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微信 爱安吉APP
您当前的位置: 安吉新闻网>>2010新闻专题>>姐妹群英奖评选
江冬琴
2010年02月12日12:46 | 来源: | 作者: | 编辑: 高斌

  为了加快农村产业化和庭院经济发展,报福镇彭湖村村民江冬琴在该村妇女主任的帮助下、在镇妇联的大力支持下从杨桐叶的收购入手,不断壮大杨桐柃木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种植杨桐柃木产业,成为全村及全镇靠种植杨桐柃木致富的领头雁,带动了周边杨桐柃木的规模化生产,为山区妇女致富奔小康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因势利导、组建基地
  20年前蒋冬琴与王明亮结婚了,当时家里并不富裕,吃的是粗粮,住的是平房。穷则思变,年轻的她想到了要自己办一家绑带厂,但是要办厂并不容易,当时是困难重重,缺资金、少设备、没厂房,仅有的是几万元积蓄和自己自强不息的决心,缺钱找亲戚朋友借;少设备,土法上马。终于在1995一家绑带厂在报福镇彭湖村(原彭宅)正式开业了。但是由于当时管理企业的经验不足,产品的销路没有打通,生产的绑带一直积压仓库,绑带厂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是继续亏本经营,还是关闭绑带厂!”成为放在蒋冬琴面前的一道选择题,思前想后、与丈夫商量,最终他们还是无奈地选择了关闭绑带厂。
  蒋冬琴不是死脑筋,也并没有因为绑带厂的不顺利而退缩,既然办厂的路子走不通,就走其它的致富门路。在村妇女主任的帮助下,夫妻俩人又把眼光放到了杨桐叶的采摘和加工。1997年,他们将绑带厂转让的资金全部投入进去,办起了一家杨桐叶收购、加工的小作坊。在当时从事杨桐叶采摘、加工的人并不多,杨桐叶的出口量也不是很大,家里的亲戚们认为做杨桐叶加工的生意没有前途,并不是很支持,但是蒋冬琴夫妻俩认准了这条路。万事开头难,一开始为了减少成本,能多收一点杨桐叶,夫妻俩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由丈夫骑着摩托车带着她,到山里面去收购杨桐叶,往往一待就是一天,到了晚上回家后,夫妻俩又把白天摘来的杨桐叶清理、捆绑,加工成成品。渐渐地小作坊变成了生产基地,夫妻俩人虽瘦了一圈,但腰包却鼓了起来。
  二、扩大规模、带动致富 
  随着杨桐叶出口量的增加,产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蒋冬琴夫妻俩又扩大了规模,于是就在当地找了一些空闲的妇女一起从事杨桐行业。现在蒋冬琴杨桐叶加工厂上班的人有70多个,有效地解决了当地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且每年实现产值达到2百余万元。在蒋冬琴夫妇俩的带领下杨桐叶加工也成为该村村民的一个主要的收入来源,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致富增收的门路,成为远近闻名的杨桐叶包装出口基地。
  三、创新创业、拓宽思路
  以前杨桐叶的加工利用主要以采集野生资源为主,近年来,随着当地加工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已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有时本地的杨桐收购完了,他们还要到江西、安徽等一些地方去收购。这时,蒋冬琴夫妻俩又开始琢磨着要对杨桐进行人工种植。去年,他们又承包了60余亩土地进行了杨桐的人工种植。现在已经完成了2亩多的杨桐幼苗的培育,下一步就可以将这些幼苗移栽到承包山地上去了,今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蒋冬琴又扩大规模承包了近百亩山地,并于09年6月成立了杨桐柃木的专业合作社,蒋冬琴靠着一股闯劲、拼劲、干劲,不但使自己富裕起来,而且通过带头示范,致富不望众乡亲,带动本地的农户共同致富,成为当地带头致富的领头人。

 

  链接失效

糟糕!链接失效了。

建议您:

  • 稍后刷新本页
  • 等待片刻,本页自动带您前往首页
  •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新闻集团主办,安吉文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制作维护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05010853号
    本网电话/0572-5687133 | 智慧安吉APP热线/0572-5680008 |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祥和路178号9楼
    中国安吉网政务新闻视窗APP)法律顾问:浙江求直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