化,各企业就是组成这个消化系统的不同器官,当原材料进入这个消化系统时,企业按生产性质依次获取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加工生产,而将自己不需要的部分或者加工剩余物送入下一个需要的企业,由此实现对原材料的高效利用。
此类园区需要建在竹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其对交通条件的要求相对要低。
园区外部循环是针对内部企业加工种类比较单一的园区而言,不同区域的此类园区应进行分工协作,形成一个区域性的消化系统,各园区相当于这个消化系统的不同器官,它们进行生产加工的方式如上所述。
此类园区分布比较灵活,但其对交通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可以依据交通通达性和市场需求而建。
(3)技术提升
技术的提升需要依托技术先进的企业,同时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大力引进科研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①对竹产品进行多元研发,促进竹子综合利用,提高竹材利用率。
积极推动竹产业的机械化,使传统的主导竹制品竹凉席向机械化的竹帘、竹毯、竹垫等多样化产品发展,如竹根做根雕,竹竿制地板凉席,竹梢编工艺品,竹叶提取生物保健药品中间体,竹笋成为盘中美餐,竹林发展旅游,还可以结合生态人居的示范进行生态建筑(竹结构活动房)的研究实践,促进竹材新开发和经济新增长。
竹叶竹粉除了育肥外还可以生产竹板、重组竹胶合板等,变废为宝;竹材边角料可用于生物质气化炉(见生态人居)以及新型环保发电厂,其原理类似于用稻壳发电,即将竹子干燥后再热解汽化,然后用产生的可燃气体来发电,不仅成本低,也有利于环境。
②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不断开发高附加值、低消耗的竹产品。
鼓励企业由单纯的竹物理应用向竹化学利用转变,如从竹叶提取物竹叶黄酮有降血压、血脂等多种功效,竹叶活性多糖有抗癌活性,竹叶芳香成分可开发出食品添加剂、化妆品、除臭剂、空气清新剂等产品;竹纤维是天然环保型绿色纤维品种,可纯纺,亦可与棉、麻、丝、涤、腈、天丝、莫代尔等混纺、交织,具有天然抗菌、防螨、除臭、吸湿、抗紫外线等功能,在内衣、T恤和床上用品方面前景广阔,可扩大研究竹-棉混纺纱等高附加值产品;竹炭与竹醋液在竹产业链中居于精深加工的一环,可用于燃料、空气净化与湿度调节、净化水、土壤改良、保鲜、卫生保健、屏蔽电磁波、工艺品制作,作为实现竹产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应大力发展,以充分利用竹材资源,延伸竹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对于直径过小、形状不规则、竹材加工剩余物等用机械和物理方法难以利用的竹材可以采用化学方法或生物方法进行处理而得到利用。如通过热化学过程将竹材转化为液体而成为应用价值较高的高分子材料,还可以通过深度化学加工成为羧甲基(CMC),用作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胶粘剂、上浆剂等,在石油、建筑、涂料、陶瓷、造纸、食品等行业有广泛用途。竹材的生物利用也是竹材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将竹材加工废料通过一定的加工方式制成一定规格的细料,再通过生物技术处理,可用作竹荪等高档食用菌栽培的基床。
运营模式:
1.组织上,政府对全县目前竹产业企业性质、规模、分布及竹林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选定合适地点进行竹产业园区示范,园区组建一方面是在原有小园区基础上采用政府入股投资形式对分散的有一定规模的竹产品加工厂进行搬迁和重建,另一方面是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大型竹加工企业,鼓励其对当地小规模加工厂进行收购或合并;
2.政策上,首先要发挥对本地竹产业企业的促进、引导和保护作用,其次要对进入的外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再次要对因为竹林资源结构划分而利益受到影响的农户给与一定的政府补贴;
3.技术上,首先无论是企业管理研究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需要大力引进科研人才,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和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其次需要政府牵线搭桥实现本地竹产业企业与周边科研院校的合作,再次引进的外资企业须具备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
4.2.6.5现代转椅产业生态展示区
主题:
安吉转椅产业发展历史展示、传承;
安吉转椅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探索、实践展示。
现状:
安吉县是“中国转椅之乡”,是世界椅业的制造基地;1982年,中国内地第一把五轮转椅在安吉问世;“在中国内地存有的每三把转椅中,有一把就出自安吉县”,可见安吉在国内及世界转椅行业的地位。椅业是安吉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经济总产值的35%以上。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设转椅生态博物馆对于安吉及世界椅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全县共有椅业企业近6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家,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6家;全县从事椅业行业的劳动力达3万人,椅业生产品牌形式多样,由原来单一的转椅生产向椅业系列化方向发展,已形成五轮转椅、排椅、按摩椅、沙发、餐椅及各类配件八大系列一万多个品种。
安吉拥有专业椅业行业协会,专业的座椅及配件批发集散中心-安吉转椅市场,知名的行业信息平台——全球椅业网(安吉)www.cnchairs.com,由世界著名SGS在安吉所设椅业检测中心等,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同时安吉椅业也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产值很大,利润很小,外贸不强,内贸较弱。
第二:差异化竞争不强,内部竞争激烈:品牌少,被动营销,研发能力弱。
第三:团体营销采购行为尚未形成体系。
第四:国内其他家具产业集群的竞争,椅业虽然在安吉比较集中,但特色不明显。
规划内容:
选择合适的安吉转椅特色工业园区作为博物馆的展示点。设信息资料馆,展示介绍安吉转椅产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于安吉的重要性。展示安吉转椅产业生态化改造、提升的研究与实践(新技术、新材料、产业结构,管理运营模式等)。
(1)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新产品的研发,突出安吉椅业的特色,强化安吉椅业的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生产工艺,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打造安吉椅业生态产业链,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减少对环境影响。
(3)以现有行业协会、转椅市场为基础,创新优化安吉转椅营销模式,强化安吉椅业的凝聚力,努力开拓世界市场。
4.3游线组织
4.3.1主题线路
根据主题,安吉生态博物馆的游览线路可以分为六大主题线路,以递铺信息资料中心为中心节点向六方辐射。
(1)美丽自然生态线
递铺信息资料中心、溪龙茶博园、西苕溪湿地公园、灵峰山竹博园、龙王山自然保护区。
(2)千年安吉探幽线
递铺信息资料中心、独松关古军事遗址、上马坎遗址、安城古城、龙山墓葬群、牛头山古军事遗址。
(3)民间文化集萃线
递铺信息资料中心、皈山乡洛四房、孝丰镇孝子公园、章村镇郎村、报福镇上张村、石岭村。
(4)修竹文化线
递铺信息资料中心、竹博园、孝丰竹制品加工厂、国际竹艺商贸城。
(5)至尊白茶线
递铺信息资料中心、溪龙乡白茶生态博物馆、溪龙乡白茶观光园、溪龙白茶街、天荒坪白茶谷。
(5)昌硕书画线
递铺信息资料中心、鄣吴镇吴昌硕故居。
4.3.2县域环线
安吉交通条件较好,根据规划,生态博物馆的接待服务设施也将完善,因此,在以下环线的每个节点均有相应的休憩接待设施,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县域环线构成如下:
递铺信息资料中心——溪龙乡上马坎遗址——溪龙乡白茶园(白茶街)——安城—龙山墓葬群—鄣吴镇吴昌硕故居——牛头山古军事防御遗址——皈山乡洛四房——皈山乡孝源村——孝丰镇孝子公园(石语潭度假村等)——章村镇郎村——报福镇上张村(上张村)——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报福镇石岭村——天荒坪电站——白茶谷白茶祖——灵峰山竹博园——西苕溪湿地公园——独松关军事遗址——递铺信息资料中心。
第五章 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析
5.1项目分期与投资概算
5.1.1项目分期
表5-1 项目分期建设表
分期
|
时间
|
建设内容
|
备注
|
分类
|
项目点
|
一期
|
2009-2011
|
|
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展示中心
|
|
民俗文化类
|
山民文化展示区
|
包括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竹文化展示区
|
包括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茶文化展示区
|
包括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二期
|
2012-2014
|
自然生态类
|
森林生态展示区
|
|
湿地生态展示区
|
|
历史文明类
|
旧石器遗址展示区
|
|
古军事防御遗址展示区
|
|
古墓葬群遗址展示区
|
|
民俗文化类
|
畲族文化展示区
|
包括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书画文化展示区
|
|
孝文化展示区
|
包括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人地和谐类
|
生态能源展示区
|
|
生态建筑展示区
|
|
生态村落展示区
|
|
三期
|
2015-2016
|
人地和谐类
|
现代竹产业展示区
|
|
现代转椅产业展示区
|
|
5.1.2投资概算
由于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安吉县博物馆)已单独立项,所以不计入此次概算。
表5-2 投资概算表
分期
|
建设内容
|
项目概算(万元)
|
备注
|
一期
|
山民文化展示区
|
5200
|
包括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竹文化展示区
|
600
|
包括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茶文化展示区
|
800
|
包括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合计
|
6600
|
|
二期
|
森林生态展示区
|
500
|
|
湿地生态展示区
|
500
|
|
旧石器遗址展示区
|
1000
|
|
古军事防御遗址展示区
|
5500
|
|
古墓葬群遗址展示区
|
2200
|
|
书画文化展示区
|
800
|
|
畲族文化展示区
|
800
|
包括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孝文化展示区
|
1200
|
包括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生态能源展示区
|
300
|
|
生态建筑展示区
|
800
|
|
生态村落展示区
|
600
|
|
合计
|
13400
|
|
三期
|
现代竹产业展示区
|
500
|
|
现代转椅产业展示区
|
500
|
|
合计
|
1000
|
|
总计
|
21000
|
|
5.2效益分析
5.2.1 生态效益
安吉在“中国美丽乡村行动”、建设中国第一个生态县后,已经在发展生态农业、水源涵养、绿地建设、公用设施建设和污染控制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是“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的延伸和深化,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的展示能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能更有效地恢复开发建设破坏的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安吉县建成生态博物馆后,将为该地区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这些生态效益可以分为可量化和不可量化。
(1)可量化的生态效益,如:森林生态展示区、湿地生态展示区、竹林等展区含有土壤保持功能,养分积蓄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净化环境功能,野生动物保护功能,具有吸收CO2释放氧气价值,减少地质灾害等价值。
(2)不可量化的生态效益主要是指人的生态效益,是人对生态环境的美好体验,这个是无法用具体用数据去测量的。
以剑山生态屋为代表的新型乡土建筑把“生态”、“自然”的观念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太阳能、生物质气化炉等清洁能源不仅能节约能源、净化环境,还能引发普通民众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重新思考,进而认识到自然生态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报刊杂志新闻上、距离我们那么遥远,而是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位于安吉县城南浒溪之畔的竹博园,栽培各类竹子约389种,馆藏大量竹子史实材料,是名副其实的竹之天堂。竹产业的生态产业链促进了循环产业的发展,这些都使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村总体生态功能加强。
当漫步在森林展区,在不干扰生态群落平衡发展的基础上,观众近距离体验感受各种动植物的生态习性和不同类型的生态群落景观,如千亩田的高山草甸、高山杜鹃群等;当徜徉在湿地展区,在生态恢复保育区边缘建立少量的生态观察点,观众可以身处用原生态竹木材料制作的观察点,静静地在栖息地的边缘观察在阳光下梳理羽毛的水鸟,而不用担心干扰鸟类的生活;当我们参与到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收放竹排、竹篓捕鱼、摸螺蛳、收种水稻、采种茭白、挖种荸荠等,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态效益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界的生态效益,也是人的生态效益,生态博物馆不仅保障了安吉县的青山绿水,而且唤醒了公众的环境生态意识,这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真正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态效益。
5.2.2 社会效益
全世界都面临着生态危机,自然资源和遗产在环境变化尤其是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面前面临衰竭和崩溃的危机,尤其是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假如把这些遗产的保护和一种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精致的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展示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向。
安吉生态博物馆一期工程共建设4个展区, 每个展区的基础设施维护、展区管理、周边经济带动等都将提供对当地来说足量的就业岗位,甚至可以辐射当地周边地区,这些就业岗位对于安吉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大作用。
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建立除了能改变当地城乡农村的经济结构,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文明素质外,还能提高当地民众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熏陶地域文化风气,这些都充分显示着生态博物馆以其科学的保护与传承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一点对于当地的少数民族村落(如朗村畲族)尤为明显。
生态博物馆具有建立新的社会特性的力量,即团结群众的力量。安吉的生态博物馆就承担了这样一种功能,它不仅能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更能形成一种向心力,它的良好发展将为安吉及周边地区的稳定和谐增添重重的筹码。
5.2.3 经济效益
生态博物馆的旅游服务功能对其它产业有很大的带动作用,生态博物馆的一些展示区展示点不仅能提高这些地区的知名度,而且能直接成为旅游的对象,为相关单位创收。
传统农业种植向特色农牧产品的转化会带来高利润,以竹产业、茶产业为代表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会带来高效益,比如当地的竹工艺品、茶饮料,当加入科技元素时,经济效益得到成倍提高。
隐性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视,如植被建设带来的减灾效益和水源涵养效益,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的栖息地效益,水土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的资源价值,环境改善带来的形象效益和旅游经济收入,这些隐性的经济效益也许不能立即表现在当下的收入上,但它的效益将绵延不断、为生态博物馆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浑厚的基础。
图6-1 生态博物馆的运营模式——“社区参与模式”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巩固, 按照各负其责, 各司其职进行分工。主要由生态博物馆建设委员会进行各方面的统一协调,实行居民主导,政府引导,专家指导的社区发展机制,具体分工如下。
6.1.1 政府
政府负责生态博物馆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协调旅游投资公司、旅行社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还要负责制定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 组织和引导当地居民积极投身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中来。
6.1.2 旅游开发公司
由旅游部门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或旅游投资公司) 负责旅游市场调查, 旅游产品规划以及博物馆社区的营销。设计出来的旅游产品必须是以当地文化或本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博物馆为活动空间,展示当地居民最原始、最古朴的特色。除此以外,还要制订一套资格认证体系,主要针对当地居民宣传文化、传承文化的等级程度给予资格上的认证。
6.1.3 旅行社
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开发旅游线路,可以把生态博物馆与当地乃至与其文化底蕴相似的其他地区中的文化旅游资源连成一体, 打造文化游。
6.1.4 博物馆工作站
博物馆工作站应设立在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它的主要职能是储存社区文化记忆、整理和研究社区文化遗产、传播社区文化信息。它在专家和当地居民的指导、配合下,开展文化遗产调查、信息收集整理、社区文化研究、文化资讯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6.1.5 专家
专家主要负责产品规划和项目规划,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这里的专家不仅仅是博物馆的专家,而是更全面的智囊团,包括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资深人士。
6.1.6 当地居民
在此,我们特别强调在社区参与中居民的主导地位。当地居民主要负责博物馆的文化记忆、文化展示,对于外来参观者来说,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活体展示。另外,当地居民还要参与博物馆的旅游发展决策;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参与博物馆的环境卫生维护、民俗表演等活动。
为了使当地居民积极地投身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中,一方面采用教育培训手段,使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自觉地接纳并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确实保障居民的经济利益。
6.2 分配模式
在社区参与模式中,分配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生态博物馆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态博物馆结合了生态旅游的部分特征。社区经营有了成效,就要考虑到利益分配,利益分配处理得当与否势必影响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博物馆社区内,吸引旅游者的主要旅游资源是社区居民世世代代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传承下来的文化,没有当地居民就没有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社区。所以在利益分配中, 应明确树立“当地居民利益第一”的思想, 在保证居民合法利益的基础上,协调好当地居民与政府、旅游开发公司、旅行社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了保障公平的利益关系,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可采用股份合作制这一模式。
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优点在于,既保持了股份制筹措资金、按股分分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内核,又吸收了股东参加劳动。具体而言,在这一制度下,收益的分配应该遵循的总原则是股金分红,支付股东的股利以及社区的发展基金。
股金分红中,参与分红的是生态博物馆所在的社区政府、旅游开发公司、旅行社、当地居民。在此,我们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入股之前,一定要对博物馆社区内的资源进行一个资产评估,这是入股分红的一个前提。
在社区的发展基金中,基本上应包括博物馆工作站的办公费用,专家们继续研究创新的科研经费,博物馆的修缮和保护费用,当地居民进行培训、教育的费用以及发展有关的各项公益事业等。
在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中,按多劳多得原则分配给居民。居民自己出卖的旅游商品收入全部归居民所有,政府企业不再提成。这样,才能使博物馆社区的广大居民从发展旅游中普遍获得实惠,从而激发他们投身博物馆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的极大热情。
6.3 保障措施
6.3.1 政策保障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将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为目的,吸引各方重视自然生态、历史文物和地方文化,发展和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由于博物馆对当地自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将产生的巨大作用,得到了上至国家文物局,下至安吉县委、县政府的极大关注,为日后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了便利。当然,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也需要文广局、旅游局、建设局、农业局、环保局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相应的政策保障。
6.3.2 管理保障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由生态博物馆建设委员会进行统一协调,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积极性,使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专业化。在博物馆的建设经营过程中,要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发挥生态博物馆的多重功能,针对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实行动态管理,及时予以调整,使整个生态博物馆社区呈现持久旺盛的活力,成为集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身、融入先进管理理念的新一代生态博物馆。
6.3.3资金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的法律规定,同样适用于以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为主要任务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所以建设生态博物馆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但也鼓励当地群众投资,即在生态博物馆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鼓励和调动当地居民的资金在博物馆社区进行小型投资以维持生计,投资重点应集中在餐饮、交通运营、居民旅店、旅游商品、旅游娱乐等方面,同时政府应予以相应的政策、金融和技能培训扶持。
第六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运营模式
构建一个好的运营模式,将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一块基石,而生态博物馆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区(居民)的参与。故基于我国生态博物馆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安吉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当地居民+政府+专家+博物馆工作站+旅游开发公司+旅行社”的社区参与模式(如图1),作为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的实际运营模式。
图6-1 生态博物馆的运营模式——“社区参与模式”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巩固, 按照各负其责, 各司其职进行分工。主要由生态博物馆建设委员会进行各方面的统一协调,实行居民主导,政府引导,专家指导的社区发展机制,具体分工如下。
6.1.1 政府
政府负责生态博物馆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协调旅游投资公司、旅行社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还要负责制定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 组织和引导当地居民积极投身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中来。
6.1.2 旅游开发公司
由旅游部门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或旅游投资公司) 负责旅游市场调查, 旅游产品规划以及博物馆社区的营销。设计出来的旅游产品必须是以当地文化或本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博物馆为活动空间,展示当地居民最原始、最古朴的特色。除此以外,还要制订一套资格认证体系,主要针对当地居民宣传文化、传承文化的等级程度给予资格上的认证。
6.1.3 旅行社
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开发旅游线路,可以把生态博物馆与当地乃至与其文化底蕴相似的其他地区中的文化旅游资源连成一体, 打造文化游。
6.1.4 博物馆工作站
博物馆工作站应设立在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它的主要职能是储存社区文化记忆、整理和研究社区文化遗产、传播社区文化信息。它在专家和当地居民的指导、配合下,开展文化遗产调查、信息收集整理、社区文化研究、文化资讯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6.1.5 专家
专家主要负责产品规划和项目规划,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这里的专家不仅仅是博物馆的专家,而是更全面的智囊团,包括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资深人士。
6.1.6 当地居民
在此,我们特别强调在社区参与中居民的主导地位。当地居民主要负责博物馆的文化记忆、文化展示,对于外来参观者来说,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活体展示。另外,当地居民还要参与博物馆的旅游发展决策;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参与博物馆的环境卫生维护、民俗表演等活动。
为了使当地居民积极地投身到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中,一方面采用教育培训手段,使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自觉地接纳并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确实保障居民的经济利益。
6.2 分配模式
在社区参与模式中,分配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生态博物馆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生态博物馆结合了生态旅游的部分特征。社区经营有了成效,就要考虑到利益分配,利益分配处理得当与否势必影响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博物馆社区内,吸引旅游者的主要旅游资源是社区居民世世代代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传承下来的文化,没有当地居民就没有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社区。所以在利益分配中, 应明确树立“当地居民利益第一”的思想, 在保证居民合法利益的基础上,协调好当地居民与政府、旅游开发公司、旅行社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了保障公平的利益关系,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可采用股份合作制这一模式。
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优点在于,既保持了股份制筹措资金、按股分分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内核,又吸收了股东参加劳动。具体而言,在这一制度下,收益的分配应该遵循的总原则是股金分红,支付股东的股利以及社区的发展基金。
股金分红中,参与分红的是生态博物馆所在的社区政府、旅游开发公司、旅行社、当地居民。在此,我们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入股之前,一定要对博物馆社区内的资源进行一个资产评估,这是入股分红的一个前提。
在社区的发展基金中,基本上应包括博物馆工作站的办公费用,专家们继续研究创新的科研经费,博物馆的修缮和保护费用,当地居民进行培训、教育的费用以及发展有关的各项公益事业等。
在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中,按多劳多得原则分配给居民。居民自己出卖的旅游商品收入全部归居民所有,政府企业不再提成。这样,才能使博物馆社区的广大居民从发展旅游中普遍获得实惠,从而激发他们投身博物馆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的极大热情。
6.3 保障措施
6.3.1 政策保障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将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为目的,吸引各方重视自然生态、历史文物和地方文化,发展和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由于博物馆对当地自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将产生的巨大作用,得到了上至国家文物局,下至安吉县委、县政府的极大关注,为日后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了便利。当然,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也需要文广局、旅游局、建设局、农业局、环保局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相应的政策保障。
6.3.2 管理保障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由生态博物馆建设委员会进行统一协调,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积极性,使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专业化。在博物馆的建设经营过程中,要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发挥生态博物馆的多重功能,针对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实行动态管理,及时予以调整,使整个生态博物馆社区呈现持久旺盛的活力,成为集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身、融入先进管理理念的新一代生态博物馆。
6.3.3资金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的法律规定,同样适用于以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为主要任务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所以建设生态博物馆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但也鼓励当地群众投资,即在生态博物馆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鼓励和调动当地居民的资金在博物馆社区进行小型投资以维持生计,投资重点应集中在餐饮、交通运营、居民旅店、旅游商品、旅游娱乐等方面,同时政府应予以相应的政策、金融和技能培训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