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微信 爱安吉APP
您当前的位置: 安吉新闻网>>新闻专题汇总>>种文化百村行>>古鄣履痕
[履痕处处]安城城墙 八百年风雨见证安吉变迁
2008年09月08日16:34 | 来源: 假日周刊 | 作者: 程永军 | 编辑: 樊慧

 

页

    古西苕溪流域河床深,河面宽,水上运输繁忙。紧邻苕溪的安城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了船泊云集和货物运输的中转站。在交通运输得到长足发展的基础上,人气渐旺,货物交易频繁,安城,俨然成为安吉境内一处重要的集镇。到了唐朝晚期,撤故鄣并入安吉县,县治选址于安城。
    安城为安吉县城简称,从唐朝晚期到民国,安吉人以安城为中心,经营了1000余年,使之发展成为市井建设布局周密,达到九街十八巷、十二牌坊、七十二水井的规模;街巷纵横交错,主要街道石板平铺,小巷均由卵石铺就;楼阁、亭台、花园、假山、池塘等庭院式建筑错落有致;府衙、文庙、祭坛、学宫等一应俱全;城防体系完善,城外桑树成林,绿竹成荫,“地富丝  ,人用饶益,豪商杰贾,万里辑辏,蔚为东南大邑。”成为当时浙北商贸的主要集散地。
    古老的安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城南一公里外的灵芝塔,作为古安吉县城的标志和水上运输航标,至今仍耸立于西苕溪岸边;城内的芜园,留下了艺术大师吴昌硕青年时期在家乡的踪迹;城北门外的北川桥依然承担着人们南来北往的通道;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安城城墙见证了安吉在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
    然而,风风雨雨走到今天的安城,幸存下来的历史古迹是少之甚少,失去的却是更多。首先是自然的破坏:根据文献记载,安城有明确记录,历史上曾遭受过七次特大的洪水冲击,城墙毁损相当严重,虽然在当时都得到了及时修复,但选材的随意,尺寸的零乱,砌筑的参差,与初建时相去甚远,影响了城墙的整体效果;千余年的风吹雨打,墙体内填土流失严重,砖块风化剥落,杂草丛生,蛇蜥穿梭等,对墙体的牢固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次是人为的破坏:1939年4月,日本侵略者数架飞机对安城进行了狂轰乱炸,城内几乎所有的建筑全被炸毁,废土将城面抬高,许多古迹被埋于地下,城楼、城墙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整座城面目全非;大跃进时期,干脆将城墙上的砖石拆下用来建水库大坝,村民也用这些材料建房盖屋,有些甚至将房屋建在城墙上,并圈养家畜、种植瓜果蔬菜、培植竹林等;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安泗”公路时,拆除了城墙东门,并将南门处升高,致使西门和北门严重渗水,造成城墙多处坍塌……种种的破坏,造成了安城满目疮痍,城墙残缺不齐,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就这样被肆意践踏。
    安城城墙由元末明初始建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城墙采用墙体——护城河——斗埂三重防护体系、开闭式城门、防水槽闸合一,这在全国同时代城墙建筑中极为罕见;城墙历经明、清及民国的多次修葺,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建筑工艺,对研究建筑技术、材料演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古代州、县城市建筑的一处珍贵遗址,又是一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教科书。鉴于安城城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近年来,省、县两级政府拨款对其进行了逐步维修,使城墙基本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最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已成为过去,如今的安城城墙虽失去了其昔日的防洪、防御之功能,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并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相反,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本、活力之源。

  链接失效

糟糕!链接失效了。

建议您:

  • 稍后刷新本页
  • 等待片刻,本页自动带您前往首页
  •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新闻集团主办,安吉文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制作维护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05010853号
    本网电话/0572-5687133 | 智慧安吉APP热线/0572-5680008 |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祥和路178号9楼
    中国安吉网政务新闻视窗APP)法律顾问:浙江求直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