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县环保部门获悉,到目前为止,我县七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已让32.44万人受益。
从2003年开始,我县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作为生态县建设重点工程和基础性工作持续推进,专门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明确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按项目总投资的50%进行补助,经济薄弱村再增补30%。
在具体过程中,县生态办与环保部门本着环境优先、因地制宜、简单适用、运行管理方便、造价低廉的原则,积极致力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白水湾村、横山坞村运用分散式无动力生态湿地处理技术,在山川乡山川村、报福镇景溪村推行太阳能驱动污水处理技术。此外,我县还加大与浙大、省环科院等大专院校技术合作力度,首创了农村生活污水分户式湿地处理技术,实现了一、二代处理技术向第三代一体化处理技术的转型。截至目前,我县已探索出微动力(A/O)处理技术、潜流型生态湿地处理技术(包括集中、分散)、阿科蔓处理技术、净化沼气池处理技术、多介质土壤层农家乐污水处理技术、太阳能驱动污水处理技术、生态湿地——土壤耦合处理技术七大农村污水处理模式。
据悉,截至2009年底,我县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达120个,覆盖率达64.2%,全县累计受益人口达32.44万,受益率达72.1%;至2009年,县财政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奖励(补助)资金达7800余万元。同时,各乡镇(开发区)按分级管理的要求分别实施30%—100%的资金配套政策,县、乡镇、村三级的激励机制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拉动社会性投入达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