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微信 爱安吉APP
您当前的位置: 安吉新闻网>>新闻专题汇总>>种文化百村行>>古鄣履痕
[重拾记忆]破解“金头御葬”之谜
2008年09月08日16:34 | 来源: 假日周刊 | 作者: 文/王季平 题图/夏鹏飞 | 编辑: 樊慧

 

       吴麟,字允祥,号苕溪。安吉(孝丰)鄣吴村人,吴昌硕十一世叔祖。生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卒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明嘉靖时著名的“吴氏父子四进士”之一,历官至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政声显著,被誉为“江南江北治行第一”。其墓在鄣吴镇景坞村,为“文革”前吴氏墓群中最完整、最典型、最精巧的一座,被认为是“十八疑冢”中最有可能埋有金头的地方,因而在文革之中遭到了最惨重的破坏。

页

吴麟墓坐落于安吉县鄣吴镇景坞村竹漾村民小组地区,为闻名遐迩的明代吴氏“天官墓”群之一。此墓建于明代吴氏家族鼎盛时期,其形制之独特,保存之完整,装饰之精美,可称诸墓之最。可惜,和其他“天官墓”一样,彻底毁灭于文化大革命的爆破声中。时间虽已流逝了整整四十个年头,然而由于笔者曾亲历、亲闻其全过程,除部分细节外,均如昨日之事一般,历历在目。今回忆如下。

 

页

 

明代银凤钗
1966年鄣吴景坞吴麟夫妇墓出土

 

页

 

明代金丝发罩
1966年鄣吴景坞吴麟夫妇墓出土

 

页

 

明代银花钗
1966年鄣吴景坞吴麟夫妇墓出土

 

页

 

明代银带饰
1966年鄣吴景坞吴麟夫妇墓出土

 

 

一九六六年那个酷热的日子

 

    1966秋天,正是“文革”之火燃遍全国之时,其最初是以“破四旧”的表现形式席卷全国的,连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也未能幸免。那天,我正在田里浇荞麦,忽听得大路上锣声镗镗,人声鼎沸。抬头看去,只见一支队伍打着横幅,举着红旗和毛主席像,向村外浩浩荡荡地开去。一会儿,队长气喘吁吁地跑来通知:“凡是男劳力统统要去挖天官坟,不去的要扣工分!”那时,工分就是钱,队长的话就是命令,谁敢违拗?于是,我也背起锄头随众人出发了。

    离村只有五华里之遥的“天官坟”,早就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天官墓由于地面未见有任何文字记载的实物(如墓碑等),因而一直未能知道墓主人姓谁名甚;又由于“金头御葬”之类传说的渲染,因此,又被称之为“十八疑冢”。颇为肯定的说法是,在这十八冢天官墓中,必有一处埋藏着万人瞩目、神秘莫测的“金头”!而在这打着“破四旧”旗号的“革命”行动中,谁都心知肚明,实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金头”也!

    该墓座西朝东,坐落于一座二十多米高的小山上,山后是座挺拔高峻的大山,约400多米高,名曰“大坞山”。墓前有口半月形的池塘,人工开挖而成,大约600平方米左右。塘水清澈,经久不干。在塘的中轴线上,依次向上排列着石坊、祭坛 、墓冢等墓前建筑。高大的石坊四柱三开间,石坊柱下蹲着四只一人多高的石狮。依山而筑的祭坛,共有五层,按坡高渐次收小,以第一层为最大,约有200平方米左右,用石板砌齐,严丝合缝,寸草不生,四周树木蓊蓊郁郁。自第三个祭坛始,石阶改由两旁砌筑,中间用雕有云状花纹的巨石砌成拱形(弧形)石坎,至第五个祭坛方为墓冢。冢前,有一巨形石供桌,用于祭祀时摆放供品。墓冢约1人高,下端圆形,块石砌成;上端六角形,以六块巨大的石板覆盖。靠西头的一块已被移位。墓冢四周有1米左右宽的隍壕,壕边立着半圈巨石围成的石墙。

    挖墓是在此起彼落的口号声和锣鼓声中进行的。墓周围红旗招展,横幅高举。红卫兵的大、小头目儿,臂带红袖章,前窜后跳,满脸流汗,催促大家:“加油,加油!向‘四旧开炮’!向吴天官开炮!”参加挖墓的革命群众约有近200人。那些台阶和雕花石栏,经过一上午的“战斗”,被挖了个底朝天。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是个庞然大物,锄头奈它不得。下午,人们不知从何处找来雷管炸药,在几声震天动地的爆炸声中,牌坊被炸得粉身碎骨。炸药的巨大威力将牌坊脚下的石狮掀翻了几个跟头,轰然翻入半月池中……

    下午三时许,天空忽而变脸。原本万里无云的蓝天,忽而涌现了大片乌云,山风骤然而起,紧接着几声炸雷响过,大雨倾盆而下。已经疲惫不堪的人们忙丢下工具,抱头乱蹿,纷纷躲避到附近的民宅中。说也怪,不多时竟云散天开,风止雨停,依然是艳阳高照。于是大家便又继续“战斗”。

   不一会,只听得有人喊道:“挖到了,挖到了!”我大吃一惊,以为挖到“金头”了,忙抬眼望去。原来,墓冢前的供桌下,石板撬开后便见到有两块铁蚂蟥铆着的白色石板。经过一阵折腾,石板终于被分开。我忙赶上前去,只见原来是两块碑石,一块刻着拳头大的篆体字、阴文,用金漆涂过,十分显眼:“明故中宪大夫山东提刑按察副使吴公墓志铭”;另一块是娟秀的正楷体,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字,题目是:“明故中宪大夫山东提刑按察副使苕源吴君并配封安人方氏合葬墓志铭”。我匆匆扫视了一下,文字虽密,却清晰可辨,字迹十分工整秀丽,字里行间隐约有线格,文字无标点,当时读来颇感吃力,便往后看去。蓦地,一行文字跳入我的眼帘:“前翰林院待诏将仕佐郎兼修国史长洲文征明书”。

    “文征明!”我心中一震,不由得喊出声,“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这块墓碑比金头还有价值!”这时,我口袋中正巧装着笔记本子和钢笔,在征求了头头们的意见后,立即将本子摊在腿上快速地抄写起来,直到暮色降临时方抄完,这才兴冲冲地跟着众人回家。

这次“革命”行动中,虽说没有挖掘到传说中的“金头”,然而“拔出萝卜带出泥”,出土了一块颇有价值的墓碑。它的发现向世人明确地提供了墓主人的姓名、官职和生平事迹。自此,这座“天官墓”便被冠以“吴麟墓”的叫法而名传四方。

 

吴麟墓之烟消灰灭

 

    第一天“革命行动”中挖出的墓碑并没有遏止住红卫兵、造反派继续挖墓的兴趣。现在的目标锁定在墓冢上,于是“头头”们不再搞大规模的“人海战术”了,而是改由少数贫下中农及红卫兵的中坚分子继续“战斗”。大部分革命群众则在家“抓革命,促生产”。我更无缘参与,当天夜里我就莫名其妙地被红卫兵“隔离审查”了,但“身在曹营心在汉”,耳边不断传来兴奋的传言,倒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对吴麟墓的最后结果了然如胸。

    吴麟墓的墓冢几乎是坚不可摧的!

    墓冢顶上的石板被撬开后,露出了一层夯得结结实实的小黄土,约有1尺多厚。挖开这些土倒也并不费力。然而,接下去就麻烦了。这第三层覆盖物十分坚硬,锄头挖下去几乎不能“啃”动。原来,这是一种叫做“糯米浠”的胶合物,传说是用糯米熬成的米汤加石灰拌合而成,凝固后坚硬似铁,无论是牢固度或密封性能绝不逊色于现代的混凝土。人们只得求助于炮钎和炸药。但这种胶合体还有其特别之处——韧性特别强,不但打炮眼十分费时,而且大大削弱了炸药的爆炸力。尽管那天爆破声不绝于耳,但收效甚微。这层“糯米浠”竟到暮色降临时才勉强被“蚂蚁啃骨头”般地“解决”掉。

    接着一层是横向排列的十数棵巨大的木材,均未腐烂。最后才是棺木。棺木呈黑色,十分坚硬,有人说是金丝楠木;有人说是“冻木”,众说纷纭……

    开棺这一幕是在半夜时分进行的。为了保密起见,只留下了最可靠、最胆大、最强壮的四位贫下中农,还有一位负责监督的“红卫兵”头头。汽油灯和火把将现场照耀得如同白昼。后来据参与者、我们那位队长回忆:破棺并非易事,须用钢钎和斧子一点点地砸、砍。棺材板犹如铁壳一般,进度十分缓慢。三更时分,正当人们精疲力尽、昏昏欲睡之际,只听得“咣”的一声,棺材板忽而裂成两半。人们立刻来了劲道,一跃而起,都把头伸过去。只见左边棺中,墓主人冠带袍服,脸上胡须齐胸,面相饱满,身躯伟岸;右棺中,墓主人头戴凤冠,耳环垂及腰际,绣鞋尖尖,雍容华贵。

    按墓主人的装饰,结合“男左女右”的民间葬俗判断,这是一对享受过荣华富贵的达官贵人!最使人惊叹的是,这对夫妻历经五百年的岁月侵蚀,竟然面色如生,肌肉丰满,丝毫不见腐烂的迹象!棺材内填满了黑色丝绸缎之类的东西,冲出一股难闻的气味。人们几乎不能忍受,只能轮换着清理棺中的陪葬品。天亮前,全部陪葬品终于清理完毕(清单见《安吉文物精华》121页、122页),包括那块墓碑,都如数送到了大队“革委会”。当人们满载着“胜利品”欢呼着口号回家后,墓地里却是一片狼籍。墓主人的遗体被剥光衣冠任其赤裸裸地并排靠于隍壕上,任之日晒雨淋,号曰“示众”。连日高温,在酷日的炙烤下,那遗体竟然渐渐地由白变黑,又渐渐地由黑转白,二十多天以后,竟晒成了干尸!后来附近的社员不忍卒睹,悄悄地将干尸埋了。不料,“金头未挖到,挖出了一对五百年前的僵尸”的消息不胫而走,每天赶来观看的人川流不息。有的人没能看到,就又将干尸从地里面挖出,再度“示众”,实在是惨不忍睹!

    约二十天后,“隔离审查”后的我回到了家中。第二天,我急切地赶往墓地,想去“瞻仰”墓主人的“尊容”,然而,除了遍地乱石外,一无所获。好在那些陪葬品在大队举办的“文革展览馆”展出结束以后已上交给县有关部门,略可令人安慰。至于那块文征明书写的碑石却不知去向,让我惋惜了好一阵子!

    结束语:发生在四十年前的那个闹剧,虽然已经在人们脑海中渐渐淡忘,虽然这次“革命”行动的结果否定了“金头”的真实性,然而却也部分地破解了“金头”之谜,丰富多彩的墓葬文物向人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相关链接

    “金头御葬”,旧时浙北地区广为流传的“天官坟”系列传说之一。说的是,鄣吴村吴氏四位当上“天官”的弟兄,因为孝顺母亲,在村前玉华山上仿造京城的金銮殿,被皇帝疑为“造反”而错杀,后获得平反,又被赐以金头御葬的传奇故事。详情参阅王季平所著《吴昌硕和他的故里》之《传说轶事》篇。

  链接失效

糟糕!链接失效了。

建议您:

  • 稍后刷新本页
  • 等待片刻,本页自动带您前往首页
  •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新闻集团主办,安吉文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制作维护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05010853号
    本网电话/0572-5687133 | 智慧安吉APP热线/0572-5680008 |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祥和路178号9楼
    中国安吉网政务新闻视窗APP)法律顾问:浙江求直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