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弄村的威风锣鼓声名显赫,马家弄村的竹鼓后来居上。如今,马家弄村改变了靠山吃山的习俗,发展着自己的文化事业。村里的人都说,在马家弄村,你很难看到村民在牌桌上忙活。这一切,全靠有了好书记汪金明,是他带着大家往精神文明的大道上奔走。
竹鼓添风情
“马家弄村从陕西引进威风锣鼓至今已是第五个年头了,规模不断壮大,影响越来越广,群众文化氛围越来越浓。”汪金明介绍说,如今威风锣鼓开出一支“姐妹花”,“为了丰富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弘扬安吉的特色竹文化,增加演出的观赏性,2008年底开始,我们又引进了独具特色性的乐器竹鼓。竹鼓的鼓面和鼓身均由竹子加工制成,分大鼓、中鼓、小鼓、高音鼓四类鼓,共40个。”
村民们无不拍手称快、齐心支持。丁永山夫妻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年近七旬的村民李志刚是年纪最大的队员,但他依然每天坚持参加排练,老人说,重在兴趣,有了竹鼓这新乐器,自己也想试着做尝鲜的人。“由于竹鼓和一般鼓的音质、音色等都有所不同,因而我们排练的新曲子是依照竹鼓特有的音质、音色特别谱写的。”省群艺馆沈老师介绍说,“排练,是为了能让队员们更好的上手,每位队员都要一节一节从头开始学,繁琐而枯燥,没想到大家都很乐意,积极性特高!”
“如果把原先的威风锣鼓队归属于广场型演出的话,那现在的竹鼓乐队就属于舞台型的演出,少了些陕西地方的酣畅豪爽,多了些江南地区的温柔婉约,更具有安吉的地方特色。”汪金明信心满怀地说,“有了竹元素的加入,马家弄村的锣鼓声一定会敲得更响、传得更远!”
润物细无声
竹鼓,这一文化活动给村庄和村民们带来的变化更是润物无声,村民们心齐了,村里的风气好了,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大家觉得参加演出荣誉感特别强,有名队员和邻居闹矛盾,村干部做工作也没效果,有次队伍训练,没有通知他参加,这是为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集体带来不好影响。这一招很管用,这名队员后来较好地解决了邻里间的矛盾。
汪金明还说,外出演出,鼓队很重视自身的形象,有些队员卫生习惯不好,吃了盒饭就将空盒往车窗外一扔,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集中训练的时候,不单排练节目,还进行文明举止的训练。现在,这支鼓队出门演出,领队再也不用担心队员会在行为细节上丢分,无论是30人的小型演出,还是百余人的大团队演出,保持团队的形象已经成为所有队员的共识。
文化显新美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汪金明就带领着村两委班子着手打造马家弄村的特色文化,以此来提升村庄品位。同时,通过文化传播带动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正在他的运筹帷幄中。他发动群众组建百人威风锣鼓队,亲自担任队长,受到了各地观众与领导的好评,为创建文化大县作出一份贡献。
如今,威风锣鼓又衍生出了山川竹鼓,在他的打造下,山川竹鼓也已俨然成了马家弄村的新文化亮点。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马家弄的文化产业必将走在前列。有了文化作为依托,马家弄村的休闲经济也有了大的发展,农家乐产业不断壮大,农民的收入有了新的来源。
编辑点评:在汪金明这个“乡土导演”的指挥下,马家弄的锣鼓、竹鼓敲得震天响,敲出了美丽乡村新农民的精气神。如今,在激越鼓点的引领下,马家弄村的百姓们正着手描画一幅民富村强的美丽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