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事件”爆发后,县城各大超市的奶制品柜台瞬时冷冷清清,原先背着牛奶去学校的学生们也开始改喝豆浆了,而在浙北、百汇可以看到豆浆机备受青睐的场面。随后问题鸡蛋又出现了,大家似乎一瞬间又都患上了“恐蛋症”,唯恐避之不及。
而在最近,其实并不属于“食品安全”范畴的柑橘大实蝇也被大家划到了这一类别中。“其实大家都知道,橘蛆只是危害柑橘,对人体健康肯定不会造成影响的。不过大家最近都太紧张了,一听见吃的里面有点什么就马上会想到‘食品安全’这几个字。”正在店里挑选水果的邹璇小姐这么告诉记者,她指了指门口的“桔子降价”的牌子说,“就算降再多我也不会买,谁会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啊。”
现在,大家的健康、安全意识都显著提高,但却确实存在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盲目恐慌,甚至一些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无可厚非,但过于谨小慎微就不可取了。因为三鹿奶粉里查出了三聚氰胺就拒绝奶粉、牛奶了;因为广元的橘子里有蛆了,就再也不吃橘子了;因为鸡蛋里有了有毒物质,就全家不吃蛋了,这是一种极其不理性也不成熟的消费心理。长此以往,不仅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大家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些人出现“拒买、拒吃”的不理性行为大都是出于“跟风心理”,很多人只是听说了这些事件,并未去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就盲目地拒买。不过大多数市民还是能够理性地看待这一事件的,出现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品牌,大部分食品还是可信任的,理性消费、摒弃不该有的恐慌心理,有选择地消费才是理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