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吉县:稳坐竹乡“头把交椅”
安吉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县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10镇5乡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县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1996年李鹏同志视察安吉时亲笔题词“中国竹乡”。
安吉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拥有百万亩竹林,毛竹蓄积量达1.5亿株,年产商品竹2800万株,居全国之首。近年来,安吉分别实施了15万亩毛竹现代科技园区、15万亩竹子速丰林基地和万亩竹子良种基地工程,进一步加快了竹笋产业发展,竹产业对GDP贡献率达到32%。并积极培育竹产业龙头企业,增强带动效应。2004年,竹制品、转椅两大产业年产值达70多亿元,竹制品加工企业1600多家,产品有七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形成了从竹叶到竹根的竹叶黄酮、竹制品、竹雕等竹子系列产品。转椅企业近500家,年产转椅3000万把,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
安吉山青水秀、竹波万里,是一个休闲度假的旅游圣地。打响了“中国竹乡”、“天荒坪电站”、“黄浦江源”、“昌硕故里”四大品牌,成为华东黄金旅游圈中的新亮点,都市人向往的绿色之都。
福建省建瓯市:品牌助飞竹业经济
建瓯市简称芝,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全市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辖10镇、4乡、4街道,为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福建省建瓯市盛产竹子、竹笋,是全国竹林面积最大、毛竹蓄积量最多(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529万亩,有林地497万亩,竹林面积124.6万亩,其中毛竹面积123.4万亩,毛竹蓄积量2亿株,年产毛竹材2600万株,产鲜笋2630万吨。除毛竹外,还开发和引种绿竹、苦竹、雷竹、掾竹、黄甜竹、红哺鸡竹肿节少穗竹等中小竹。
全市现有竹材加工企业264家,其中规模企业32家,主导产品有竹胶板、竹地板、竹凉席、竹炭、竹筷、竹菜板、竹浆纸等,以竹胶板和竹地板为大宗产品。全市生产竹胶板企业有9家,竹地板(含竹地板坯板)企业有18家。
浙江省临安市:浙西北绿色明珠
临安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端的一颗绿色明珠,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东临杭州市余杭区,土地面积3126.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街道,人口51.03万。
临安是全国著名的“中国竹子之乡”,全市拥有竹林面积98.7万亩, 2005年全市竹笋总产量达19.13万吨, 2005年临安市竹产业总产值19.2亿元,竹产业在临安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致富的希望在山,潜力在竹。
临安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等称号,生态旅游景点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福建省永安市:竹产业“点燃”星火产业带
永安市位于闽中偏西,闽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河中游地段,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
这个“中国笋竹之乡”, 目前全市竹林总面积已达82.3万亩,全市目前共有各类木竹加工企业192家,其中规模以上46家,3家企业被列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竹木加工企业带动效益明显,以2003年为例,林竹业总产值实现16.6亿元,竹木加工企业共吸纳2万名劳动力就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3600人,带动2400户农户投入到各种竹木半成品加工生产中,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永安市纺织业发达,目前协会现有各类纺织会员单位中工业企业48家,纺织商贸企业7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18家,其中宝华林公司被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五”规划列为龙头企业。升汇纺织公司,其生产的各类纯棉、混纺、纯涤无节纱在省内享有盛名。
湖南省桃江县:竹业撑起经济一片天
湖南省桃江县地处湘中偏北,资江中下游,是雪峰山余脉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环湖丘岗地带,总面积2063平方公里。全县辖15个乡镇,773个自然村。有人口83万,其中农业人口72万。
目前,全县70万亩楠竹郁郁葱葱,使其独得国家林业部“中国竹子之乡”的美名。从2001年到2006年的6年间,桃江的竹林已从60万亩增加到90万亩,立竹量已从0.88亿株增加到1.66亿株,竹业总产值从6亿元增加到13亿元。竹林的培育为竹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桃江县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力量发展竹产业,形成了一条含有竹胶板、竹地板、竹凉席、竹工艺品、竹食品和竹高科技产品等及相关辅料产业的巨大产业集群。桃江的竹产业已逐步形成了工厂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当地的竹木板产量由3000立方米猛增到了20万立方米。
桃江县3万亩茶叶品质优良,使其享有“茶叶之乡”的称誉;地下丰富的石灰石、花岗石、锑、锰等矿产资源,使其拥有“建材之乡”称号、“有色金属之乡”声名远播。
浙江省龙游县:著名的“浙西竹库”
浙江省龙游县地处浙江省中西部,县域总面积1143平方公里,辖6镇7乡2街道,人口40.4万。
龙游县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该县是散生竹中心分布区,享有“浙西竹库”之美誉。作为传统的“竹子之乡”,2005年,龙游县竹产业总产值达13.9亿元,已经成为强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竹加工企业已发展至550家,形成了一批以生产食品、竹板材系列产品、生活用品、造纸等产品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在龙游,全县现从事竹林培育与笋竹加工业人员达6.8万,有5万多农户从中收益。竹区农民年均收入达5120元,其中80%的收入来源于竹产业。
龙游也是传统农业大县,生猪、蛋鸭、笋竹、茶叶、发糕、小辣椒、黄花梨、莲子等农特产品极为丰富。
广东省广宁县:用竹编织致富路
广宁位于广东中部偏西北,地处北江支流绥江中游,是山区县和革命老区,是全国著名“竹子之乡”。全县辖17个镇、18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4万,面积2459平方公里。
广宁县竹种资源十分丰富,自然分布的竹种有14属55种。近年来引进国内外优良竹种几十个。全县竹业产值超过6亿,全县年产竹子25万吨,鲜笋3万吨,其中,青皮竹78万亩,占全县竹林面积73%,茶杆竹20万,文笋、甜笋、大竹基地5万亩。开发和引种了甜竹、雷竹新品种,进一步优化了种竹结构,形成了立体式的竹林培育格局。目前全县共有竹加工企业303家,其中年产值100万以上120家,1000万以上5家,1亿元以上1家,产品主要有纸品、纸浆、家具、凉席、香骨、筷子、竹签、竹地板、工艺品、竹炭等10多个品种系列500多个产品。
除了竹乡这一特色外,广宁县也以纸产业闻名全国。
江西省宣丰县:赣西北毛竹宝库
宜丰县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全县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辖16个乡镇(场)。
竹林面积84万亩,竹子蓄积量1.2亿株,竹林面积84万亩,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第一位,是中国竹子之乡。竹子种类10属42种,主要竹种为刚竹属中的毛竹,且藏量丰富,分布集中,材质优良,具有“杆长、枝高、围粗、壁厚、体重”等五大特点。
全县有40多种可食野果,尤其以被誉为“仙果”的野生猕猴桃闻名全国。现有猕猴桃面积达3万亩,其中“猴圣”牌精品干酒、干酒、半干酒、半甜酒、甜酒等六大类十多个品种,以其高贵的品质、健康的形象、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而倍受消费者青睐。
浙江省德清县:浙北的富庶竹乡
德清,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东邻桐乡,南毗杭州余杭区,西界安吉,北接湖州。面积947.93平方公里,属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423402人,有汉、畲、回、满等7个民族。辖13个乡镇,县城武康镇。
现有竹林面积39.2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4.3%,竹子5属38种,主要竹种有毛竹、早园竹。2006年实现林业总产值50.8亿元,竹业总产值15.51亿元,占全县林业总产值的31%。2006年,商品毛竹810万株,其他竹材1.5万吨,早园笋8.21万吨,其他竹笋3.5万吨。全县一产产值达4.85亿元,亩均产值达1237元。2006年,早园竹面积达10.1万亩,投产面积9.9万亩,总产值达3.6亿元,。全县发展有毛竹林20.4万亩,总蓄积量5120万株,亩均立竹量251株。
贵州省赤水市:著名的楠竹之乡
赤水地处贵州遵义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南部接壤,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素有“黔北明珠”的美誉。全市幅员面积1801平方公里,辖9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人,共有汉、苗、土家、仡佬、布依等23个民族。
全市现有竹林130万亩,其中毛竹46万亩,蓄积达7000万株;其他竹64万亩,蓄积量达170万吨。年产毛竹450万株以上,其他竹60万吨,毛竹冬笋、春笋、方竹笋及其他各类鲜笋年产量达4万吨。有规模竹加工企业190余家,产品已形成竹建材、竹工艺品、全竹造纸、竹笋加工和生活用具为主的加工体系。仅赤水市就有竹林面积67万亩,其中楠竹面积40万亩,杂竹林面积27万亩,占贵州省竹林面积的80%以上,为全国“十大楠竹之乡”,是西南地区唯一被授予这一称号的县级市。另外,独产于大娄山脉的特有竹种——方竹,主要分布于桐梓、绥阳、习水、正安,共40万亩,占全国已知面积的70%以上,五年内可再造20万亩。
安徽省广德县:“三省通衢”的竹业强县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区域面积 2165 平方公里,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个发达省份毗邻接壤的县份,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南北经济的结合点,是华东沿海经济挺进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合杭高速、宣杭铁路复线、 318 国道和 3 条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运输发达,素有 “ 三省通衢 ” 之美誉。
境内竹林面积 75 余万亩,毛竹蓄积量 1.5 亿株,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六。目前全县竹加工企业发展到601家,其中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0家。2003年全县竹加工业产值发展到8.5亿元,比2002年猛增了9.63倍,还出口创汇1250万美元。竹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本地竹资源不能满足需求,还大量外购,带动了竹资源的大幅度升值,其中毛竹价格比2002年增长了1.2倍。这极大地调动了整个社会种竹造林的积极性,涌现出一批种竹千亩甚至五千亩的大户和企业,全县竹林面积每年以3万亩的速度扩张。目前,全县竹林面积已发展到78万亩,比2002年增长20%。
福建省沙县:竹林中的小吃名城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北,闽江支流沙溪下游,全境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辖6镇4乡2个街道和1个省级开发区,18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4.3万人。是著名“中华小吃名城”。
目前,全县有竹业加工企业273家,年生产竹凉席300万床,清水笋10万吨,竹胶板3.4万立方米,许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地。刨花板、竹胶板、竹凉席、清水笋已成为沙县林竹笋业加工的四大主导产品。竹林面积42万亩,毛竹总立竹量6300万根,年产商品竹200万根,年产鲜笋2万吨。2001年我县被授予“中国竹席之乡”,2006年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
福建省顺昌县:竹子成林杉成片
顺昌县位于福建西北部,是重点林业县和毛竹基地县,全县总人口24.8万人,全县森林覆盖率74.3%,绿化程度90.7%。
目前,1995年,笋、竹年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4.3%,笋、竹产品出口创汇额占全县出口创汇总额的61.6%。 “八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400多万元,重点垦复施肥竹山35万亩,使竹林质量明显提高亩均竹达160株,已建成笋竹两用丰产林25万亩,占竹林总面积的51.9%,顺昌县竹类资源丰富,有11属100 多种珍贵竹种有:福建酸竹、大节竹、哺鸡竹、黄甜竹、佛肚竹、四方竹等。全县毛竹采伐量250万根,竹材加工量达240万根,占年采伐总量的96%,竹材加工利用率达95%以上。全县竹业年产值3.43亿元,出口创汇1.14亿元。
顺昌县是“中国杉木之乡”。自古就有“吃不尽的浦城米,砍不完的高阳杉”之说。到2004年底,顺昌县以杉木为主要原料的木制品企业有16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500万元以上)17 家。
江西省崇义县:赣南绿色宝库
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边陲,东与南康县接壤,南与大余县和广东省仁化县相交,西与湖南省汝城县、桂东县毗邻,北与上犹县交界。东西长约73公里,南北宽约59公里,总面积2206.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5%,植被覆盖率达90%,居全国之首,林木树种有123科,892种有“江西省绿色宝库”之称。
崇义县竹林蓄积量6222万根,占全区总蓄积量的三分之一多。拥有活力竹7364株。每年可提供商品材14万立方米,毛竹400多万根。 被誉为“中国竹乡”。2004年,竹木加工总产值达2.45亿元,几乎占林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其中有5个产品荣获“国家质量免检产品”称号。
江西省奉新县:巧借资源发展竹产业
奉新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面积246.4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60.6万亩,占土地面积的65.23%。辖18个乡镇场,2003年底,总人口30.1万人。
全县山区11个乡、镇、场都有大面积的毛竹林,全县毛竹林面积72.5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5.1%,毛竹蓄积量达8097万株,居全省第二,全国第五,年产商品毛竹达600余万支。主要竹产品有竹地板、竹凉席、竹胶模板、竹拉丝等,共有12个品牌、7个系列、1000余个品种。
奉新县是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故乡,是佛教“天下清规”的发祥地,是中华华林胡氏的发祥地。地处赣西北部,辖18个乡镇场,人口28万,县城面积16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万亩,林地面积16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
四川省长宁县:蜀南的世界竹种基因库
四川省长宁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腹心地带,历史上因“地处蜀南最远,蜀每有事而独晏然自保,民族和睦相处,长久安宁”而得县名,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全县幅员面积999.6平方公里,辖8乡10镇。有汉、苗、彝等9个民族,总人口43万人。
长宁县现有竹林面积45.8万亩,除楠竹、方竹、筇竹等58种乡土竹种外,长宁县还引植了世界各地的珍稀竹种。目前,长宁县的竹品种达到427种,是我国集中面积最大的散生竹和丛生竹生长基地,世界竹种基因库。长宁竹海还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竹类生态系统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被国家林业总局评为“中国竹子之乡”。
长宁县大力发展竹加工产业,形成了以全竹浆包装纸和文化纸等竹纸产业链、竹地板产业链、竹胶合板产业链、竹食品产业链、竹工艺品产业链和竹生活用品大产业链,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湖南省绥宁县:荆楚大地的“神奇绿洲”
湖南省绥宁县地处湘西南边陲,湘、桂、黔要冲,古属荆楚之地,县域邻武冈、洞口,毗黔阳、会同,接城步、通道、靖州,扼雪峰首要,衔五岭余脉。全县总面积2927平方公里,有汉、苗、侗、瑶等20个民族,辖25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有14个。全县总人口3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2%。县境内林木葱茂,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一块没有受到污染的神奇绿洲”。
地处湘西南边陲的绥宁是全省重点林区县和全国南方商品林生产基地县,林业用地3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4%,蓄积量达1394万立方米。经过不断的努力发展,竹林面积从38万亩增至56万亩,立竹蓄积量从4500万株增至12000万株,竹加工企业从19家增至43家,年产值从25000万元增至60000万元。毛竹与杉、松成为当地林业产业的三大优势资源。竹资源总量从全省第五跃居全省第二,综合效益攀升至全省前茅,跻身全国竹业百强行列。
湖北省赤壁市:湖北南大门的楠竹之乡
赤壁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隔蟠河与湖南省临湘市接壤,东与咸安区相邻,南与崇阳县交界,东北与嘉鱼县连接,西北隔长江与洪湖市相望,素称“湖北南大门”。
赤壁市素有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猕猴桃之乡、鱼米之乡的美称。 竹类共57种,以楠竹为主,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区,面积30万亩,楠竹蓄积量5280万株,年采伐量440万株。楠竹品质居湖北省之首,1977年8月23日联合国考察组到随阳考察楠竹,被联合国列为东南亚楠竹试验基地,其用途十分广泛,能制成家具、乐器及各种工艺美术品和生活用品等100多种竹制品。其中提蓝、花篓、竹帘、扇子、筷子等10多个品种,远销日本、意大利、东南亚和香港等国际市场。其他竹类还有淡竹、刚竹、水竹、紫竹、慈竹、麻竹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湘桂走廊的竹海明珠
广西省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的湘桂走廊,属桂林市辖县,是湘漓二水之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灵渠的所在地,自古以来即是楚越文化交汇之区。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人口37.2万,其中农村人口31.1万。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另有瑶、壮等少数民族1.3万人。辖6镇4乡。
全县毛竹林面积达44.3万亩,立竹量6200万株,毛竹林面积、年产竹材、竹业产值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区之首。近年来,兴安县在大力培育竹子资源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竹子生态旅游,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开辟了“竹海览胜”、“瑶寨竹苑”、“竹乡风情”、“忘忧谷”、“十里大峡谷”、“超然派生态游”等十多处以竹林资源主要依托的景点,大力开发竹业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旅游观光。2006年,全县接待竹业旅游观光游客超过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多万元。
四川省沐川县: 坚定不移推进竹业产业化
沐川县位于四川省中南部,人口25万,面积1401平方公里,辖7镇16乡。沐川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县竹林面积43.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5.1%。
近年来,沐川立足山区优势, 坚持“大林业、大生态、大产业”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竹业产业化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38.45万亩,竹林43.6万亩,杂竹总蓄积110.78万吨,大径竹株数194.96万株,竹农靠出售竹材、竹笋人均可获纯收入690元。同时还建立起了原料基地,培育竹子资源。通过政府、公司、个人不同形式的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了林竹产业的发展,全县涌现出栽竹造林千亩以上的专业户6户,50亩以上的专业户700多户。竹业已成为沐川的一大支柱产业。
浙江省余杭区:浙北毛竹之乡
余杭,地处浙江省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 全区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辖14个镇、1个乡、4个街道,总人口81.90万。
竹产业是余杭区的特色产业。全区有竹林面积35万多亩,竹种源17个,优势竹种有毛竹、早竹、苦竹、淡竹等,占林地50%,全区竹业经济20多亿元,资源方面和经济规模在全省位居第六,被省林业厅命名“毛竹之乡——百丈”、“早竹之乡——彭公”、“苦竹之乡——中泰”形成了百丈竹制品、彭公竹笋、中泰竹笛三大竹业地域名牌。
经过多年发展,全区已形成纺织、服装、机械、建材、塑化、食品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并出现了华立集团、协和陶瓷、华鼎集团等全国民营经济五百强企业。
安徽省霍山县:提升层次做好竹文章
霍山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面积2043平方公里,人口36.7万,辖16个乡镇、130个村、15个社区,属北亚热带温湿季风区,植被丰富,物种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1.5%,生物物种多达6500余种,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
霍山县现有毛竹面积达37.2万亩,立竹量7000万根,年采伐量500万株。目前全县竹加工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1.2人,产品涵盖建筑模板、装饰板、旋切板、竹地板、创切板、全竹家具、工艺品、高密度集成材等300多个品种。全县竹加工企业中,年产值超亿元的1家、2000万以上的9家,其中丰田竹业公司与浙江安吉合作,利用国家专利技术,依托竹木加工的前沿科技,采用最新工艺技术,克服了目前国内企业竹材加工简单粗放、废弃物多、资源消耗严重的现象,毛竹的综合利用率高达94%, 10寸以上的毛竹在这里都能用上,使竹农收益达到最大化。
霍山盛产名茶。全县茶园面积12万亩,年产干茶3000吨,产值8000万元。
广东省怀集县: 粤西“厘竹之乡”
广东省怀集县处于粤西隆起带,北部高南部低、自西北至北向东南倾斜的山地。怀集县地貌大致分为西部盆地,中部、南部低、高丘,东北、西北部山地等3部分。
目前,怀集县有厘竹林100多万亩,年产厘竹500万担(25吨)以上,年出口厘竹占全国茶秆竹出口总数50~80%,年均创汇5200万元以上。其中,茶秆竹基地面积51万亩,产量10万吨,年产值1 1亿元,产品出口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此一项每年创汇1200多万元,竹业收人占地方竹农年收入80%以上,成为全国茶秆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产区县。今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竹子之乡”荣誉称号,发展茶秆竹成了怀集县特色林业的一大品牌和林区竹农奔康致富的主要经济支柱。
近年来,怀集县围绕打造养殖、林产、特色果蔬和中草药大县的目标,大力发展粟米鸡、优质生猪和优质肉鸭养殖业,打造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新亮点。2006年该县农业总产值达36.46亿元,同比增长7.8%;农村人均纯收入3867元,同比增长6.3%。
安徽省黄山区:天下名山竹为伴
黄山区地处南方诸省入皖的要冲位置,是华东“四名”(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苏州名园、黄山名山)国际旅游线的重要一极,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距离屯溪、芜湖、安庆等空港,京九、皖赣、沪铜等交通动脉,均不到150公里。全区总面积1775平方公里,总人口16.3万,辖8镇6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
黄山区是全国三十个“中国竹子之乡” 之一,黄山区是安徽省竹材产区之一,现有竹林23万亩,近两年来,在退耕还林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又营造了五万多亩竹林;年均生产竹材160万根,鲜笋产量500吨,目前有竹加工企业15个,总产值1212.4万元,其中产值1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4个。
黄山区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旅游经济中心,坚持旅游立区,旅游业已成为黄山区最大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福建省武夷山市:闽北胜地竹苍茫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东连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临光泽县,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闻名中外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部分位于境内,使武夷山市自然条件具备诸多特异性。
武夷山市竹林面积58.4万亩,其中毛竹林占57.4万亩,毛竹林蓄积量达8500万根,年毛竹采伐量680万根,年产鲜笋5.8万吨。全市从事毛竹经营的竹农人数6.7万人。人均竹林面积10亩以上的有28个村,90%以上的竹林都是均山到户竹农自主经营。武夷山充分利用双世遗产地的优势,大力发展竹林生态旅游和开发竹文化旅游,积极创办“中国竹文化馆”,扩大武夷竹业名牌效应,竹产业将达8个亿,其中加工产值5.2亿元,其中竹林产值2.8亿元,笋竹加工产值5.2亿元。
湖南省安化县: 湘中楠竹之乡
安化县位于湘中偏北、资水中游,全县辖23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人口96.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3.6万人),安化属江南丘陵山地林区是湖南省中部、雪峰山北端、资水中游,全县平均海拔384.4米。安化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湖南省安化县是一个楠竹之乡。这里盛产的楠竹,不仅染绿了当地的山林,也让老百姓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门路,那就是生产一次性卫生筷。仅在安化县的龙塘、木子两个镇,就有近30家大大小小的卫生筷厂。
目前茶园面积12万亩。茶叶年产量是6000万吨左右,至今仍是湖南省产茶量最大的县,2001年,安化被湖南省政府定为全省首批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2004年被定为全省优质绿茶基地。茶树作为一种常绿经济作物,我县人民经过上千年的种植,不仅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而且逐步开发出了种类繁多的相关茶饮料产品,既继承很多老字号品牌,也相继创制了不少名茶新秀。黑茶,红茶,绿茶闻名全国。
江西省安福县:“赣中福地”竹青青
安福,地处江西中部偏西,吉安市西北部,东邻吉安,南接永新,西与莲花、萍乡交界,北和宜春、分宜接壤。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59公里。面积2793.15平方公里。现有13个乡、6个镇、4个国营林场、省(市)管辖的厂矿7个,全县人口39万余人。安福素有“赣中福地”之美誉,是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为“江南衣冠一大都会”。
目前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744万立方米,毛竹2500万株,涌现出500亩以上私营竹业主126家,该县非公有制竹业经营面积达32.8万亩,占竹林总面积的70.1%,大力引进和培植竹产业龙头企业,鼓励开发具有市场竟争力的高档竹产品。近3年来,该县共培植大规模高效益的竹加工企业10家,其中,年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的2家。以生产“安富牌”优质双面覆膜竹胶板而著名的安富竹业公司,年产竹胶板达3万立方米,产品专供北京奥运场馆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成为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外商兴建的江西康达竹制品有限公司,年产高档竹地板系列产品30万平方米,全部远销东南亚。目前,该县已开发竹胶板、竹地板、竹拉丝、竹凉席、竹工艺品等高档竹产品20多个品种,竹业年产值达3.8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40.6%。
福建省龙溪县:“朱子故里”今日竹乡
龙溪是福建省中部的一个山区大县。素有“闽中明珠”之称。全县总面积3463平方公里,辖8镇7乡,总人口42万,是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全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食用菌生产十强县和全省水电装机容量最大县,是“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
龙溪县以“朱子故里”闻名,又以绿竹久负盛名,是福建省的绿竹主产区,毛竹立竹量6000万株,主要分布在城关、西滨、梅仙、西城、洋中等低海拔乡镇。尤溪绿竹主要以马蹄绿为主,所产绿笋洁白嫩脆、鲜甜可口,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绿色食品。 同时,尤溪县设立竹业站,并成立绿竹专业委员会、绿笋营销合作社,组织绿竹种植、加工、营销大户搞好绿竹开发、生产和营销,推动绿竹产业化发展。如今,县境内“一河八溪”总长200多公里,面积1.2万亩的绿竹生态经济林带已建成,既起到生态作用,又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到去年底,全县已投产的绿竹林面积达5.5万亩,每年绿笋产量达3.9万吨,绿竹材3.3万吨。所生产的“沈鹭牌”绿笋干曾荣获“2001年中国(三明)竹藤交易会”金奖。
安徽省宁国市:皖东南“元竹之乡”
宁国位于安徽省东南部,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现辖10镇6乡3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宁国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皖赣铁路、省道215、104标准二级公路和宜黄旅游快速通道均穿境而过,距宣杭铁路和318国道高速公路接口仅40公里,规划中的溧黄高速公路和皖浙高速将在市区交汇。
目前,宁国市竹林总面积达66万亩,年产元竹竹材2万吨、元竹面积和产量居全国之冠。 毛竹800万株、鲜笋2.2万吨,共有竹种7属32种,总面积达4万多公顷,年产值2.8亿元,是实现竹林亩均收入800元,林农人均收入1500元, 1996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元竹之乡”。近年来,该市坚持以工业理念办林业,积极开发元竹资源,现在万亩以上的竹林乡镇达10个,实现了从卖原竹到卖竹制品的产业链。目前,全市竹加工龙头企业有80多家。
湖南省桃源县:“世外桃源”楠竹之乡
以桃花源而闻名的桃源县地处湘西北,全县总面积4458平方公里,辖40个乡镇(建制镇18个),人口98万。全县森林蓄积量300多万立方米,楠竹蓄积量5200万株,森林绿化率达56.8%。
桃源县大力发展竹产业,先后在芦花潭乡向阳村,建立楠竹低改示范基地2000亩,通过技术改造,每亩发笋最多达206株,平均发笋达97株,平均眉径增大1.03厘米。沙坪镇竹山村低改的500亩竹林,今年平均每亩发新笋76株,最多的每亩达213株。茶庵铺向荣界村低改楠竹1000亩,今年平均每亩发笋68株,最多的达167株。通过样板引路,典型带动,广大竹农对竹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面掀起了楠竹改造和新植高潮,面积由96年的42.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60万亩,蓄积量由96年的5100万株增加到9000万株。
田园美景遮不住,万紫千红又一春,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桃源大地处处涌动着现代农村的浓浓气息,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