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象看,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似乎都受到了一些共性因素的影响,但探究下去,每个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还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有的企业主要由于人民币升值及出口政策调整等而难以维持经营,一些加工贸易型的中小企业就是如此;有的企业主要由于各类要素价格上升不能消化而难以为继,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行业和企业大都如此;还有的企业主要因为银根紧缩加剧了融资难而陷入经营困境等。
说到底,企业困境是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环保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银行加息,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等影响引发的外需回落等,都使得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增多了不确定性因素。在产业发展层面上,产业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调整不力、产业升级不快、产品结构变化不大等因素,使得产业基础比较脆弱,抗御经济波动的能力有限。
在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方面,集中体现了四个“弱”:判断宏观经济走势的预见能力比较弱,应对不确定因素影响的能力比较弱,抗击各类经营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持续能力比较弱。这些弱项在“风平浪静”时都被掩盖着,一旦外部环境泛起波浪时便会“原形毕露”。
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多管齐下。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对现行政策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要抗通胀,也要保增长。二是要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汇率和出口退税率的软着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灵活性,避免对企业造成过大冲击。三是要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实施积极而又稳健的金融政策。四是要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对内开放力度,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