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习是一种态度;
学习是一种方法;
学习也是一种能力。
决定一个人的,是一个人八小时工作之外干的事;决定一个单位发展的,是一个群体八小时工作之外干的事!
学习,是人一生的事业!
创新,是一个单位永立潮头的动力。
在去年开展第一届读书节的基础上,今年10月,县新闻宣传中心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中心上下开展了第二届读书节活动。一个月的时间很短暂,一个月的收获却很丰盛——
读书节精彩语录
童思源:社会新闻关注民生,是老百姓爱看的新闻,要格外注意舆论导向。民生记者一定要用好自己手中的笔。
黄学芳:“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记者的历史观。
“每天有几万人在看我的报道。”这是记者的成就感。
“这是一群跑在时间前面的人。”这是记者的预见性。
马晓如:“当表现分超过印象分时,你就是不可战胜的。”
胡亮:对于记者来说,写稿子,分数不是最高的追求,而是最低的追求.
俞永平:“没有策划怎能经营”,对商业广告来说,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就让策划照我去战斗”。
彭枫:“广告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说服的艺术”,如何提高“说服的艺术”将是未来报纸广告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童海燕:如果我们提高得不够快,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否定得不够彻底。做新闻,就是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
胡国稳:新闻人是杂家,不求事事专业,但求事事知道。
蒲璇:学习是人一生的事业。
林贤飞:做好“热身”,才能跑得更快。
张乐:以前我觉得“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很土,现在,我认为它很酷。
陶维莹:报纸不仅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也是美的载体。
吴静:只有有知识,才能具有质疑的能力;只有多学习,才能拥有平衡的意识;只有勤读书,才能享有平等的心态。
汪君英:相信自己的不断学习总有用到的一天!
王东玲:一支笔的力量真的很大,大得让你不得不有责任感。
黄昀:部门服务需要增强策划意识,不断创新,提供更符合部门需要的产品。
王莹:持之以恒地读书,持之以恒地思考。
昝多娇:写稿要有热情。
常欢:编辑和记者,是做好一个版面乃至办好一张报纸的主角,版面以编辑思路为主导,记者是这些思路的实践者。要提升编辑和记者的默契感,让采编合作减少夹生感,增加流畅性,最终使得稿件增色、版面增彩。
章李梅:不仅要读自己爱读的书,也要读自己不爱读的书,这样才能“营养均衡”。
一次讲座带来一次新闻创新
昝多娇(记者)
作为一名记者,读者都是识其文,想其如何为人;识其人,进一步知其如何为文。所以,每篇高质量的稿子都具有一种内在的热情,一种毫无矫饰的质朴和率真。
此次读书节期间,大学老师沈爱国带着他的烟斗和对新闻的热情重袭我的大脑。他收集的《今日早报》2007年6月9日的一篇文章:《燕子妈妈:四年的家顷刻没了》,以燕子妈妈第一人称的自述,报道了居民楼道燕子筑巢仅仅因为影响卫生被捅引发争议的新闻。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文字简练,事件叙述完整,写出了报纸应有的人文关怀。
从此,燕子妈妈那个丰富而现实的形象一直存留在自己脑海中,对充满热情写这篇稿件的记者很是佩服。过了两天,我县又要有两只熊猫安家落户了,自己原本打算把安安、吉吉一年来在安吉的情况流水账似的简单介绍一下,应个景就算完成了任务。学过《燕子妈妈》的文章后,自己突然想,自己也用第一人称写个安安自传吧。想到这,很兴奋,也很为难,这需要大量的采访和充沛的热情,不然会不伦不类。
想着一定要把安安、吉吉写活,自己的感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我详细采访了和安安有关的所有人员:导游2名、饲养员、竹博园负责人,每个问题都问得很仔细,越问,越觉得有趣,越有热情把这篇稿子写好。掌握了大量采访素材,我对这两只熊猫更加喜欢,写作的小宇宙似乎在爆发。生活中,觉得自己是一个挺没有幽默感的人,但在写这两只如此可爱的熊猫时,居然会想到“超级无敌熊脑、我的地盘何惧周润发”等词语,写着吉吉在水缸中睡觉,自己边写边笑,太可爱了。
这篇带着热情写好的稿件,给我带来了很久没有的“自恋”,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的新闻活力又重新回来了,那种长久以来积攒的对工作的压抑,一扫而光。
上大学时,一位老师曾对我们说,做记者不能只是简单地叙述,而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条,必须具备对采访事物和人的热情。他讲到新华社著名记者冯健,他和穆青、周原那篇《人民呼唤焦裕禄》的文章激动人心。他们在文章发表前修改稿子时,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激情倾注在作品里,似乎在和笔下的人民同声呼唤、呐喊。当总编辑南振中朗读完这篇作品的定稿时,三位老同志的眼睛里都噙满了泪水。
震撼了自己,才能给读者一次心灵的启迪和抚慰。
做一名说“专业话”的记者
韦悦(见习记者)
“工业产值增长多少叫平稳,增长多少叫快速增长,增长多少叫高速增长?”读书节上,县统计局副局长杨云鹤,就如何准确运用经济数据,如何深入挖掘经济数据背后的信息为我们开展了一场生动的讲座。作为一名新记者特别是跑经济线的记者,获益匪浅。
经济报道,难免要引用数据,因为不够专业,有些数据的引用就显得不够准确。比如“持续攀升”一般要有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增长才可以使用,而GDP的增长,5%至10%一般为平稳较快增长,10%至20%一般为快速增长,超过20%一般可称高速增长。
专家的授课让我对经济数据有了全新的认识:经济统计数据不是简单孤立的,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数据,从数据中判断经济的走势。作为一名记者特别是经济线的记者,一定要会说专业话,会写专业文章,数据运用要准确,数据比较要精准。
链接:新闻创新永无止境,如何创新?专家说:要狠得下心颠覆传统模式;经济新闻,如何分析才更有说服力?专家说:要学会说专业话;出门采访,该穿什么衣,说什么话?专家说:不能随心所欲!读书节期间,新闻中心邀请几位专家有针对性地为全体职工上了几堂课,包括如何写报道、如何对经济形势和数据进行分析,以及记者的职业礼仪等,中心领导亲自带头,广大员工积极参与,讲座场场爆满。“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些长期积累的困惑在专家的只言片语中,在教授的谆谆教导中豁然明晰。
我的“短板” 我的方向
陈丽君(记者)
我为什么要参加读书节?
我写作的弱点是什么?在读书节活动中,我要解决什么问题?
带着这些问号,我进入了今年的读书节活动中。
我不是新闻专业出身,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虽然从事新闻工作数年,但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领导对我的评价是“勤奋”。
很高兴,有了读书节活动,能够听到新闻专业知名教授的“天籁之音”,能够和同事们一起研读范文,进行比较。我的学习,从自我剖析中开始。
首先,我认真挑选了近段时间以来自己的20篇文章,10篇是感觉有欠缺的,10篇是自认为质量比较好的。就像生活中的琐事一样,回过头来想一想,思路反而比当时更清晰。看自己过去的稿子,也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来写呢?为什么没有把事情写透呢?为什么我的语言不能再丰富一些呢?翻看着自己的文章,我常常有汗涔涔的感觉。
如果不是读书节,我可能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分析自己,不分析,也就找不到提高的切入口。通过自我分析,我为自己制定了提高的目标:在以后的新闻采访后,首先要做到细致、到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去分析问题,剖析问题,这样,才能写出精彩的新闻来。
链接:有什么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没有!有什么人比自己更珍惜自己?没有!人最了解的是自己,最难看清的也是自己。自我剖析往往最难,却也最切中要害。读书节上,每位员工结合本岗位和本人的实际,认真分析岗位要求,认真查摆自身问题,把自己的“短板”作为攻克的方向,化压力为动力,从自我剖析中找到了前进的“灯塔”。
一篇范文让我对感染力豁然开朗
童思源(记者)
“左手抓着背在肩上的三个口袋,右手牵着一个三尺高的小孩,嘴里叼着一张火车票。他,一路小碎步向检票口走去……”这是《人民日报》一位资深记者描写一位民工回家时的情景,寥寥数字,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位民工急切回家的心情。
一直以来,我写稿子都非常平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虽然单位领导以及编辑经常告诫我,写稿的时候语言要感人,尤其是写那些反映弱势群体遭遇困难需要救助的民生类稿件时,更要感人。但是我就是学不会。一直以来,我片面地认为,催人泪下的语言才是最感人的,但是当事人没说,我怎么能写呢?这不成造假了吗?这个疑问一直困扰我多年,几乎成了我难以突破的一个“瓶颈”。
在“新闻中心第二届读书节”的一次集体研讨中,中心主任韩树根对我说,我的文章平实有余,但感染力不足。同事昝多娇随后就感染力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了她收集的一篇范文。她收集的是《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话她说自己特别有感触,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一句。
领导中肯的评价,同事提供的“范句”让我豁然开朗:有感染力的文章不一定非得“花红柳绿”,不一定非得“痛哭流涕”,并不是语言才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真挚细腻的形体语言同样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细节,才是最打动人的,而这个细节,可以是语言,也可以只是一个小小的、无意识的动作。
链接:“我的稿件怎么样?”“我的稿件缺什么?”“我的稿件怎么改?”每位记者都有这样的困惑。怎么办?收集范文、学习范文、相互交流范文,将自己的文章与范文相比较,从范文中汲取营养于是成了本届读书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智慧的火花在学习范文中迸发,思想的“瓶颈”在交流范文中突破。豁然开朗的感觉如上云端,只有亲历的人才能体会。
“悟”出新闻的别样魅力
柳颖(记者 )
时代变化了,信息传播方式多样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但读书作为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仍是不可取代的。从第一届读书节解决记者写稿中的“表述准确”问题到今年读书节上学习如何用心去“悟”新闻,我从基础学起,从点滴做起,自感收获颇丰。
在平时的采访中,我总会从被采访者口中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可如何将这些信息提炼出来,整理出一则语言精练、表述准确、让读者一看便一目了然的新闻一度让我困惑不已。写稿时,总希望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一股脑地传达给读者,以至于稿子总是洋洋洒洒上千字。至去年读书节开始,通过集中学习吸取同事写稿的经验,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变成自己的一种方式,到写稿前打好腹稿一气呵成,交稿前通读一遍检查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句,一年来,回看以前的稿子发现有了很大改变。
从解决好“表述准确”的问题再到今年读书节上学习用心去“悟”新闻,对我们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通过个性研究、集中辅导、广泛研讨、范文收集等方式,学习如何用自己的“悟”去发现新闻、创新新闻、表现新闻,并将学到的好的方式方法有意识地应用到采访活动中。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一个月的读书节活动很短暂,学习积累的过程必须是长此以往的,学习积累不应以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应成为我们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
改善自己 从享受工作开始
马晓如(记者)
读书节开始的时候,我做了一项统计,发现自己醒着的时候,有80%的时间用于与工作有关的事情——准备上班、为工作奔波、晚上为工作充电、甚至做梦都会经常为稿子的事情纠结。面对着这样的“有期徒刑”,我总是在思考:工作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养活自己的工具抑或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如果一生中为工作花了这么多时间,是否应该享受它带来的乐趣和活力?但是如何才能享受到乐趣和活力呢?
这次读书节的一件事情给了我启发。读书节动员大会第二天,我就去买了一本周国平《安静的位置》来读。几天后,我发现自己爱上了这本书,等待被采访人的间隙会拿起来读几行,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也会躲在角落里瞄上一眼,见到熟识的朋友,总会拿其中的一些话交流一下。不知不觉,这本书读完了,获益匪浅。
合卷深思,为什么会这样?细细想来发现,因为我爱上了这本书。推之工作,我才明白,只有当我们死心塌地地热爱自己所做的工作、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的时候,我们才能过得满足而有意义。正如海尔总裁杨棉棉所说“要想改善自己,先从享受工作开始。” 是的,改变想法才能改变结果。正确的思想会使任何工作都不再那么讨厌,使自己从工作中获得加倍的快乐。
享受每一次采访,享受每一次写稿,享受每一次学习,享受每一点进步。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享受工作,工作也会对我微笑的。”
做一名合格的记者 我正在路上
王东玲(见习记者)
2009年7月10日,我从黑龙江来到安吉,这是地理位置的一个跨越;
2009年7月10日,我正式结束了学生时代,这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一个断点;
2009年7月10日,我正式有了工作,这是我踏入社会的开端;
2009年7月10日,我正式进入安吉县新闻宣传中心,这是我记者生涯的起点。
本以为拿起采访本,就可以扔掉书包,不再摸书本了;本以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已经成为过去式了;本以为理论和实践可以完美地“结合”了。
但社会告诉我,从学校毕业,只是“从头再来”的一个起点。而我沮丧地发现:这个“从头再来”困难重重。
在一遍遍改稿子的时候在思考,在看同事写得好稿子时在思考,在网页上浏览同行的新闻时在思考: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怎样才能加速度地追上别人的步伐?新闻中心第二届读书节给了我一方很好的平台。从专家授课中,我懂得了如何说“专业话”;从老记者们的相互研讨中,我懂得了如何采访才最有效;从大家收集的范文中,我轻松地“窃取”了写稿秘诀。读书节对我这样的新记者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我抓紧时间“充电”,经济稿、言论稿、人物通讯,每天两个小时的集中学习后,我还要花两个小时消化,虽然每天都会弄到十一、二点,但收获颇丰。
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我正在路上,边走边学……
链接:硬塞硬填,往往事倍功半;自我参悟,才能事半功倍。传道不如悟道,只有悟,才能真心地把很多道理、要求与自己的思想融为一体。读书节中,每位员工把“悟”放在重中之中的位置。自己“悟”出的原因,才会真正重视;自己悟出的办法,才会立竿见影。
新闻性是图片的灵魂
夏鹏飞(摄影记者)
问:什么样的新闻照片算是好照片?
答:一、张力;二、信息量足;三、画面干净,没有无效的信息取入画面中; 四、趣味性; 五、图片给人的陌生感。
这是本届读书节上,我们摄影组进行分组研讨时,一次小小的“趣味问答”,当天不但摄影记者参与了,文字记者也没有落下,大家都说收获很大。
新闻摄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10月份之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回答:构图漂亮。现在我会说:新闻性!
在这次读书节上,图片受到的批评很多,我一开始有点想不通:自己到底什么地方出错了?
利用读书节,我将自己近几个月的摄影图片挑出来,与《经济日报》、《浙江日报》等报纸的图片进行比较。痛定思痛,我找到了问题所在:不是我的摄影技术有什么问题,而是我的摄影题材太过单调。很多时候我都是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寻找题材的。特别是经济版的图片,以为只要在生产车间,拍几个工人在生产就是一张经济图片了。新闻性的欠缺,使得有时候不看图片说明,别人还以为是在同一个车间。
没有新闻性的摄影图片,即使再漂亮,也是没有灵魂的。这是哪位同事对我说的话,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这句话却是我读书节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下一步自我改进的方向。
在研讨中撞出火花
乔慧颖(广告业务员)
作为一名新手,从刚开始对广告概念模糊到现在初入门路,期间靠的是我们广告部这个大家庭中的前辈对我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充分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广告人员的重要性。
本届读书节,我们广告部主要以研讨为主,大家各抒己见,献计献策,主要对家装栏目、车市栏目和房地产行业以及版面美化的问题开展一个个具体分析和研讨。通过对这些行业进行宏观和微观上的探讨,让各个栏目的领办人对自己的栏目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查漏补缺。
通过本届读书节,我对明年的美食栏目如何越做越好有了一个雏形。我想以“文字带动广告,以服务带动行业”的经营理念,力争把美食版做得有声有色。通过不定期地举行一些活动,提高客户的参与度,让客户的产品通过报社这个平台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市民接受。积极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让客户对我们单位产生好感,让他们有一种家的感觉,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
“马太效应”让我深刻认识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道理。眼下,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如何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拓展广告业务,需要自己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与交流。只有自己的能力提高了,才有资本与人竞争。正所谓有作为才有地位,此次读书节将是我又一个新的起点。
链接: 一个诸葛亮,不抵三个臭皮匠。在为期一个月的读书节活动中,中心上下每个人、每个组、每个部室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别的研讨活动。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老少之别,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热情洋溢的氛围、激情四射的碰撞让每一次的研讨都如此动人心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