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名片
乡村名称:鄣吴镇鄣吴村
乡村特色:金龙狂舞
乡村风情: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里,一条金色的巨龙从天而将,翻云覆雨,盘旋飞腾……鄣吴金龙在全省农民“种文化”的浪潮中大展雄姿。
鄣吴金龙诞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鄣吴镇鄣吴村,自明初以来,该村吴氏族人耕读传家,考上举人、进士的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有嘉靖年间的“吴氏父子四进士”以及清初的藏书家吴五凤等。吴氏族人为庆贺族中子弟“金榜题名”,每每以舞龙相庆。因龙身覆以金色绸布,画上金鳞制作而成,故俗称“金龙”,寓“鲤鱼跳龙门”、“金榜题名”之意。数百年来,鄣吴金龙遭遇几起几落的坎坷,但仍长盛不衰,至今魅力不减,成了鄣吴镇仅次于昌硕大师的第二张文化大牌。
昌硕大师与金龙
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不仅在诗、书、画、印方面造诣深厚,对故乡鄣吴的金龙也情有独钟。民国初年的一个春节,昌硕大师正好回乡过年,看到金龙过于简陋,便带头捐资,请来安徽老八村的“龙师父”正正规规地扎了一条龙,令村里少年演习。为确保舞龙活动能继续流传下去,昌硕大师又不厌其烦地与村民商议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鄣吴村龙灯会”,从组织上、经费上保障了金龙活动的长期举行。
另外,大师更以艺术家特有的创新精神,对金龙的制作和舞技提出了大胆的革新意见。为改变金龙华彩有余而灵动不足、外表形似而神不似的缺憾,大师建议将十三节龙身减为十一节,龙头减轻、减小,龙棒减短,使之长短适度,运转自如,首尾相顾。在舞技上,他亲自与安徽“龙师父”多次切磋,在传统的基础上设计了近二十种舞龙招式,增加了许多高难度动作,如“节节跳”、“跑滚龙”、“金龙大翻身”等 ,大大提高了演出的精彩度。
在昌硕大师的精心培育下,金龙焕然一新,演出艺术也上了一个层次,演出范围更是扩大到了周边各县和安徽广德、宁国等地。从此,鄣吴金龙开始迎来了第一个春天,鄣吴的舞龙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积蓄着。
鄣吴金龙人人爱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文化艺术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发扬,鄣吴金龙又迎来了发展的好时光。和当年昌硕大师的提议一样,今天的鄣吴人为金龙活动自发成立了“龙会”,基本会员保持40人左右,“龙会”以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为宗旨,用热情和汗水舞动着鄣吴金龙的青春。“我们来自各行各业,我们有老有少,我们都是爱龙的人。”“龙会”会长于炳炎道出了鄣吴所有百姓的心声。“龙会”成了金龙的家,每位会员都把龙当作宝贝,每次成功的演出就是给金龙增亮色。
据介绍,鄣吴金龙能深受群众欢迎并不断发扬光大,主要还是要归功于它的独具特色的造型,变化多端、节奏强烈的演出套路和震撼人心的演出气势。金龙外形突出,舞动时金光闪闪,耀眼夺目;道具制作追求轻巧,龙骨全以竹篾制成;龙舞以狂舞为主,有雷霆万钧之势,15个套路精彩纷呈,各有寓意;龙珠以铁筋为骨,球中有轴能自由转动,球下有铁片数枚,舞球者以棒叩地的声响来指挥整个龙舞,节目转换间不露痕迹;配乐的锣鼓队伍庞大,气势威武宏大,感染力非凡。
金龙“生”出四条龙
在鄣吴金龙文化日益发展的同时,创新与传承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当地政府和“龙会”的重视。鄣吴镇政府为此专门制定了五年规划,目前已在6个村建起了金龙培训基地。“龙会”作为独立运作的文化艺术团体,有着独特的纳新措施。“群众是鄣吴金龙生存发展的土壤,金龙‘活’靠百姓,金龙的传承也要靠当地百姓。”于会长感慨地说,“龙会”每年都从村民里培养舞龙人,放假时孩子们也都来参加,老队员手把手地教授技术,从小就伴着自己长大的金龙成了年轻人的宠儿。
一看二听生情感,孩子们跟金龙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在龙会的帮助下,鄣吴镇幼儿园成立了一支少儿舞龙队,两条小龙经常与金龙一起翩翩起舞。“他们稚嫩的小手举起的不仅是短短的龙棒,而是鄣吴金龙文化艺术的接力棒。”幼儿园园长董蓉蓉说。每年都有近30个孩子参加这支少儿舞龙队,年复一年,走出去的孩子都成了舞龙迷。
陈国方是舞金龙龙头的老队员,舞了30多年的龙,跟金龙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最近,老陈计划在自己办的制扇厂组织一支龙队,一方面把“龙会”的精神和技术传给员工,另一方面利用舞龙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人们在业余时间舞舞龙,丰富一下文化生活,大家都很欢迎,这对职工、企业都有好处,”老陈高兴地说。
“鄣吴金龙飞腾起来了,但要成为安吉的文化标志还有很多路要走,创新是必然的要求。”
于会长的心里盘算着另一件大事。金龙只是代表了鄣吴地方文化,爱龙的人们希望看到一条有安吉特色的龙,金龙可以作为创新的母体。经过多番思考与讨论,“鄣吴龙会”决心制作一条“竹叶龙”,初步设想采用竹叶形状龙体,以绿色为主色调,象征竹乡的地方特色,与金龙相伴,双龙齐舞。目前,“竹叶龙”正在设计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条充满竹乡特色的绿色长龙将在鄣吴腾起。
后记:龙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图腾和文化符号,鄣吴金龙以龙的形象通过强烈的舞蹈和变幻的套路,将中华民族一往无前、战天斗地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激励,形成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