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名片 乡村名称:昆铜乡上舍村 乡村特色:民间艺术——“化龙灯” 乡村风情:在强烈的舞蹈节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下,“化龙灯”以小花灯的形式上场了,串花灯表演之后,九盏荷花灯与一只花篮灯、一盏鲤鱼灯首尾相连,一跃而起“化”为一条彩龙……
活力不衰 代代相传
一提起“化龙灯”,昆铜的老百姓总是满脸的自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化龙灯”就是咱们昆铜的‘文化魂’。”乡文化宣传中心的舒畅老师兴奋地告诉记者。
“化龙灯”根据安吉史志记载又称“花龙灯”,它以“花变龙”的制作艺术别具一格,因此后来谐音叫“化龙灯”。根据上舍村当地群众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和有关文字记载,昆铜上舍“化龙灯”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据传,其是由当地民间一朱姓老人根据当时庙会、灯会的表演形式,制作一系列花灯而组成“化龙灯”的雏形。后来经过不断地改进和演化,加上龙本身蕴含的吉祥、尊贵之意,逐渐演变为村中逢年过节和喜庆之时必演的一个传统节目。村中科考捷报传来,莫不以舞龙相庆,寓“金榜题名”、“跃上龙门”之意;过年舞龙庆贺来年风调雨顺、祥光普照、五谷丰登。
到清朝道光年间,上舍民间艺人杨九林对“花龙灯”的道具在工艺上进行了改革,在舞蹈的“变”字上也下了功夫,使每一种花灯都具有两种形象,并改名为“化龙灯”,当时声名远扬。
1991年,上舍村村民胡启华、杨阿方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重扎“化龙灯”,并多次对演技进行革新,创造出了一套具有浓郁乡土特色、极富观赏性的现代民俗艺术表演形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经常应邀出席各类庆典和文艺演出,成了当地的一道文化大餐。1997年,首届安吉竹文化节期间“化龙灯”再次得到改进,新增“龙腾狮舞”、“双龙抢珠”等动作,更添活跃、喜庆气氛,从此上舍“化龙灯”表演趋向成熟。
独具匠心 开拓创新
据上舍村的老人回忆,原先的“化龙灯”只是一般的民间舞龙,特色不是很明显,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不大,而发展到现在可谓“活力四射、魅力十足”。
近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趣不断提升,上舍的“化龙灯”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提高。在众多民间艺人的打磨下,“化龙灯”突破了一般的广场舞蹈模式,不仅能在大型广场施展技艺,也能在乡村小晒场上倾情表演;既能作为独立节目出场,也能与其它节目组合亮相。闻名遐迩的“化龙灯”从原先村民自娱自乐的民俗表演“进化”为既不失大雅又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精品。
新千年初,上舍的文化艺人对“化龙灯”又进行了创新改革,根据本地区域特色,经过两年的摸索,利用竹鞭(根)精心制作了根雕竹龙,堪称民俗艺术珍品。此外,昆铜上舍“化龙灯”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两支,即上舍“竹叶龙”和长兴“百叶龙”。这两者与“化龙灯”一脉相承,在传承和吸取了“化龙灯”精髓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可谓“一龙生三条龙”,足见“化龙灯”的巨大活力与影响力。
艺术奇葩 保护开发
近日,在浙江省文化厅公布的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昆铜乡上舍村“化龙灯”榜上有名,这是我县首个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的民间舞蹈。
于此同时,上舍村“化龙灯”也加强了自身的保护:加大培训,培育了一支精干的民俗文化制作、表演队伍;挖掘积累了大量资料,形成了档案,建立了数据库,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抓好硬件设施投入,建设“化龙灯”民俗文化贮藏室、陈列室,对表演道具及时进行更新。与“化龙灯”相呼应的乡村文化活动也开展得勃勃生机,现在仅上舍村就拥有2条化龙灯、8只大狮子、40只小狮子,表演队伍近百人,每年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总少不了他们的精彩演出,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山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昆铜乡的民间文化大放光彩。
魅力四射的“化龙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舞出了活力,舞出了和谐,一个以“龙文化”、“竹文化”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 |