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微信 爱安吉APP
您当前的位置: 安吉新闻网>>2010新闻专题>>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报道>>人物篇
人心齐 泰山移
2010年03月26日15:23 | 来源: | 作者: 记者 林贤飞 | 编辑: 肖飞

  美丽乡村建设把鄣吴镇玉华村这个过去人心涣散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改天换地的“大拳头”,“大拳头”凝聚了全村179户村民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并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打造成“如诗如画,家家幸福,人人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这个“大拳头”的形成,离不开该村党支部书记邱兴平。

  勇担风险,抵押私产换来60万元启动资金

  2008年,“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在竹乡大地拉开帷幕,玉华村村支书邱兴平主动把创建“中国美丽乡村”申请书向上递交,但底子薄、家当穷、人心涣散的现状不禁令人担忧:玉华村能行吗?

  “玉华村为什么不行?”邱兴平用实际行动开始证明“一切皆有可能”。

  开了几次会,没人敢“凑份子”。最后,邱兴平把300多亩的承包山林用作抵押,到镇信用联社贷款60万元作为创建启动资金。

  村干部、党员打心里敬佩村支书的胆魄,更看到了他真心实意要为村里做实事干大事的决心。于是,村民们感动了,村干部、党员卖毛竹、售土鸡,也凑了30万元。

  涣散的人心一下子被凝聚起来,全村村民一起加入到了创建工作中。

  动员群众,投工1000凿出通天林道

  “人心齐,泰山移。”这是邱兴平时常鼓励大家的一句话。

  玉华村后山上都是毛竹,属村里村外300多户农户共有,毛竹一直以来都靠肩背人扛运下山,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修建一条通天的林道成为该村美丽乡村创建中家家户户支持的一大工程项目。

  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从2008年5月份开始,山脚到山顶弯弯曲曲的12公里山路上,村民们忍着酷暑骄阳的炙烤,顶着风雨的侵袭,奋力挖土开路,勤恳筑埂建桥。

  渴了,捧口山泉水;饿了,嚼几块面包;困了,靠在毛竹上歇一歇。在这座海拔300米高的山上,一群质朴的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开天辟地。至当年11月,这条长12公里,宽3.5米,中间建有5座桥梁的通天林道竣工了,而这,仅仅投入了1000余个工,花了20多万元。

  “如果承包给工程公司来建造,没有百来万这条林道是建不成的。但是,我们可爱的群众却做到了。”邱兴平自豪地说。

  精神感人,修理铺老板自愿“弃富求贫”做“苦工”

  在邱兴平等“领头雁”的带动、感召下,在玉华村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很多村干部、党员舍小家为大家,带头干重活、做累活。

  在最炎热的农历6月,村里正浇筑水泥路,但是由于天气炎热,这个又脏又累的活一下子让很多人累倒了。在鄣吴镇街上开了一家家电维修商铺的党员李德云得知这事,立即停下手中的活,撇下每月3000多元收入的轻松活,来干每天只有50元收入的重活。镇里人不理解李德云为什么要去做“苦工”,而且他一干就干到马路浇筑好了才“收战”。原来又细又白的他被烈日“烧烤”了一个多月后,变得又黑又瘦,从此,他多了个“不倒翁”的绰号。

  同样,像李德云这样的党员还有村干部徐文富,他不仅拿出5万元支持美丽乡村创建,而且一心扑在拆迁、施工和政策宣讲工作上,妻子得了高血压都没时间带她去医院治疗。

  如今,村美了,路畅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这个农民人均收入近1.5万元的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 林贤飞)

  编辑点评:十指握成拳,力量成倍增。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朋友“我要创建”的热情和激情。而群众力量的凝聚,离不开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领头雁”的引领。玉华村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人心齐泰山移”。

  链接失效

糟糕!链接失效了。

建议您:

  • 稍后刷新本页
  • 等待片刻,本页自动带您前往首页
  •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新闻集团主办,安吉文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制作维护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05010853号
    本网电话/0572-5687133 | 智慧安吉APP热线/0572-5680008 |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祥和路178号9楼
    中国安吉网政务新闻视窗APP)法律顾问:浙江求直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