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最重要的特点是口传身授、世代相传,是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是文化遗产。
我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民间艺术资源非常丰富。为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宝贵的民间艺术资源,县政府专门组织力量历经两年时间对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详细普查,在专家论证、推荐的基础上,遴选出40个项目作为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据了解,此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代表作分为民间语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曲艺、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其他等18大类,遍及递铺、孝丰、梅溪等16个乡镇和开发区。
据了解,本次非文化遗产普查涉及面广、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全县16个乡镇(开发区)共摸排“非遗”线索15000余条,完成项目调查表近2000份。其中列出重点项目近70项,近期,县政府通过文件形式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并从中整理筛选出了40个项目列入第二批“非遗”名录。《松关云马》、《中张畲族貔貅舞》、《化龙灯制作技艺》、《女子双龙》、《大河项家皮影戏》、《调龙灯》、《制扇业》、《手工造纸技艺》、《说书》、《河南花鼓戏》、《竹叶龙》、《故鄣朱氏宗谱》、《河南花鼓戏》、《尚书文化》、《推旱船》、《竹乐器》、《辣椒酱的制作技艺》等40个项目列入第二批“非遗”名录。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全市前茅。
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是一项新的工程,涉及门类宽泛,年代久远以及价值确认等诸多复杂因素。为避免“非遗”项目出现“遗珠之憾”,在普查过程中,广大普查工作者不怕辛劳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访问老艺人或传承人,运用笔录、录音、录像、照相等手段,开展线索摸排并进行实地调查,认真填写普查登记表,记好普查日记,完整采录讲述者、传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艺技能和相关历史情况、人文背景、相关的数据,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真正做到了普查工作四不漏:“不漏线索、不漏村镇、不漏种类、不漏艺人。
普查期间,为增强全社会对非遗普查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各乡镇也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利用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对广大群众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查宣传,使全社会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通过普查发现,安吉的民间文化积淀很深,闻名全国的长兴百叶龙源于我县昆铜乡的化龙灯。孝丰镇的孝子灯取材于民间“二十四孝”,其中“孟宗哭竹”、“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就发生在孝丰。
通过普查还发现了一批隐于民间的、做工精美的竹、木家具和石雕、砖刻等,每一件“宝贝”后面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编后:相信每一件宝贝,每一项“非遗”后一定会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在随后几期的周刊中我们将走近它们,陆续为读者揭开它们美丽的面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