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安县6月21日电(记者顾瑞珍)坐在小板凳上,江开珍似乎沉浸在遐想的世界里。但当一架直升飞机从头顶飞过时,她突然抬起头,向天空眺望,一直目送着直升飞机从这片天空飞过……
在这个位于四川安县花荄镇的地震灾民安置点里,江开珍是当之无愧的寿星。她领取着政府发放的百岁老人津贴。
时过正午,刚刚吃过午饭的江开珍正坐在路边乘凉,在她的身后是一排排白墙蓝顶的活动板房。这是整个绵阳灾区建成的第一个安置区“京安小区”。
“5·12”汶川地震时,老人在安县茶坪乡的家园被毁,全乡人都因交通阻断被困,是成都军区的部队用直升飞机把老人和乡亲们救了出来。她的家人说,从那以后,老人就对飞机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在帐篷里过渡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京安小区落成,江开珍就和全乡人一起搬到了这里。在这个新的家园,虽然很多人工作还没着落,可生活秩序井然。眼前的一切,让人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由北京援建的京安小区占地34亩,仅仅用了13天时间就已建成。小区里的337套平板房,住进了307户人家,1167人。
江开珍的新家有20平方米左右面积,除了屋角堆放着的老人劫后残留的所有“财产”,大多还是帐篷生活时政府发放的赈灾物资。板房的墙壁上钉着一排衣服挂钩,还张贴着一张详细的《过渡安置房使用指南》。
在一张小桌上,一瓶打开的泸洲老窖分外显眼。老人的邻居说,她抽点烟,喝点酒,这是她最大的嗜好。果然,当邻居递上一支香烟的时候,老人马上乐了。
“跟住帐篷时相比,婆婆现在的情绪非常好,平时常出门散步,爱和人聊天,脑子也不糊涂。”52岁的邻居肖得芳告诉记者。
一位在小区服务的乡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说,地震前老人和60多岁的儿子每个月能领到五保金200元和百岁老人补贴100元,这个待遇在临时安置期间将保持不变。
萝卜烧肉、小白菜、青菜汤、白米饭……说起刚刚在安置点公共食堂里吃的午饭,平时有点健忘的江开珍,却令人惊讶地报出了完整的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