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微信 爱安吉APP
您当前的位置: 安吉新闻网>>安吉人文频道>>民间传说
良朋上马山一个屡有考古奇迹的地方
2010年06月04日08:19 | 来源: 安吉新闻网 | 作者: 周刊记者 吴静 通讯员 郑勇 | 编辑: 肖飞

  由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104位理事和63家全国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投票评选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活动自1990年创办以来,距今已有近20年历史,它因为能够极大推进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和文物意识的培养,因而成为行业标杆性评选活动和备受业内外关注的知名品牌。

  安吉虽频现考古发现,但与全国其他文物大省大市(县)相比,数量与价值均未有优势,因此与评选活动一直也是“无缘”。但在去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60项候选项目名单隆重揭晓后,安吉人惊喜地发现,“安吉上马山墓地”赫然在列,这也成为了县考古历史上的“首次”。激动之余,记者欣然前往上马山采访。在探访上马山墓地之余,也想了解上马山区域的历史文化。

  地理发现:名为山,形不为山

  楚国遗风遗迹在今日的良朋依然可寻觅。良朋的上马山,是一个在考古中屡有奇迹出现的地方。这里发现了迄今为止浙江最大的楚式墓葬群,出土的至少已有两千年历史的漆器中有壶、耳环、彩绘泥质陶鼎、钫等生活用具,制作精美,充满浓郁的楚文化气息。

  原以为“上马山”既然名为“山”,自然也便是座高山。可未曾料到,到达之后才知道惯性思维并不适用于此。记者来到了“上马山”,站在宽阔的街道放眼望去,齐整的楼房,热闹的商铺,嬉闹的孩童,还有扎堆聊家常的老人们,街道虽有高低走向,可整个场景与“山”丝毫不见有联系。良朋镇政府文化站站长蔡老师向记者介绍情况,“上马山”位于良朋村,整个区域大致东起良朋超市,西到中心小学,南起水库大坝,北至04省道,而被媒体争相报道的上马山墓群则是东起王家坝,西至中心小学;南抵石冲水库大坝,北到04省道与小白山公路交叉口南侧。

  名为山却不是山?街道上一位古稀老人巴柳松是居民们推举出的良朋历史的“记录者”。他告诉记者说,在他印象里,上马山起先的确是座山,1958年左右良朋修建水库,上马山开始被开辟,那时还应该山的原状;上世纪70年代初,这“山”上出现了第一幢房子,而后居民们就开始陆陆续续迁移到此建屋、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貌已经消失殆尽了;上世纪80、90年代时已经有目前状态的雏形,直到现在,大家只能从略带坡度的路段隐约能够体会“爬山”的滋味以此缅怀“消失”的“高山”。

  人文发现:穆桂英是永恒的主角

  来到良朋,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居民们很乐意将自己的家乡与穆桂英、杨家将联系在一起。对于穆桂英,老人们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执着。譬如说牛头山,虽然经过县博物馆专家们再三考察和认证,推定这是一处南宋时期,用于军事瞭望和传递军情的设施,即岳家军抗金瞭望台,或可谓之穆王台。随后这一军事遗迹还被上报国家申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大发现。但是良朋的居民们特别是这些老人们还是笃定地认同,那里曾是穆桂英落脚地,遗址中发现的石灶及大规模的建筑基址也纷纷被他们“习惯性”地与穆桂英“牵扯”到了一起。

  巴柳松告诉记者说,其实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不过年龄大了,总比年轻人了解得更多一些。其实良朋镇上有许多的地名其实都和穆桂英、杨家将有关联。比如说,良朋原先被叫作“杨败头”,这是因为当时据守“牛头山”(良朋境内一山名)的穆桂英在还未嫁入杨家时曾率领穆家军与杨家将大战,并在此将其打败,该地由此获名——“杨败头”。“上马山”的典故也是与她有关,关系也更为简单,因为这便是她出战前上马的地方。

  对于“上马山”的名称,巴柳松认定,这地名源于北宋时期,这一点倒是与穆桂英所处的年代相吻合,不过再要是细细推究,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单凭这“牛头山”、“杨败头”、“大败地”等地名,恐怕不能给予有力的历史证明。记者问道,为什么这里的传说都是围绕着穆桂英?巴老细想一下了说,这就不清楚了,我从我父亲那里听说,我父亲从我爷爷那里听说,这么一代传一代,就算不是历史,我们也会当真了。

  考古发现:墓群成“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

  “有很多古墓,有很多专家来过。”其实这才是老人听到“上马山”后第一反应。的确,这是把全国考古业界专家都吸引到安吉的古墓群虽然并不能让老百姓短时间了解考古、文物甚至当地历史,但是,对于熟悉万分的家门口“凭空”出现了那么多“土疙瘩”,对他们来说,除了增加饭后闲聊的话题外,震撼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镇中心小学退休老教师的章德才执意要带着记者去看古墓群,不过良朋境内频繁出现的古墓也让他一时犯了糊涂,后来,记者从县博物馆处翻阅资料时才发现,原来章老师第一次要带记者观看的古墓,其实已经是位于在高禹境内的“五福村古墓葬”。虽然这是一个乌龙,但是从中也能看出普通百姓对故土的自豪和热爱。

  关于“上马山”的传说,民间的说法的确具有趣味性,不过关于“上马山墓群”,县博物馆给予更为官方、权威的说明。周益琴馆员告诉记者,从2007年4月起,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县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在上马山墓群”进行了连续不间断的发掘工作,从截止去年10月份的数据看,共挖掘土墩57座,清理墓葬328座,出土随葬器物2821件,依墓葬类型划分则包括土坑竖穴墓、券顶及穹窿顶砖室墓、土墩墓几种,随葬品依质地划分可分为陶瓷器、铜铁器、玉石器、漆木器等。

  “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占墓葬总数的80%以上,在土色易辨的较大型土墩中可明显看到先筑墩后挖墓坑的建墓过程。依照墓坑规模的大小,土坑竖穴墓大体上又被分为甲、乙两类。除此之外,还有小部分汉六朝时期的砖室墓(包括券顶砖室墓和穹窿顶砖室墓)及极少数西周至春秋时期平地掩埋的土墩墓,除个别土墩墩内墓葬均为纯粹的土墩墓外,其余土墩墓零散分布在有汉墓的土墩下层……另外,该墓地出土的随葬器物十分丰富,土坑墓中出土的器物包括釉陶器、硬陶器、泥制陶器、铁器等等,其中釉陶和硬陶器占了绝大多数。”专业化的术语让记者不甚了解,不过还是注意到以下这段话,“考古专家们在对现场出土的随葬器物经过认真分析,再三核对后判断,上马山土坑墓的时代大多为西汉,少数可晚至两汉之交或东汉早期。”

  记者还了解到,上马山墓群墓葬数量多,分布集中,出土遗物丰富,所清理的三百多墓葬集中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同时墓群内墓葬的时代比较集中,多属于西汉……“上马山古墓葬的发掘为安吉古城遗址的综合研究,为研究战国、西汉时期的墓葬制度和埋葬习俗,建立本地区西汉墓葬详尽的分期标尺等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料。”周馆员介绍道。

  另外,对于良朋镇来说,上马山楚式墓葬群的发现为振兴良朋提供了一个发展契机——借助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内涵,提升良朋镇知名度。据了解,目前,良朋镇已经筹划建设上马山湖运动休闲度假中心。“我们既要保护好上马山楚式墓葬群,更要通过发掘良朋的文化底蕴来做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文章。”

  链接失效

糟糕!链接失效了。

建议您:

  • 稍后刷新本页
  • 等待片刻,本页自动带您前往首页
  •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新闻集团主办,安吉文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制作维护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05010853号
    本网电话/0572-5687133 | 智慧安吉APP热线/0572-5680008 |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祥和路178号9楼
    中国安吉网政务新闻视窗APP)法律顾问:浙江求直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