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大女儿考入北大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目前在北大读博士;2007年,二女儿考入北大数学系,现读大二;2009年高考,儿子是濮阳市理科高考第一名,考了662分,高出一本录取线95分,填报志愿时,儿子又毫不犹豫地报了北大。
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竟然如此神奇,能让孩子相继考入中国最高学府?是家庭教育方法独特,还是孩子们有什么学习秘籍?7月7日上午,记者走进濮阳市高新区庞王合村一户普通农家,试图揭开这一教育奇迹的秘密。
○俩女儿先带头考入北大
7月7日上午,在濮阳市高新区庞王合村村口,听说记者找庞善进,村民都竖起拇指称赞:“老庞不简单呀,他两个女儿正在北大上着学呢!”“听说他儿子今年是濮阳市理科高考第一名,孩子们个个争气,大人干啥都有劲儿,脸上也有光呀!”村民围在一起,不无羡慕地说。
一位中年妇女激动地说:“我儿子别说考上北大,就是考上郑大,我也在村里放一个星期电影。”
正在邻居们七嘴八舌谈论时,庞善进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过来了。
这是一个身材中等、皮肤黝黑的汉子,看不出与周围这些村民有什么不同之处。“走,赶紧到家凉快去,外面太热了。”庞善进指着自行车,让记者上车。
经过庞王合村村委会门口时,该村政务公开公示栏上,有一条信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2007年,庞星星考入北大,奖励1000元。”“庞星星是我二女儿,前年考上北大数学系了,现正在读大二。”庞善进嘿嘿笑着说,“大女儿2001年考上北大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现在北大读博士。”
说起上北大的两个宝贝女儿,庞善进一脸的骄傲。
其实,在濮阳一高,庞善进也是大名鼎鼎,校长和老师几乎都认识他,开家长会时总让他坐前排,有时还非让他讲几句,学生家长也对他刮目相看。“听说你儿子今年是濮阳市理科高考第一名,又报考了北大,是真的吗?”记者问。“儿子当时还不敢报,估分时有些保守,想报浙大,最后大女儿赶回来了,他们在一起商量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报了北大。”庞善进自豪地说。
○儿子誓和俩姐姐“会师”
庞善进的家,是一个豫北农村典型的四合院,共有6间瓦房。
庞家院子虽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院子里种有桃、柿子和杏3棵果树,树上结满了桃和柿子。果树下,是绿油油的青菜和豆角。
院子中央地上的水龙头上套着一根长管子,一个小伙子正拿着水管子给果树浇水。
这个个头不高的小伙子就是庞善进的儿子庞杰锋。
庞杰锋今年18岁,和他两个姐姐一样,也是濮阳一高的学生。他今年高考分数662分(理科),高出一本录取线95分,填报志愿时直接报了北大。
“杰锋初中升高中时成绩并不好,但大姐考上北大对他影响很大,后来二姐也考上北大了,他就没有退路了。”庞善进说,“他最大的愿望是也考上北大,去和两个姐姐"会师"!”
庞善进说:“杰锋小时贪玩,不爱做作业,长大后慢慢就懂事一些了,也知道学习了。”
因为没有退路,高二时,庞杰锋从年级200多名,最后跃到年级第一名,班主任都连连称奇,说从没见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
“家里条件都是一样的,大姐二姐都考上北大了,我如果考不上,怎么向家人交代,我必须考上。”庞杰锋说,填报志愿时,他就没考虑清华,报了北大。
当然,这个分数报北大也不是没有风险。
庞杰锋说,考完后,估分时有些保守,最初想报浙大,但又不甘心。
“后来我就向大姐和二姐请教,班主任也帮我拿主意,我们一起重新估了一下分,商量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报了北大。”庞杰锋说,他现在很有信心。
○从200多名到第一名的秘诀
按庞父的说法,庞杰锋高中前的成绩并不怎么好。
但高二时,他从年级200多名,最后跃到年级第一名,这在常人看来不可想象。很多人会这样想,庞氏姐弟肯定掌握了什么学习秘籍,不然也不可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说起学习秘籍,庞杰锋就笑着摇头,然后解释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动力足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从年级200多名跃到年级第一名,你是怎么做到的?”记者紧紧追问。“那一年寒假,我几乎没有出过家门,利用寒假二十多天的时间,把以前的课本重新捡起来,从头到尾复习了一遍。然后,我又找来下学期的教材,进行预习,开学后,我觉得学习轻松多了。”庞杰锋说。
原来,这就是俩姐姐教给他的学习秘籍,每年寒暑假期,她们都是这样学习的。
从此,庞杰锋学习得心应手,周末还喜欢找同学下下象棋。
“升入高三后,周日晚不上自习,洗完衣服后,我喜欢找同学下象棋,我觉得下象棋是一种非常好的放松方式,也能让你的思维更活跃。”庞杰锋说。
庞杰锋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俩姐姐寒暑假期的辅导,用他的话说“有时嘴里吃着饭还在争论,为此还常被妈妈吵”,这样的“家庭教师”可不是谁都能请到的。
据庞善进介绍,5年前该村的地都被征完了,他们家的主要收入靠夫妇二人轮流在公交车上卖票。“我们不种地了,也不像别人家那样,养了很多羊,所以孩子放假后基本没有什么家务活儿,他们也不出去玩,都在家学习,非常自觉。”庞善进说。
庞杰锋回忆,小时他喜欢看电视,但二姐管得很严,不让看,也不让出去玩,非拉着他坐在一起学习。“人家姐弟仨自觉着呢,放学后很少出来玩,都在家学习。”邻居羡慕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