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累了一天,爸爸想偷懒了,不洗澡就睡觉,结果刚躺上床,6岁半的女儿多多径直跑来,理直气壮地开始指责:“爸爸,你怎么能不洗澡就睡觉呢?快点去洗!妈妈和我的合同上第6条说了,要讲卫生。”
爸爸只好下床,乖乖冲了个澡。
昨天,多多的妈妈钱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自从签订了“母女合同”后,一下子大变身了,以前爱乱扔东西,爱发脾气的任性小公主不见了,变成了讲卫生、有礼貌的乖乖女。钱女士开心之余,希望通过本报,把自己的育儿经验告诉更多的朋友。
6岁女儿在“合同”上签下名字
钱女士家住宁波江北区,有一个6岁半大的女儿多多,活泼好动,但是很任性:喜欢乱扔东西,爱发脾气,吃饭还要妈妈喂。
“有的时候,她发起脾气来,我真是拿她没办法,说好话也不行,批评她也不行,实在没辙了。”钱女士无奈地说。
今年3月份,钱女士在网上看到了一个特殊的“亲子合同”,内容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约定,用于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钱女士觉得这方法值得一试,便如法炮制了一份合同,回家后和多多来了个“约法三章”。
女儿多多很好奇这种白纸黑字的做法,兴奋地拉着妈妈,叫着:“快读给我听听看!”
钱女士把合同拿在手里,一字一句念给女儿听:
“合同第一条:在家里帮助做家务,如扫地,擦桌子等。不能乱扔东西,玩具玩后不归类,乱扔乱放……”
合同一共10条条款,详细规定了多多该做的事情和不该做的事情。同时规定,多多做了好的行为,奖励黄豆1颗。黄豆累积到10颗,妈妈就可以满足多多一个小小的愿望。但是如果多多做了不该做的事,就要给她1颗黑豆,黑豆累积到10颗,多多要接受惩罚。
“你一旦签下自己的名字,就要像大人一样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听了妈妈的话,多多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多多4个月改正很多不良习惯
开始执行合同的一段时间,多多还会忘记“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但在妈妈的提醒之下,很快就能改正过来。
一个周末,钱女士发现多多已经累积了10粒黄豆:“按照合同,我要满足你的一次愿望,你想做什么?”
“我要去儿童公园!”多多欣喜若狂。
小火车、游船、青蛙跳、冲气城堡、投篮机……多多几乎玩遍了整个儿童公园。在回家的路上,她对爸爸妈妈说:“太好玩了,我最喜欢儿童公园了,我以后要更加好好表现,做个好孩子!”
钱女士欣慰地说:“现在,多多已经能够在家整理自己的玩具和书本,还会帮我们拿拖鞋,有的时候还会给我们敲敲背。”说着说着,就呵呵笑起来了。
“你是我们家最能干的人!”在多多表现好的时候,钱女士会这么夸奖她。
当然,多多也有不乖的时候,“我们一般采取冷处理,沉下脸,用眼睛看她,不说话。过一会儿,她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该做的,会主动承认错误。”钱女士说,“合同只是一个形式,希望通过这个方法,能培养多多的责任心,让她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改掉以前的坏习惯,像个大人一样,信守承诺。”
现在合同已经履行了4个月了,多多的不良习惯改正了很多。
“协议”式教育有可取之处
和年幼的女儿签订协议,让她按照合约行事,这样的育儿方式是否可取?记者就此联系了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陶志琼教授,她表示:“6岁左右的时候正是养成一个人一生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父母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就好像是给了孩子人生观和做事原则的一个指南针。”
在听到多多和她的妈妈签“合同”的故事后,陶教授认为,家长与孩子之间,通过协商,拟定合约,明确指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双方能够很好地实践合同内容,这种做法确实有可取之处,对于孩子的成长帮助很大。
同时,陶教授还表示,一纸合同,并不能把孩子所有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全部列出来,教育孩子的主动权在家长手里,家长应该从多方面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母女合同摘录
该做的事:在家里帮助做家务,如扫地,擦桌子等;吃饭不用别人喂,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独立吃饭;控制自己不乱发脾气;遵守公德,讲礼貌;宽容,体贴,体谅别人的疾苦,尊重别人的劳动;看书要姿势坐端正……
不该做的事:乱扔东西,玩具玩后不归类,乱扔乱放;撒谎,骗人;做破坏环境的事;不吃蔬菜和其他有营养的食品;不按时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