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共计1050万名,而安排招生计划共计599万名,录取率不到60%。这意味着,有451万名落榜生将被大学拒之门外。
对于这451万人来说,他们同样为高考苦苦磨砺了三年甚至更多。曾经付出的汗水与如今落榜的结局形成了强烈反差,再加上要背负着愧对父母、老师、朋友的压力,他们中的大多人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心理问题。
给落榜生以关爱,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帮他们驱除心中的阴霾,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不容小视的问题。
首先社会要营造发榜后的和谐氛围。切忌热炒“状元”,对于落榜生,人们要纠正榜上无名,脚下无路的陈旧观念。同时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学校发榜后续工作的检查和考评。
其次落榜生原所在学校对落榜生的心理疏导责无旁贷,建立高三班主任心理辅导网络,密切关注落榜生,开展各种心理疏导活动,如开通电话热线、发送短信、家访等方式。家长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理性地对待落榜。
最后落榜生的自我调节是转化悲观情绪的核心。有时落榜生可大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有苦就诉,有泪就流,千万别憋着。有时要有一点精神胜利法,考后折戟不忘对自己说 “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考不是决定人生的唯一途径”,“上帝在向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然会向你打开另一扇窗”。有时重拾兴趣也是落榜生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比如听音乐、看电视、去运动、博览群书等,借此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情绪得以缓解。有时可转变观念,把高考看成是人生路上的一次“小考”,那么未来人生路上的挫折与拼搏,还会有很多,但只要永不言弃,同样可以创造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