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微信 爱安吉APP
您当前的位置: 安吉新闻网>>安吉人文频道>>故鄣历史
寻访一个没有印记的民族——畲族
2010年03月11日16:06 | 来源: | 作者: | 编辑: 周林

 
 
 
  (以上均为畲族民族服装)
  编者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鲜美的民族特色。数千年来,汉族是在与各少数民族的融合中繁衍生息,而少数民族也在繁衍中与汉族进一步地融合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从炎帝族第一次从西方逐步东移,进入渭河流域和黄河中游后,便开启了中国少数民族迁徙的历史。从此各民族的迁徙趋于活跃,迁徙活动频繁。

  从我县公安部门的户籍管理系统查询到,目前全县有畲族、藏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布依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东乡族、瑶族等10个少族民族。他们有的分布在章村、报福、梅溪、昆铜、皈山、安城等县城各个乡镇。还有的居住在云鸿社区、递铺社区、凤凰社区、孝丰社区等各个小区。本版特寻访到这些少数民族,挖掘这些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特性。

  章村镇郎村是安吉畲族少数民族的聚居村落,明清时期,便由闽、粤、赣等地迁徙而来并长期定居于此。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畲族村民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畲族人自称“山哈”,有着山里客人的意思。

  从县城出发,车子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前行,从窗户向外眺望,看到道路的两旁一个个写上“畲”字的灯,便可以‘嗅’到一丝畲乡的气息了。那几座“畲香畲色”的黄土房子,村内一排排富有畲族特色的农家小院。无不告诉你已经到了‘畲族部落’了。

  畲族的过年气氛非常浓郁,在春节前数天里,畲民就开始忙着打年糕、打糍粑、做豆腐等。在大年三十夜里,先祭祖,然后逐一向祖先跪拜,完毕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餐桌上要有火锅,有鱼有肉,吃饭时要讲吉利话,有些人家怕小孩乱讲话不吉利,就在年夜饭后用草纸擦一下嘴巴,这样就没事了。吃完年夜饭,一家人要围在火盆边等夜,一直坐到第二天即凌晨零点以后,叫坐夜。到了零点,家家要放鞭炮赶年,这事完了以后才可以休息,但火盆里的火不能熄灭,一直要放到第二天早上。余火也不能熄灭,称“煨年猪”。大年初一早餐由家中男子烧,然后在家院中四方洒米洒水,表示除邪,另外这一天不可洗涮。如前一年家中有亲朋过世的,则在初一早上去坟地祭拜,称“拜新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另外有七不出八不归之说,即:初七不能出门,初八人在外地的也不能回家,到正月十五年才算过完年,家中年货也可以大吃特吃,吃完为止。除了这些常见的习俗外,让我们来深挖畲族还保留了哪些民族特性吧。

  民族医药奇葩:畲药

  一走进村民雷绍云家中,便闻到一股中药味。只见雷老伯正忙着在配药。出于好奇,记者问他这是什么药。雷老伯边包药边乐呵呵地说这是安胎药,对习惯性流产具有很好的疗效,由于远在江西赣州的女儿有一位朋友有习惯性流产史,这一次她又怀上了,怕再一次掉了,就托女儿让我给她寄几贴过去。

  土生土长的雷老伯和其他畲族“山哈”一样,都有着一种勤劳质朴、助人乐善的好品行。他出生在一个畲医世家,祖祖辈辈都懂畲医畲药,代代相传,传承到他这一辈已不知道是第几代了。在他记忆中,打小,他就随着爷爷上米岩山采畲药,为村里受伤和患病的村民看病疗伤。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逐渐地迷上了畲医畲药。爷爷擅长治烫伤、感冒、肝病。因此,打小他就接受了爷爷的传承,掌握了许多治烫伤、感冒、肝病的畲药和药方。21岁时,雷老伯就开始在村卫生院当医生。现在退休后,也一直坚持为村民看病。 

  在雷老伯家藏药的阁楼里,预备的畲药并不是很多。他说,陈药和干药,大多数都不如新鲜的畲药药效来得好。在山上,什么药长在什么地方,他都了如指掌,他根本没有必要在家里备留太多的药。

  “据我所知,自我太公那代就开始迁徙到这里长期居住,到现在已经有七代人了,共几十户人家都能识中草药。”雷老伯说,听他的父辈们相传,畲药之所以会兴起的原因是他们的祖辈以前都居住在山林里,畲族村落在选址上一般选择“地处山岙、易守难攻”之险地建设村寨,畲族民居倚山而建。畲民为求生存与繁衍,不仅学会了防治疾病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而且还学会了看风水,现在他们家家户户都会看风水。

  畲族医药就是畲民长期在生产、生活实验中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畲药体现了畲医药的文化特色,对某些疾病的疗效更有独到之处。“眼看着自己年纪也大了,也应该将自己珍藏的那些古方、古剂传给下一代了。”雷老伯说,虽然身体还是十分硬朗,但到底也已经到了65岁花甲之龄了,所以他已经将一些药方传教给自己的儿媳妇了。

  原始的畲族饮食文化极具特色

  “将蟾蜍熏起来,可以吃上一整个正月呢。”村民蓝根莲说,熏蟾蜍(方言秋割),其实是当地畲民的一道特色菜,虽然现在做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前畲民捕捉到蟾蜍,一时半会吃不完,他们就想方设法将蟾蜍做成熏蟾蜍,放的时间自然就长了,是正月里招待客人的一道好菜。

  据了解,畲民还带着当地人吃野味。据当地村民雷树旺老人讲,畲民初入章村郎村时,整个郎村的郎姓人口只有5人,而且都是小孩。当地的习俗几乎失传,全靠外地移民帮着重建家园。当时这些当地人不知道山上有许多吃的野味。如石鸡、田鸡、泥鳅、黄鳝、蛇等野味,其实山上、田间到处都是,只是当地人不敢吃,畲民因原是狩猎生活的,加上贫困,吃不起大鱼大肉,所以自己上山抓这些小动物烧着吃。当地人看这些畲民吃得很有味道,经过几年的观察也没有吃出事,故也大着胆子,叫畲民烧好让他们尝一尝,经过几天的尝试,他们觉得很好吃,也就慢慢地学会吃这些野味了。

  畲民原来一直居住在大山深处,沿用古人刀耕火种之法垦山种植杂粮,然后辅以狩猎和砍柴烧炭为生,到了安吉后,这一生活方式有了一些变化,除了种杂粮和狩猎外,还学会了种植水稻的方法或学一门手艺或给帮别人打工以维持生计。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饮食风俗的变化,如畲民一直沿用古法酿造小米酒,后来与当地人一起发明用红曲糯米酿造红曲酒。在食豆酿方面一直是用黄豆浸涨,用石磨磨成浆入锅煮熟,称“豆腐崽”,吃时加葱等辅料,用火锅边煮边吃。现在则与当地人一起用豆浆盐巴制成豆腐块(豆腐干)。或炒、或煮、或油炸着吃。而一直到现在没有变化的是吃火锅,冬季宴请时一定要有火锅才够味。烧鱼头时,运用了畲族土法,紫苏香料,畲香的调味,调味去腥,使这道菜拥有着不凡的味道。还有就是制糯米粑,做法是取糯米浸涨入甑蒸煮,倒入石臼舂成糊状,搓成小块,外表沾些糖拌芝麻粉,豆粉之类的香料趁热吃。每到重阳、过年等重大节日,畲民都会做一些吃。

  民族文化口口相传

  为保护畲族文化,郎村村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计留住渐逝的畲族文化,让其孕育新的辉煌,与世人共享畲族文化瑰宝。 

  在畲族文化展示馆,记者看到了一些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以及从未看到过的畲族文化资料、畲族群众各类生产及生活用具、实物。“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了,现在开始着手二期工程了。”土生土长在这片畲山又身为郎村妇女主任的雷红琴说,他们一直在收集和整理畲族的有关历史资料,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对畲族文化进行整理、创新,打好文化品牌。让畲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光大。  

  “我们畲族有语言,却没有文字,民族歌谣、文化习俗都是口口相传、世代相承。我们日常生活都是用畲语进行交流的,所以不管孩子,还是老人都会畲语,很多老人还以歌代言,其中有几位老人唱出来的畲族歌曲还非常的‘原汁原味’。”雷大姐说,服饰方面,除了年轻人要在外面劳作不太穿畲服外,小孩和60岁以上的老人平时都会穿,还有重大的节日村民们也会穿。

  “畲族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印迹的民族,虽然在物质文化方面没有留下什么,但是在精神文化方面却留下了不少。”郎村村主任郎为武说,美丽乡村的创建,包括畲族风情节的举办,让畲家儿女重新找回了民族自豪感。

  相关链接:

  畲民在安吉的分布

  1、章村镇郎村有大量畲民集聚,据普查郎村(2009年止)有1600多人,畲民占三分之一以上,风俗习惯大部分已经和当地人无殊,但还保留着部分畲民习俗。据考证,在光绪年间(1871年)由雷姓一支从龙泉迁至郎村。蓝姓一支在光绪年间从丽水碧湖镇迁至临安昌化,直到1895年与郎村雷姓联姻,全族转迁至郎村。数年后,在郎村的畲民又分作两支,一支在郎村定居至今,另一支又迁移至宁国千秋关定居,成为安徽省唯一畲族乡的畲民,现在还与郎村畲民保持联系,互有往来。

  2、报福镇中张村(2009年止)有畲民,这一支是雷姓畲民,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临安转迁来此,至今已逾六代,据考证,祖籍是浙江龙泉。

  3、报福镇洪家村(2009年止)有畲民。

  链接失效

糟糕!链接失效了。

建议您:

  • 稍后刷新本页
  • 等待片刻,本页自动带您前往首页
  •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新闻集团主办,安吉文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制作维护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05010853号
    本网电话/0572-5687133 | 智慧安吉APP热线/0572-5680008 |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祥和路178号9楼
    中国安吉网政务新闻视窗APP)法律顾问:浙江求直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